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神州问鼎(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5115700000013

第13章 烽烟又起——全面内战的爆发(1)

蒋介石亡共之心不死,内战狼烟难灭。有着美国支持的蒋氏集团,其兵力、领地优势到底有多大?为什么首先选择李先念的中原解放区开刀?

尽管有了政协协议,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基本意图仍然是通过战争来削弱直至消灭人民革命力量。1946年上半年,国内的政治局势正处在密云不雨的状态中。表面上,1月间签订的停战协定仍在继续执行。为实行停战协定而由国、共、美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不断派人到各冲突地区调处。尽管国民党军队仍不停地向解放区进行蚕食进攻,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除东北外一时没有发生。其实,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沉寂。蒋介石正利用这段时间加紧部署全面内战,中国大地上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厚了。

国民党加紧部署全面内战

蒋介石敢于撕毁政协协议,准备发动全面内战,同美国政府对他的支持和援助有着直接关系。

为了发动全面内战,蒋介石首先要把他的精锐部队迅速抢运到华东和华北,控制全国最富饶的沪、宁、平、津各大城市。从1945年9月到1946年6月,美国以军用飞机和军舰,将国民党军队14个军共41个师、8个交通警察总队约54万多人,运送到华北、华东、东北、华南各地。美国还出动海军陆战队九万多人,进驻上海、青岛、天津、北平、秦皇岛等地,直到国民党军队前来接收。国民党军队在短时间内接受了100多万日本军队和几十万伪军的武器装备,还收编了大量伪军,实力进一步膨胀。

在初步控制关内各大城市后,国民党军队就把它的进攻重点指向东北。抗战胜利前,东北没有国民党的一兵一卒,只曾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人民武装。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中共领导的冀热辽军区部队击破日、伪军的抵抗,迅速收复山海关、锦州、承德等地。其他部队也陆续进入东北,收复了除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以外的广大地区。国民党军队控制平津等地后,随即向东北发动进攻。11月间,先后攻占由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驻守的山海关和锦州等地。1946年1月签订停战协定时,国民党政府以“尚未接收主权”为名把东北排除在外。2月间,美国第七舰队用运输舰将国民党精锐部队新一军、新六军等五个军运抵秦皇岛,转赴东北。这样,国民党在东北的军队猛增至28.5万人。3月初,苏军按照协议开始从东北的城市和铁路线撤退。国民党军队立刻进驻沈阳,向解放区分路进攻。4月18日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在四平街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顽强的保卫战,在歼敌1万多人后撤离。5月下旬,国民党军队侵占长春,控制了松花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5月初,因为国民党政府宣布还都南京,国共谈判的中心从重庆移到南京。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南京、上海,继续进行艰苦的谈判活动,力争在最后时刻避免全面内战的发生。但由于蒋介石的决心实际上已经下定,谈判无法取得有效的成果。

这时,美国也加紧了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1946年3月,先后组成美国陆军顾问团和海军顾问团。6月17日,签订《中美处置租借物资协定》,将价值5170万美元的军用品交给国民党政府。美国官方曾经承认:“的确,在那一时期之内,很大一部分由于我们在运输、武装和补给上给予他们的部队的援助,他们遂能推广其控制及于华北和满洲的大部分。”这样,事实就把美国政府伪善的调停面目撕破了。

美蒋的这些活动,引起广大人民(包括许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严重不安。6月中旬,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派出请愿团赴南京向国民党当局呼吁和平。请愿团成员中,包括民主促进会、民主建国会、宗教界等社会知名人士。6月23日,中共中央上海局组织各界群众十万多人到火车站欢送。当晚,请愿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国民党当局指使的大批暴徒围殴达五个小时。

事态的发展表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已迫在眉睫。尽管中国共产党作出种种争取和平的努力,全面内战的爆发仍难避免。这迫使党在竭尽一切努力维护政协协议的同时,不得不进一步作好自卫战争的准备。4月16日,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说:“蒋表面愿求妥协,以欺骗国人,暗中布置军事,阴谋甚大。”5月21日,中共中央指出:“国民党现正积极布置全国内战”,“我应积极加以准备(特别抓紧练兵)、加以制止”。在这之前,5月4日,中共中央即发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以便进一步调动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为进行自卫战争奠定更牢固的群众基础。

全国内战爆发的前夕,6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指出:“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大打后,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如胜负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因此,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随后,中共中央又在给各部队首长的指示中指出:“我党在南京谈判中当尽最后努力付出最大让步,以求妥协,但你们不要幻想”。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是在自身生存遭到严重威胁时不得不采取自卫行动,而在被迫进行自卫战争时,仍准备作出让步以求避免战争。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内战完全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一手挑起的,它应对这场战争承担全部责任。

全面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当局在完成战争准备后,立刻翻过脸来,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国民党军队22万人围攻鄂豫边境的中原解放区是全面进攻的起点。在敌军重兵围困下,中原军区主力由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率领,于1946年6月26日晚间分两路突围。接着,国民党军队又大举进攻华东、晋冀鲁豫、晋绥、东北以及海南岛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7月11日,国民党特务在昆明暗杀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李公朴,他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就是爱国救亡运动中的着名活动家。接着在同月14日,西南联大教授、诗人、文学家闻一多又被用同样的手段暗杀,他是在抗日战争结束时愤于国民党的倒行逆施,积极参加民主运动的。显然,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不仅对着共产党,而且对着一切要求和平民主的善良人士。

国民党政府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对他们发动的这场战争十分乐观,以为可以速战速决。他们用于进攻解放区的总兵力为193个旅(师)、160万人,占国民党全部正规军86个整编师(军)248个旅(师)约200万人的80%。国民党军队的主要战略企图是:沿主要铁路干线,由南向北进攻,夺取并控制解放区城市和交通线,歼灭人民军队主力,或将它压迫到黄河以北,而后聚歼于华北地区。蒋介石声称,他倚仗国民党的军事优势,“如果配合得法,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他的参谋总长陈诚扬言,“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即能整个解决”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

对人民革命力量来说,战争初期的形势确实相当严峻。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的对比,国民党显然占着优势。当时,人民军队的总兵力为127万人,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伪军的步兵武器,仅有少数火炮;解放区的人口仅1.36亿,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内部的封建势力尚未肃清,后方还不很巩固;而且解放区是被国民党军分割包围的,在物质上得不到任何外援。

在敌我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敢不敢以革命战争来反对反革命战争?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国民党敢于发动全面内战,很重要的因素是依恃美国政府的支持,而当时的美国看起来似乎是不可战胜的,因为它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垄断着原子弹生产的秘密。中国的反动派以它的后台的强大来吓唬人。在战争初期,一些中间派人士被反动派的表面强大所迷惑,产生悲观情绪和畏惧心理;有的人甚至主张解放区军民在国民党进攻面前应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在国际上,当时美国正在加紧进行“冷战”。“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声浪一时甚嚣尘上。苏联领导人对形势作了悲观的估计。他们认为,中国如果打内战,美苏可能卷入,中国将成为世界大战的战场,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据此,他们主张中共应加入蒋介石的政府,并解散自己的军队。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采取坚定的立场。全面内战爆发后,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被迫进行自卫作战,并且认定:蒋介石的进攻不但必须打败,而且是能够打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