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应当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确定社会实践的思想教育主题、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更好地在思想政治方面受到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广大青年学生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取得的巨大进步,更加自觉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和国家制定的大政方针高度认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更加自觉地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学习的动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成才的目标进一步明确,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同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一是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水平,精心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如对文科学生,可安排他们进行社会调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工科、农科学生,可安排他们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进行科技咨询、技术改造、产品设计开发等。低年级学生以考察、咨询服务为主;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则可围绕为接收单位排忧解难、办实事来安排活动。二是要发挥专业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如带领学生推广学校的科研成果,指导学生为企事业单位承担生产技术课题等。三是尽可能地把社会实践同专业实习结合起来。如在专业实习中,根据需要和可能,适当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检验课堂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使社会实践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坚持社会实践同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缩短了专业学习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为学生走出校门就业创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双向受益”的原则
所谓“双向受益”,是指社会实践不仅要使学校和学生受益,也要尽可能使活动接收单位受益。因此,在安排社会实践时,除了着重考虑对学生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要求外,还应考虑地方和活动接收单位“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把社会实践同地方和活动接收单位“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近几年一些学校在活动中创造了“洽谈会”、“选题见面会”的形式,即学校提出服务项目。地方提出急需项目,双方进行洽谈,然后根据双方商定的项目选派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四)“就近就便”的原则
由于经费、交通、活动接收单位接收能力等方面的限制,社会实践应“就近就便”安排。一是多数学生应回到家乡,就近开展社会实践。二是集中组织的社会实践队伍应当精干,选择的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应与活动目的相一致。三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吃、住、行等应从简安排,不应过多增加接收单位的负担,削弱社会实践的效果;同时也对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艰苦的条件下接受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较大的帮助,应当防止和杜绝以社会实践为名观光旅游。
(五)精心组织的原则
要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事先进行动员、联系,确定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参加人员、接收单位、经费来源等:二是活动开展过程中,带队教师、干部和学生骨干及地方接收单位干部应进行精心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对于可能出现的消极因素进行排除;三是活动后,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消化。对好的经验进行推广。
(六)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以“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适应社会”为目的,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力争效益最大化。学校应主动改进教育方式,更新办学理念,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确立实践教育目标体系,对“培养什么人”这一重大问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把握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切实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特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明确促进青年学生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培育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上,要强调学校教育、学生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在科研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为学生开展创业提供理论基础。在服务社会上,要以学生的社会实践为载体,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条件。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实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的一条主要途径,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实践中,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富民政策传播到农村基层。广大青年学生充分发挥知识水平较高的优势,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方式,向广大群众传播文明新风,并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群众更新思想观念,丰富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服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大青年学生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优势,按照项目化运作方式,在充分调查研究、摸清基层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服务项目,根据项目需求选派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扎扎实实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解决制约发展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难题。有些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带回学校,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继续攻关。特别是博士生、硕士生等高学历青年学生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服务的水平,为振兴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献计出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结合,进一步优化配置了人力资源,成为传播先进生产力、传播先进文化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为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是社会实践最为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
(一)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通过使学生了解国情,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使学生接触人民群众,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同人民群众建立感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使学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通过使学生了解改革和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克服偏激急躁情绪,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二)促进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化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和经历的。大学生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才与发展,甚至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命运。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变化,强化其角色类型的分辨能力,角色扮演心态的健全能力,如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他们消除心理误区,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二、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通过社会实践,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找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
(二)通过社会实践,能够使学校深入了解学生素质、课程设置、教学和管理等方面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主动进行改革,有、利于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在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中,寻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突破。
(三)通过社会实践,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使教育走出封闭式的学院,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
三、促进地方“三个文明”建设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一方面接受教育,锻炼才干;另一方面,运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地方和活动接收单位做贡献,对“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如甘肃省定西市自1990年开展以“扶贫兴农”、“科技兴农”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以来。先后有数千名大学生深入到定西贫困县区,撰写各种考察报告3000多篇,培训各类人员和中学生2万人次,完成各类科技服务项目300多个,研制开发新产品100多个。为定西市的“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了解社会实践的具体作用,有助于我们对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的评估。我们应当以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否促进了“三个文明”的建设,作为衡量社会实践成效的主要尺度。
《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28日的这篇报道,就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实践的积极效应。
热血青春献社会历时廿载非等闲
——首都大学生历时廿载百万人次投身社会实践
从2001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的博士生党员率先组成“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在广东茂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到2003年,百支“首都党员大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大学生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形式。10月24日,由北京团市委、市学联和新华网联合举办的“北京青年学生先锋论坛”就“社会实践与青年成才”的话题开展讨论,吸引了大批在线网友。这次论坛是庆祝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2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点内容。
1983年正式启动的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吸引了百万余名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农村。走入基层,开展科技扶贫、医疗服务、法律咨询、文化宣传、社会调查等实践服务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学雷锋、送温暖”活动,到第21届大运会的“彩虹志愿者”;从“走京九线、上井冈山、忆革命史”的实践考察,到“博士团”走进老区为当地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从大学生在农村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的“百村调查”。到以“建设新北京、贡献新奥运”为主题的大型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尤其是近年来,“三个代表”学习实践团、“首都贡献行动”、“博士团”、“区、校共建”、“彩虹工程”等项目逐渐推出、扎实开展,已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品牌项目。
广大青年学生在投身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广大青年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知识技能优势、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已成为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目前,“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20年网上展览会”正在举办,已推出的论坛对过去作了回顾与总结,也对新时期社会实践工作的新发展作了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历程
一、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历史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的一个基本规律。社会实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十年动乱前的17年,高等教育始终坚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方向。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学工、学农、学军的实践活动,在劳动中与工农兵打成一片,加深了与工农群众的感情,锻炼了作风,磨炼了意志,培养了较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了业务工作能力,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一代青年学生迅速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今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