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山庄春秋(高平作家丛书)
5115600000052

第52章 准备返滇(1)

日上三竿后,李贵和刘翠霞夫妻俩才带着甜蜜的滋味和幸福的满足从新房里出来,手挽着手往上村走。走着走着,李贵觉得这么个样子的走路不太好,往外强拽自己的手。“死封建。”刘翠霞狠狠地剜李贵一眼,亲昵地说一声,松开了自己的手。他俩肩靠着肩,迈开大步、兴冲冲地往上村走。

下村的大姑娘小媳妇们都在自家的窗玻璃上往外瞅,目光随着他俩的身影动,像一束束聚集的探照灯。

李贵和刘翠霞先后脚进屋后,见李金、郑产良和王欣欣吃着玉茭面煮黄疙瘩正带劲。

李贵因为肩上挑着李沟河几百号人的嘴,无论春夏秋冬都忙得不可开交,向来好起早,他今天起得迟,是十多年来的头一次。当下,李贵摸着后脑勺,羞涩得在老父亲的面前挪不开步,站在当地很尴尬。李贵的满脸如同火在烧,他在吭吭哧哧:“爹,这几天把人累得确实够戗,昨儿晚上我睡得太死啦,一觉就睡到了大天明。”

刘翠霞红着脸:“爹,您别怪他,是我不忍心叫醒他。”

“洞房花烛夜,一寸光阴一寸金嘛。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俩多睡会儿没有关系。”

李金见李贵他们夫妻俩甜甜蜜蜜的,心里很滋润。他由于欢喜得有些忘乎所以,因此,话随口信马由缰地说出后,又突然觉得自己是一个当爹的,这么跟孩子们说话似乎不太妥当。但是,话既然说出去啦,那是泼出去的水哟,已经不可能收回来喽。王欣欣、郑产良两个人都低着头,忍不住地乐。他俩口中嚼碎的吃食从强忍着笑的嘴里猛然喷出,碗里的酸菜汤撒了一地……

妮听到动静,从里屋出来,她见李贵和刘翠霞站在屋门口尴尬得不知怎么好,拐着腿过来,一左一右地拉住李贵和刘翠霞的手往里屋走,一边走一边数落:“家里一大堆事情还要你俩去做,你俩干站着干什么?我给你俩都舀好了饭,麻利端,麻利吃。”

李贵和刘翠霞端碗从里屋出来后,李金向刘翠霞发感慨:“翠霞,你可真是我们家的好媳妇哦,你的人不光嫁到了我们李家,并且还给我和你娘带回来这么大一个小孙女。跟上你,我老汉有福得很哪。”

到这时,李贵和刘翠霞才看清楚李金腿上还有个人。那是刘翠霞五岁的姑娘,叫琴琴。爷孙俩就着一个碗,你挑一筷子,我夹一疙瘩地在碗里胡搅和。

刘翠霞走过来弯下腰问:“琴琴,你昨晚是跟谁睡的?”

“我爷爷。”琴琴的一只小手摸着李金的腮帮不放下,自豪地说。

“翠霞,要是你舍得,我走时把琴琴带上吧?”

“爹,那可不行。您老想想,外面兄妹四五个,琴琴要跟上您出去了,我外边的妈妈是弄不了的。”

“这倒也是个问题。那就再过上几年,到孩子上学时再说吧。”李金感慨万千地说,“小王,小郑,你俩都看看,我老汉外面一个家,村里一个家,现在是里里外外圆圆满满。我真知足啊!”

“仁蓄爱人阖家欢,德积和谐万事兴。这是首长您劳苦功高,积德积仁后应该得到的。”郑产良抒发着感想,由衷地说。

王欣欣听着郑产良的话,心里觉得很烦:“小郑,你不觉得自己没意思吗?

拽乎什么吗?你说那些文绉绉的词谁能懂。咱们这是在村子里,是在首长的家里,你就不能把话说得让人都能听明白吗?”

郑产良满不在乎地瞅了王欣欣一眼,故意地又找补一句:“触景生情,有感而已。惭愧,惭愧!见谅,见谅!”

王欣欣和郑产良的对话是另一番情趣,妮听得乐不可支:“人家两个孩子说的话都好听,真耐听。”

李金把琴琴放在地上站起身长舒了一下胳膊,坐下后说:“我老汉老家的两件大事情都办得顺顺利利,也办完了,我在柏村的心思总算全部放下啦,身子骨也养好啦,差不多就得给党再去扑腾喽。咱们再停上几天,好好地休整休整,我们也该打道回云南喽。”

王欣欣深有感触:“首长,跟您回来这么些天,过得真快呀。有趣味,有内容,长见识。我都快不想回云南啦。”

“那你就留下在这儿找婆家吧,我先跟首长回。”郑产良在取笑王欣欣。

“只要首长肯依,我就敢。”王欣欣红着脸,歪着脑袋犟犟地呛郑产良。

刘翠霞吃着饭,用筷子在虚空划拉了几个圆圈比画:“啊呀,我的小王好妹妹哦,我爹依,我们也不敢留下你。你如果再往上几天,成了一个山沟沟里的土姑娘,我们就是想赔哪儿能赔得起哟。”

李金把琴琴又放到了自己的腿上,琴琴的小嘴嘟着,都快要哭了,她奶声奶气地问:“爷爷,你说我是山沟沟里的土姑娘吗?”

“琴琴,有你爷爷和外边的奶奶,我闺女是要往外飞的哩。”刘翠霞怕李金受伤的脚吃不住劲,把琴琴抱起来,亲吻着说。

“妈妈,飞得很远吗?”琴琴双手摩挲着刘翠霞的脸庞问。

“远,五湖四海,天南地北。将来你和你小王阿姨一个样。”刘翠霞拍着琴琴的后背说。

“真好,我要飞了。爷爷,你带着我飞好吗?”琴琴扭脸问李金,又斜着身子要往李金的怀里扑。

“好,爷爷带我孙女飞——”李金接过琴琴又放在了腿上。

一家人正其乐融融、热热乎乎地说着话,李泡掀帘进来说:“我的好老哥,你家的两件大事咱们都忙完了,有些话我想请你到我家里说说。咱弟兄俩几十年都没有说过一回知心话,也该坐在一起好好捞扯捞扯了。老哥,我有些托大咯。

不知道你今天有没有时间?”

“泡弟哦,今天你如果不来打招呼,我也是要去你家的。快一个月啦,你和翠花、庭庭一直忙得云天驾雾,我还没有机会到你家吃过各家已经轮了一遍的派饭,也没有当面谢谢你、谢谢弟妹和侄儿呢。走,我的饭已吃好。咱们这就去你家。”

李金说着话,放下琴琴站起身,给郑产良使个眼色。

郑产良取过一个小竹筒,递给李金:“首长,另外三筒都给谁?”

李金说:“你婶、你东方爷爷各一筒,另外一筒留给边宜轩。”

李金把竹筒递到李泡的手里:“泡弟,竹筒里面是件豹皮背心筒子。”

李泡慌慌地推辞:“老哥,你这么做太破费。本村同辈的兄弟间,还给我这么贵重的礼品,不该的。我不能要。”

“泡老弟,你怎么会是这么个样子呢?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你就看着办吧。”李金有些恼,愤愤地说。

“哎呀,真不好意思。我不能薄你老哥的面子,我只得收下咯。”李泡的大圆盘脸乐成了一朵盛开的月季花。

李泡的家灰眉土眼的,跟李贵家也差不到哪。为了让李金到家里坐一坐吃顿饭,这些天,他找村上的孩子们刚用报纸才裱糊了四面墙。屋子看上去比原来亮堂了许多,像了个人住的地方。否则,李泡感到真让李金没法进他家。

俩人都坐下后,李金直摇脑袋,感慨道:“大队会计的家,也寒酸到这种地步,说明咱们老区百姓们的日子过得都很穷啊!”

“哥,穷不穷的不当紧,能知安安稳稳过日子,比什么都强。这平和的日子是毛主席给的,不简单。”李泡乐天知命,心满意足。

“理是这么个理,穷却不是共产党人甘心的。三年自然灾害后,党的经济政策做了‘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八字方针的部署和规划,毛主席、党中央、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又重新开始重视经济工作啦,全国人民只要扑下身子再苦干上十来年,我想老百姓的生活一定会有个大的改观。”

“那就好,那就好。你南征北战几十年,算是个大难不死之人,给咱村和一条沟里争下了大名气。咱俩是一正一反,正的挑号大英雄,反的败兴败到家。”

“哎——老兄弟,你不能这么说嘛。我回到家乡的这些天,东方大伯总跟我讲,自你从晋南回乡后,变得本本分分的,能贴心贴肉地给咱村和全李沟河人办事情,是彻彻底底的柏村人。这种话从老人的口中说出来,还能对你有这么个评价,你不容易哟。你不能总背着旧账不放下,这样很不好。你不要再自责了,我听着心里不好受来。”

“哥,把小日本鬼赶出咱们中国那阵,你看我都干了些甚?”

“社会环境、时代背景造就人,也影响人。归归齐,是你从小没人好好管束和约束,又到外面结识了些杂色人,心性有些变。这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账要算就算给丑恶腐朽的旧社会,你不能总顶在自己的头上给自己自找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