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
一、社会调查方法体系的内容
社会调查是一门方法性科学。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是由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各种具体方法和具体技术三个层次构成的,如下图表。
社会调查的方法论是调查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它主要是指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和各门社会科学的学科方法论所组成。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和学科方法论的综合运用,就构成了社会调查方法论的完整体系。
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是社会调查方法体系的中间层次。这个层次主要包括收集资料的方法和研究资料的方法两部分内容。在调查实施阶段所使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等基本类型,以及观察法、访问法、问卷法、文献法等具体方法。研究资料的方法主要由统计分析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两部分内容组成。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单变量描述统计、双变量相关分析、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等。理论分析方法主要有分类和比较、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
社会调查的具体技术和工具,是社会调查方法体系的最低层次。它包括专门技术和工具使用两部分内容。专门技术服务于具体方法。它包括指标设计、问卷设计等资料测量技术,观察、访谈、记录等资料收集技术,以及审核、过录、汇总等资料整理技术。专门工具也服务于具体方法,是具体方法的延伸。它包括记录表、过录表、统计表等度量工具,还包括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电脑等辅助工具的使用技术。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普及,社会调查方法的现代化,像电脑这样的统计分析工具在社会调查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调查方法体系的上述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整个社会实践方法体系中,方法论是基础,它决定着调查研究的方向和价值,决定着具体方法和技术的选择。而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实施有赖于具体方法和技术的运用,具体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变化,又促进着方法论的发展变化。正是这三个层次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中不断发展与完善,才使社会实践调查方法成为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
二、社会调查的方法论原则
大学生社会调查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的。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大学生社会调查研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它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要正确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社会调查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真正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钻在书堆里或文件堆里,浮在上面蜻蜓点水似的“考察”等等,都不能真正了解到社会的实际情况。第二,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己”,即不能为了迎合上级领导或某些利益群体的意图,去任意剪裁或歪曲客观事实;不能固守书本上已有的结论或过时的老框框,而不尊重活生生的现实;不能从自身或自己的主观好恶出发去任意挑选或歪曲事实材料。第三。研究者的观点或调查结论必须服从事实材料。调查结论只能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而不能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前:研究者的观点必须以客观事实材料作为最终检验标准,而不能将调查材料仅仅作为论证自己观点的工具。总之,实事求是是一切社会调查者必须坚持的首要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
社会调查是一门方法科学而不是理论科学,但这不等于说,社会调查就没有理论的指导。恰恰相反,在调查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理论知识都在起着支配的作用。理论知识在大学生社会调查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任何社会调查课题的提出都必须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前提。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就不可能提出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的研究课题,也不可能使调查研究沿着一个既定的方向顺利进行。例如,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课题的调查研究,就必须具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理论知识;围绕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研究,就必须了解有关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种种理论知识等等。第二,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中,研究者的理论知识、思想观点始终在起着支配作用,在决定着材料的取舍以及对事实材料的解释。第三,理论是调查研究的归宿。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仅仅展示社会现象,而是要透过社会现象,去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从而达到对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社会调查的理论任务包括检验和修正原有的理论、提出新的理论两个方面。诚然,社会调查并不都要要解决理论问题,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社会实践调查的基本目的,即使是应用性研究也不例外。因此,大学生在社会调查前,必须懂得和研究与调研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社会调查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而理论也只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并获得其科学性。从理论的来源看,调查研究总是先于理论的。原有理论的检验与修正、新理论的提出只有在调查研究之后才能展开;人们在调查中得到的客观事实材料是检验理论、观点正确与否的标准。因此,在社会调查中,理论与实际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调查研究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得到检验和发展,两者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应得到有机的统一。
(三)价值倾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价值倾向性与科学性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社会调查研究人员的一个难题。社会调查研究是具有价值倾向性的,在社会调查中,大学生的不同立场、观点是客观存在的,包括大学生的情趣爱好、专业特长,这些都会对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的科学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承认这种影响的存在就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又必须具有科学性,即社会调查必须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正确地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倾向性和科学性这两者似乎经常处于相互矛盾、相互对立中。十六大提出了小康社会标准,大学生深入甘肃省贫困农村调查时,就会把小康社会的标准和现实生活中农民的具体收入相比较,总觉得贫困农村与小康社会格格不入。这种困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习惯于从头脑中形成的小康标准出发。来评判还达不到小康标准的甘肃贫困农村,导致大学生对小康标准产生怀疑,这是以点带面的调查方法,也是价值倾向性与科学性相互矛盾的结果。事实上,价值倾向性与科学性两者是应该统一也是能够统一的。它们统一的基础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或者从某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狭隘的私利出发。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谈到如何从实际的材料得出结论时指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可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与党性原则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又是科学地认识社会的前提。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规定性,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人手。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这两种研究事物的基本方法。所谓定性分析,是指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在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中全面地考察事物,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特性的一种研究方法。由于人们认识社会的能力和手段还没有达到自然科学研究那样的程度,再加上社会现象的极端复杂性、偶然性和模糊性,因此在对社会现象的调查研究中,运用定性分析就比较方便,如比较分析、类型分析、矛盾分析等方法来认识社会现象的性质、特点、结构、功能等。定性分析的优点在于,这种方法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特性。适合在社会结构简单、同质性强的条件下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与分析。但其缺点是往往失之笼统,缺乏认识事物的精确性和准确性。而定量分析恰恰可以弥补定性分析的不足。所谓定量分析。就是运用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搜集并处理社会现象中的数据资料,从中找出社会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社会调查中,缺少定量的研究,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就是不完善的。其主要优点在于,第一,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及其差别。比如,可以通过青少年犯罪率、青少年犯罪案件占犯罪案件总数的比重等指标来准确地认识青少年犯罪的严重性程度。第二,能避免先入为主、抽取个别事例来推及全体的偏误。比如,在学习状况调查中,只根据一个学风较好班级的调查。就去推论全年级甚至全校乃至全县的学习状况,这在定量分析中是不会发生的。第三,能使科学的社会预测成为可能。比如人口预测、就业趋势预测等,都必须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总之,定量分析能使调查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更具客观性,更具说服力。但是,定量分析也具有局限性,它不能提供调查研究所必需的概念系统,如什么叫行政村、家庭、专业户等。它也不能对调查对象及其特性加以科学的分类。如影响居民收入的因素,有受教育程度、资历、性别、职业、职务等等,这种分类问题定量分析方法本身是解决不了的。定量分析还不能解决调查研究的方向问题等等。因此,在调查研究中,应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这两者的长处,以提高调查研究的科学性。
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
社会调查过程,按照时间的推移和任务的大小,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整个社会调查的起始阶段。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调查的效果,因此,社会调查必须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调查任务,设计调查方案,组织调查队伍。确定调查任务包括选择调查课题,进行初步探索和提出研究假设等多项工作。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必须依据丰富的与调查内容相关的知识和科学的创造力,从社会实践的需要出发,勾画出一个恰当的课题,并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理论分析,明确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提出研究假设。同时对选定的调查课题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及可行性作出初步的分析论证。设计调查方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调查指标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调查课题分解出反映调查对象的类别、规模、水平、速度等特性的项目,构成调查指标体系,并明确其内在含义、时空界限和计算方法,为调查提纲、调查表和问卷表的制定奠定基础。(2)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主要是明确调查目标、调查对象、调查方法、时间安排,确定调查的组织形式,以及调查研究经费和物资的准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一般调研经费相对紧缺,在设计总体方案时,尽可能确定一些学校社会实践经费允许的课题。(3)对调查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主要是研究调查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即对调查方案与客观实际是否一致,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组织调查队伍,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调查队员的选择与培训,一般应建立在专业互补的原则上,确定调研小分队的名称,指定社会实践调查的专业指导教师。建立调查队员的管理机构,确定实践调研小分队的正副队长,制定调查研究的纪律和调查注意事项,筹措供调研小分队成员使用的各种物资等。
准备阶段是整个社会实践调研的基础阶段。正确确定调查任务是搞好社会调查的前提:调查方案的科学设计,是社会实践调查获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认真组建社会实践调查队伍是调查任务完成的基本保证。实践证明,在开展社区援助调研活动中,像帮助街道办事处开展适龄人口入伍调查、居民消费状况调查、工业调查等大型社会调查,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准备,其准备时间远远多于实践活动调查所花的时间。而有些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之所以走了弯路、出了偏差,经过事后总结,发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认真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因此,为了避免盲目性和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浪费,为了使大学生在调查时做到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使调查成果更具有科学性和目的性。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指导教师和实践团队的队长必须认真做好社会实践调查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