书城历史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5185400000016

第16章 改革开放繁荣经济(1)

保安族是我省独有的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保安族人民当家作主,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经济开始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保安族人民在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富民政策指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地制宜,使保安族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以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镇为例,截至2000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65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50万元,比1950年保安族所在的积石山全县的农业总产值223.45万元增长13.6倍;粮食总产量7868.13吨,人均占有粮304公斤,亩产360公斤,比1950年积石山全县的人均占有粮145公斤和亩产67.5公斤分别增长1.1倍和4.3倍;人均纯收入982元,比1970年积石山全县人均纯收入的40.79元净增941.21元。

农林牧副全面发展

一、发展成就

保安族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民族,辅之以林、牧、副业等多种经济成分。新中国成立前,广大保安族农民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下,许多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靠给地主富农扛长工维持生活,加之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耕作粗放,广种薄收,还有众多的捐税和无偿劳役以及旱灾、雹灾、阴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亩产仅55公斤左右。历史上的积石山,森林茂密,但由于近代战火兵燹屡起、垦荒无度以及乱砍滥伐,林木面积日渐缩小。保安族的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后来由于战乱和过度开发等原因,草坡面积逐年缩小,牧业发展十分缓慢。在这种格局下,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一遇天灾人祸,就有大批农民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保安族经济一片凋弊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保安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帮助下,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林牧副各业得到较快发展。根据这一时期不同的经济发展特征,我们把保安族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1950年至1957年是保安族经济恢复和起步阶段。

农业方面,改革了封建土地制度,广大贫雇农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据《第七区土改复查工作汇报》记载,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颁发土地证工作自1953年3月15日始到4月10日结束,2299名无地和少地的贫雇农分到1700多亩土地和生产工具等,而互助合作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完善,又给农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0年粮食亩产67.5公斤,到1957年上升为110公斤,平均每年递增7.4%;人均占有粮由145公斤增长到284公斤,提高1.9倍。

林业方面,建国初期,刚刚建立的人民政府就教育群众保护森林,并发出布告,不得任意砍伐森林。根据“以护林为主,造林为辅”的原则,号召“有步骤有计划地造林护林”,提倡“公私合作造林”、“私人合作植树”,并要求封山育林。1950年农民在地头、渠边、房前屋后零星植树。1951年随着土地改革的开展,农民植树活跃。从1952年开始,发动干部群众植树造林。1956年掀起大规模绿化运动,在半湿润和湿润山区栽植面积较大的片林。但同时,毁林垦田现象也存在,如50年代初,保安族聚居的刘集地区所存残败的次生林地带,大部分被垦为耕地,为解决烧柴问题,群众还曾一度拉着架子车砍伐灌木。

畜牧业主要是家庭饲养业,新中国成立初,党和国家重视牲畜特别是役畜的发展,不断给生活困难、缺少耕畜的农民发放购买耕畜的贷款、补助费、救济款,免费治疗病畜,免费配种。

这一时期,在党和国家的全力扶持下,加上生产关系的变革等,保安族农林牧各业开始发展。

(二)1958年至1978年是保安族经济动荡起伏、大起大落的缓慢发展阶段。

从1958年起,由于受“左”的错误路线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保安族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使建国初刚刚恢复起来的民族经济开始倒退。

农业方面,尽管在“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中农田基本建设成果显著,但由于用专政的办法办农业,搞“一刀切”,脱离实际,群众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58年至1962年,在“共产风”、浮夸风的袭击下,原有耕作制度遭到破坏,生产关系违背生产力发展水平,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62年,亩产下降到48公斤,比1975年减产62.5公斤,下降56.7%,人均占有粮降低30%。1963年至1965年,党中央颁布农业“六十条”,农业生产有所回升。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动乱中,农业生产受到“左”的错误路线的干扰破坏,虽然统计表上显示的数字是连年丰收增产,但农民口粮年年紧张,每年靠回销粮度过荒月。1977年到1979年,十年浩劫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潜在危害全面爆发,“以粮为纲”的掠夺式经营使农业生态失调,造成粮食产量下降的恶果,粮食亩产一直徘徊在99公斤~179.5公斤之间,人均口粮1972年为215公斤,其余年份都在181.5公斤以下,1968年仅为130公斤,人均年收入最高为1972年的61.15元和1975年的53.16元,其余年份均在50元以下,1968年最低,仅为34.86元。

林业方面,“大跃进”中在崔家峡“大炼钢铁”,大量次生林被砍伐;在大办食堂、大搞水利中,各种花果树、四旁树乃至核桃树被砍伐2万余株,古树、大树、成材树几乎被砍伐一空。大河家清真大寺门前7棵百年以上的老柳树被伐,近100棵百年以上的北京杨被伐光。三年困难时期,大量榆树因树皮被剥食而枯死。“文化大革命”期间,乱砍滥伐之风时轻时重,毁林开荒,盲垦乱牧,林木遭到空前破坏。1978年后,分林分树到组到户,曾刮起一股砍树风,致使人工林、四旁树遭受重大损失。由于燃料奇缺,人为的毁林行为加剧,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畜牧业生产在1958年以后,特别是“文革”中,因搞掠夺式经营,滥垦荒地,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随意“向荒山荒坡要粮”,致使草场面积不断缩小;毁林、铲草、烧生灰使植被不断遭到破坏;由于燃料短缺,农作物秸杆及衣壳大部分用于烧饭、填炕;牲畜聚牧,造成超载,导致草场退化。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一是农林牧各业经济受不稳定和错误政策的影响而呈大起大落、动荡起伏的不稳定发展状态:二是经济发展的比例失调,偏重粮食生产,忽视林业、畜牧业、副业等多种经济协调发展。

(三)1979年至1990年是保安族经济持续、稳步、协调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保安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主,全面拨乱反正,彻底纠正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基本经济方针,从保安族及保安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使保安族地区发生了重大变化。最为突出的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集体性质不变的情况下,以人定地,以地定畜,以地定产,以产定提留、定征购的办法,把耕地全部承包到户,牲畜、中小型农具折价归户,承包户除包农业税、征购任务和“两金一款”(公积金、公益金、统筹款)外,其余归己所有。1984年又把荒山、荒坡、荒沟承包到户,由承包户自己作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收入归己。广大保安族农民逐步从封闭、僵化的体制下走出来,走向开放、搞活,生产热情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多种经营蓬勃发展。农林牧副各业走进快速、稳步、全面发展的轨道。

农业方面,积石山县农业总产值由1981年的1959.53万元增加到1988年的2693.88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增长37.47%;农业总收入由1046.04万元增加到5588.87万元。增长4.3倍;农民纯收入由761.37万元增加到4289.18万元,增长4.6倍;人均纯收入由43.2元增加到229.1元,增长4.3倍;粮食总产量由3.54万吨提高到4.03万吨,增长14.01%;人均产粮由210.6公斤提高到220.5公斤,增长4.71%。这一时期,积石山县开始推广地膜栽培技术。同时,种植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下降,1988年比1980年下降了8.87个百分点,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上升,1988年比1980年上升了2.47个百分点。

林业方面,自1979年开始,贯彻中央“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精神,落实“谁造谁所有”政策。1980年推行国营、集体林场、苗圃“三包”(包栽、包活、包成林)、“五定”(定人员、定株数、定抚育地段、定成活保存率、定工分报酬)、“一奖”(完成任务好的给予奖励)责任制,实行场、圃核算。1981年将国营、集体林场进行承包,产权、林权、界权分明,完善了林业生产体系。1982年10月,积石山县政府投资1.5万元在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公社甘河滩大队建立经济林基地。1983年4月,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四堡子公社引进和政县梨树苗,支持300户农民栽植果树8000株。1983年7月,胡耀邦到临夏视察,发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号召,积石山县将积石山东麓4360亩的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1984年3月,积石山县作出《关于全面完成1984年种草育苗植树任务的决议》,将全县12万多亩“三荒地”(荒山、荒沟、荒滩)划分到户,用来种草种树,并颁发“三荒地”使用证,把种草种树所有权、收益权、继承权交给农民,进一步完善了林业生产责任制,乡、村林场签订承包合同。国营林场、苗圃实行承包责任制,承包期10年~15年。1986年3月,县政府在《关于大搞植树造林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谁种谁所有,允许继承、转让”。19M年到1988年,全县共造林15.95万亩,四旁植树993.35万株,封山育林4.1万亩。经济林发展较快,以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和刘集两乡为例,1988年两乡当年造林面积998亩,其中经济林面积1558亩,零星四旁植树8万棵,年末实有育苗面积363亩(其中1988年新育6亩),核桃产量10.5万公斤,花椒产量2400公斤。

畜牧业方面,从1980年10月至1987年2月,先后设立了积石山县农林局、畜牧兽医工作站、农牧局、种草技术指导站、畜牧局、种畜繁殖场、畜禽检疫站,具体领导包括保安族在内的积石山县各民族的畜牧业发展工作。1983年,积石山县将4360亩山地退耕种草,政府用于种草补助的资金达37.78万元,畜牧部门外调各类草种6.55万公斤。1980年至1988年,全县累计种草6.31万亩,其中多年生3.76万亩,一年生2.55万亩。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改革,牲畜承包到户,个人私养,不受限制。保安族地区把发展畜牧业生产当作保安族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多方调查论证,确定项目,发放贷款,安排资金,扶持养殖业,表彰奖励养畜大户,推广典型经验,引进良种,逐步推广畜牧业先进技术,打破传统的饲养方式和管理方法,饲养经营观念由单一的农本型转向商品型。使得各种畜禽饲养户、重点户不断出现,家庭饲养场越来越多,畜牧业发展很快,保安族经济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保安族所在的积石山县以牦牛为主的家庭牧场有8户,以羊为主的家庭牧场有10户。到1988年,出栏肉用牛2924头,羊8844只,绵羊毛产量95吨,禽蛋产量188.3吨,牛奶产量14.3吨,绵羊毛产量、奶产量分别比1981年增长90%和205%。1988年底,大牲畜存栏5.08万头(匹),比1980年净增2.38万头(匹),其中,牛存栏3.53万头,比1980年净增2.09万头,羊存栏6.55万只,比1980年净增0.47万只。

副业方面,随着农村集贸市场的开放,保安族农民开始经营家庭副业,而且发展很快。1988年底,保安族所在的积石山县共有兔2.06万只,比1980年净增1.41万只;鸡23.02万只,比1980年净增16.65万只;蜂0.19箱,比1980年净增0.11万箱。1985年,积石山县引进肉蛋兼用的英国红种鸡,批量孵化供应。同年,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乡康吊村农民马文举,从永靖县引进鱼苗,利用一亩多池塘,开始试养,年产鲜鱼500公斤左右,由于缺乏养鱼技术,效益不明显。1988年底,积石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成立,养鱼生产开始起步。养兔、养鸡、养蜂也开始发展。

这一阶段农林牧副各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一是农林牧副各业经济稳步增长,实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逐步改变,林业、畜牧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二是多种经营蓬勃发展,种养加一起上,产供销共同搞,保安族地区生产和流通环节大大拓宽,极大地促进了农林牧副各业的快速发展。

(四)1991年至2000年为保安族经济整体迈上新台阶的高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积石山县本着“强化基础、开发劳务、牧林工商、综合发展”的经济方针和“四个一”(人均建成一亩高产稳产田,户均出售一头商品畜,户均转移一个劳动力,户均栽植一百株花椒树或一亩林果园)以及“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脱贫致富为重点,狠抓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八五”和“九五”规划,保安族及保安族地区农林牧副各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