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的家乡在长征路上”为主题的“长征精神”宣传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带领实践队员远到会宁、六盘山等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增强学生对党的感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并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现状进行调查,为老区旅游开发提出建设性意见,使革命传统文化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通过“红色之旅”大学生深切感受到革命的艰辛和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了大学生对党的感情,进一步加强了对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以爱心传递行动为主题的禁毒宣传实践活动。深入锦江阳光酒店、恒新洗浴、名士酒廊、蓝派西餐厅、铭冠娱乐等兰州市餐饮娱乐场所,张贴禁毒宣传画,给业主和从业人员举办预防毒品特别是新型毒品知识讲座,宣传禁毒知识,灌输禁毒意识,提高娱乐场所人员和受众的自我防范能力。同时,他们也深入龚家湾街道民乐路社区与吸毒人员结成对子。进行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和书信往来,力所能及地为吸、戒毒人员开展帮扶、家教等活动,使吸、戒毒人员切实感受到亲情和温暖。
——以“让歌声充满每一个角落”为主题的文艺下乡活动。文艺演出也是我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项目。是丰富农民生活的重要精神食粮。我校文艺下乡实践服务团一行17人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老百姓的淳朴、热情以及对文化的渴求,极大地震撼了演员们的心,他们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演出之中。优美的歌声、动人的旋律、时尚的街舞和现代舞表演让在场的观众如痴如醉,演出现场彩旗飘飘,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掌声雷动,成了欢乐的海洋。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文艺下乡实践服务团前去平川慰问演出时,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热情接待,得到了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队员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可容纳10万人的广场上,为平川的父老乡亲们上演了一台精彩的节目,为学校争了光、添了彩。
四、实践成果突出
(一)个人收获多
1.社会实践活动使我校大学生加深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及国情、民情的了解,进一步坚定了在党的领导下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更深刻地感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实践队员在实践过程中深入系统地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撰写了实践日记,翔实记载暑期社会实践的所见所闻,感到“方向更明确,责任更重大,信心更坚定”。
2.“读万卷书,更要勇行千里路”。队员通过社会实践加深了与广大干部、工人、农民、军人的感情,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开阔了视野。深入农村,广大农民质朴的优秀传统品德和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强烈震撼;深入工厂企业,为现代工人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所感动;进入军营,为时代军人刻苦训练、甘心奉献的优秀品质所感染。真诚赢得了信赖,离开实践地点时,乡亲们扶老携幼,十里相送,依依惜别的热泪和简单的话语露出了真情;真心孕育了爱心,大学生与农村小学生结对扶助,通过多种途径资助失学儿童完成学业,对困难的农户实行长期联系,跟踪服务。参加漳县新寺镇社会实践的师玮苑同学在她的实践心得里写到:“通过‘三下乡’活动,我了解了农村与农民,进一步认识了国情。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三下乡’活动是双向交流,在为基层为农村送去知识和服务的同时,我们也从农民那里学到了勤劳朴实、默默奉献的精神,这些都是课本中学不到的。同时在看到目前农村仍有不少地方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农民生活环境亟待改善时,作为在校大学生,也感到自己所肩负的沉甸甸的使命。”
3.社会实践使我校学生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自身素质。通过实践,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通过实践,学生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实践,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实践,学生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检验。使他们正视自身不足,找准健康成长的方向。参加景泰黄河石林“三下乡”的财金学院05级金融(3)班的吴丹同学在她的社会实践日记中这样写道:“在城市里长大的我,从来没有发现,自己原来可以给别人带来如此大的快乐和幸福。他们尊重我,支持我,需要我,而我所做的却又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啊!这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爱与被爱,关怀与被关怀的感觉多么好呀!”
(二)社会反响好
今年我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得到了各地党政领导和新闻媒体的热切关注。《兰州晚报》、《兰州晨报》、《西部商报》、团省委《工作简报》、省学联《学联通讯》、临洮团县委《共青团之声》等各类报刊,甘肃电视台、兰州电视台、白银电视台、平川电视台、靖远电视台、临洮电视台等电视媒体都先后多次对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给予了充分报道。兰州商学院网站、共青团甘肃省委网站、大学生“三下乡”网站等多家网络媒体对我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作了翔实报道,社会影响非常广泛。
临洮县洮阳镇人民政府、榆中县莱紫堡、渭源县大安乡、靖远县乌兰镇、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西社区等单位和个人纷纷给学校、二级学院、团委和学生赠送锦旗,寄来了感谢信和表扬信。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同学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他们走出了校园的象牙塔,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经受风雨,见识世面,增长才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实践过程中,我校大学生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认识问题不够全面等问题,实践结束时他们纷纷表示要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阔的社会,还有许多未开拓的领域等待着年轻的大学生们。找准自己的位置,激发对生活的热情,是人生的精髓所在。兰州商学院的莘莘学子将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站在一个个新的起点,以他们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和拼搏精神,去展示新世纪大学生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风采。实践证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在校园形成“人人知实践、人人想实践、人人去实践”的良好氛围,使我校的实践之花常年盛开。
二○○六年十月
范例2:
投身实践课堂展风采服务和谐社会做贡献
——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总结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举措。社会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推动大学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手段。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于1983年正式启动,由最初的扶贫支教到现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紧扣时代的脉搏,本着让学生“经风雨、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走过了不平凡的21年,学校已连续11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盛夏七月,烈日炎炎,真情涌动,2005年甘肃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我省各地火热开展。我校团委根据团省委、省学联等部门《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的精神要求,以“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主题,以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以全党上下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遵循“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响应,全面发动学生参与,精心选拔了一批政治思想素质过硬、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和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科技文化水平及工作热情的研究生、本科生,深入乡镇、农村、社区、企业,开展了内容丰富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得到了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群众的广泛赞誉,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基本概况
我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扣“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这一活动主题,重点突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大学生形势政策宣讲、服务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建设、博士生硕士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义务支教、计划生育宣传等内容,共组织集中实践团队35支,参与学生736人,指导教师39人,分散实践的学生达9513名。200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校共发放统一印制的社会实践介绍信暨实践成果登记表9513份,举行文艺演出40余场,捐赠电脑20台,捐款100013多元,捐赠图书6000余册、体育器材2200多件、衣物12000余件,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6000多份,举办各类展览、咨询、讲座活动20余场次,放映电影15场,捐建“大学生爱心书屋”4个,建设社会实践基地7个,已收回各类调查报告、专业小论文和实践心得4000余篇。今年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广大青年学生在为人民服务的活动中,不仅学习、宣传和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加强了同人民的紧密结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拓展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增了知识,长了才干。
筹备篇:实践,在努力中起航
一、学校高度重视,积极筹备实践
今年,我校结合自身特色,找准活动切入点,早准备、早发动、早落实、早安排,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按照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等有关部门的安排和要求,为确保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校团委精心组织策划,进行了实践活动前的一系列筹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校党委副书记张卫锴任组长,副校长王嘉毅任副组长,校团委、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研究生学院、人事处、财务处、工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会议,听取校团委对“三下乡”筹备工作的汇报,对2005年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安排,并划拨专项经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7月4日,学校以党委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开展2005年暑期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的安排意见》,要求这次实践活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突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建设、形势政策宣讲、博士生硕士生西部开发实践、“红色之旅”参观考察、计划生育宣讲服务、义务支教实践服务、专业实践和社会调查、大学生就业见习等实践内容,本着“分散为主、组队为辅、就近就便”的原则,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校团委及时召开会议,传达了校党委对2005年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指示精神,并对全校暑期社会实践作了具体安排和要求。同时,结合我校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活动,按照学校党委的指示,及时出台了《关于2005年暑期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补充通知》,要求在有学生党员参加的集中实践团队中成立以带队教师为支部书记、学生党员为支部成员的临时党支部,在扎实完成社会实践任务的同时,按照组织一次支部集中学习组织生活、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做一件服务当地群众的实事好事的“三个一”要求,将火热的社会实践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主题教育活动,和充分发挥党员大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两促进、两不误。
此外,学校各级团组织还利用校报、校园网等校院宣传媒介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在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社会实践氛围,激发了青年学生参与实践、走进基层的热情。各学院还成立了本单位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根据学校的安排,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确定了具体的服务项目,广泛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根据品学兼优和专业互补的原则,精心选拔队员组建团队,对队员进行集中培训,对分散实践学生的社会实践也作出了统一的安排和部署,并在经费、设备和指导教师安排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全校各级团组织本着“项目化运作、专业化实践、基地化发展、制度化保障、社会化推进”的思路,按照“主题组队、项目组队、专业组队、特色组队、基地组队、需求组队”的方式共组建了“党员大学生和谐社会建设宣传”实践服务团、“党员大学生形势政策宣讲”实践服务团、“博士生地方经济”实践服务团、义务家教实践服务团等35支集中实践团队,参与指导教师39人,集中实践学生736人。考虑到集中团队数量有限,为了扩大社会实践的参与面,使更多的学生投身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学校还积极鼓励青年学生利用返乡度假的时间,依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开展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共有9513名分散实践队员活跃在我省的乡镇农村,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7月15日,学校隆重举行了200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校党委书记刘基、校长王利民、党委副书记张卫锴以及学校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成员、各实践团队队员、指导教师参加了出征仪式,之后,全校近万名师生陆续踏上征程,奔赴全省各地广泛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