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掘儿童的潜在智能
孩子学习在6岁之前就应开始。事实上,孩子在4岁时已具有成人智力的一半,到8岁时则为80%。根据儿科专家指出,越是年幼越能吸收和学习知识。因此,孩子教育应由家中开始。
婴儿期(出生至15个月),孩子的脑袋像海绵,很容易大量地吸收知识。因此,在孩子出生数天内,就可以给他一些黑白或红黄色有声玩具。他还喜欢看到熟识的脸孔,如妈妈、爸爸、保姆等。还可以在孩子床边挂些图画。到了两个月时,可在他身边挂些他能触及与可握玩的有趣物体。到了1周岁大时,你可以用一些纸片,上面写上最简单的字,一边说一边让他看,从单字渐进到简单的句子。
学走期(15~30个月),要让孩子学习正确的语言。应尽量用成人语跟孩子说话,此时,你甚至可以在母语之外,教他讲简单外语。
学前期(2岁半至3岁半),此时应鼓励孩子独立。例如,让孩子倒果汁,自己穿衣服,做些简单的家务及让孩子选择衣服或食物,这样可以鼓励他做决定的能力。同时鼓励他多提出问题,让他多思考。
进学期(3岁半至6岁),此时期的孩子已在语言上熟习。但他仍要模仿大人的说话及举动,如果你在他学走期已给他字卡,此时他要阅读儿童故事。鼓励孩子写信给朋友或亲人,虽只是一些短句也不要紧。此时孩子的脑里充满问号,你不妨在他发问时,反问他。让孩子逐步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应重视培养孩子的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是他们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条件。孩子认识事物的程度与范围,都与智力发展水平直接有关(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想像、思维)。父母如能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注意发展他的认识能力,要比他们掌握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因为认识能力是获得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是使孩子认识事物的无意性、不稳定性和兴趣性,向有意性、稳定性、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因此,要使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必须注意发展他的认识能力。
怎样教导孩子认识事物
教导孩子认识事物,有两项原则可以依循,就是“由个别到一般”和“由笼统到具体”。
所谓“由个别到一般”,就是指先向孩子介绍个别事物的名称,其后才告诉孩子这些个别事物的一般共名。例如,当我们教孩子认鸟类时,我们先教孩子认识麻雀、乌鸦、老鹰、鸽子,其后才教他们这些动物都是“飞鸟”,是在天空飞的。又如先教他认识牛、马、猪、羊、虎、狼,其后才教这些动物都是“走兽”,是在地上走的。
所谓“由笼统到具体”,如公鸡和母鸡,小孩很难分辨其差异,应先教他们认识这些动物都叫鸡,以后再分公母。又例如马与驴、骡,小孩也很难分辨,开始时不妨都叫马,以后才教孩子细分。
总括来说,当该事物的特点明显,而与同类的事物不大相似时,应该运用“个别到一般”的原则;若该事物的特点不明显,而与其他同类的事物十分相似,便用“笼统到具体”的原则,这样,可使孩子知识深化和提高。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孩子好奇、好动,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认识事物,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通过各种观察,能培养孩子在比较中发展分析、综合的能力。这方面可采用下列方法:
孩子观察事物,一般都不细心,粗枝大叶,观察到的东西也不全面、不系统。有的孩子对一件事物的观察,时间很短就没有兴趣了。所以,让孩子练习观察的时候,最好选一些形象可爱、色彩鲜明,容易引起他兴趣的事物,孩子自然就会精神集中地去观察,而且,也不容易产生疲劳或厌倦心理。
孩子的观察能力,是可以进行锻炼和培养的,家长和教师需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培养。
◎注意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事物有了观察兴趣,成了探索迷,就会主动、持久地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家长对孩子的提问要尽可能予以圆满解答,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鼓励孩子亲自动手,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兴趣和探索欲望。
◎注意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培养其观察能力
孩子刚开始观察的时候,往往没有目的地粗看一遍,比如家长让他去看看花,他也就只看看花,只观察到“花开了”这一简单层次。这时,家长就要进行引导,教给他观察的方法。比如:家长可以给孩子提出观察任务,一般采用提问的方式,如:“你看看这一棵树共有几朵花?”、“都是什么颜色的?”、“花心中间有没有花蕊?”等,引导孩子细致地、有顺序地观察。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要循序渐进
先提供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可爱的小鸡,活泼的小猴及小金鱼等这些有趣的小动物和大街上奔驰的小汽车,街道旁盛开的鲜花等;再让孩子观察难度大、需要作深入思考的事物,如亚洲象和非洲象的区别,一幅画的内容,星期天公园里的游人等,使孩子逐步发展自己的观察能力。
◎要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能参加观察
这样可以使大脑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活动,从多方面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同时,由于儿童观察的稳定性不强,需要经常变换方式,调动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参加观察,使孩子的兴奋中心能不断转移但又不离开所观察的事物。
此外,让孩子多看看、摸摸、听听、闻闻,培养孩子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观察本领,这都是提高观察效果的好办法。
经过这些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就会越来越强,这样,世界在孩子的眼中就会越来越丰富,孩子的头脑也会越来越灵活。
怎样教孩子辨认颜色
以往的研究指出,孩子对于基本色的掌握较好,对问色的辨认便较差。但近年一些学者所做的研究指出,只要孩子能正确地掌握颜色的名称,对于间色的辨别亦能掌握得很好。当我们教孩子辨认颜色时,一定要告诉孩子颜色的正确名称,不要说得笼统,例如,我们告诉孩子这是“粉红色”、“浅红色”、“深红色”等,而不应只说“红色”便算了。只要耐心地教孩子,给予明确的颜色名称,孩子辨认颜色的能力便会大大增加。
孩子辨认颜色的关键在于能否掌握颜色的名称,而不是在于颜色的本身。
教孩子辨认颜色的有效方法是透过对比过程,例如教导孩子辨认深红色,便应把粉红色、浅红色等一一呈现。孩子透过这种对比过程,对于颜色的掌握更为有效。
颜色的辨别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用不同的颜色,来代表不同信息,例如红灯代表停步,绿灯代表通行。所以,教孩子正确辨认各种颜色,是十分重要的。
怎样培养孩子的方位意识
早期培养儿童的方位意识,不仅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而且能给以后的入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谓方位意识,是指儿童对左右、上下等方向位置的认识。这种培养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简单易行。如早晨起床给孩子穿衣服时,可对孩子说:“伸出你的左手,再伸出你的右手”;穿裤子时可说:“先把右腿穿上,再穿左腿”。在取东西时,可以告诉他在桌子上边或下边、抽屉里边等。在带孩子游玩时,可教向左、向右、向后转等。这样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轻而易举地学到方位意识。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可教更为复杂的空间概念。
如何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获得,以及渊博知识的储备都必须通过良好的记忆。
研究表明,记忆力从幼儿期开始训练,有着成年期无法比拟的效果,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记忆的种类很多,从记忆的目的上划分可以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按记忆的方法可以划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等。孩子记忆的特点不同于成人,主要以无意记忆和机械识记为主。但无论以哪种记忆为主,都可以培养和训练出良好的记忆能力,如记忆的敏捷性、正确性、持久性和储备性等。家长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训练孩子。让孩子明确记忆的目的、任务向孩子提出一定的记忆要求,发展他们的有意记忆能力。家长无论是讲故事,说事情,都应该提出明确的记忆要求,使孩子动员自己的意志和记忆去完成有关的任务。
◎充分利用孩子的无意记忆,提高无意记忆的效果
孩子记忆的效果,和外界事物的特点及孩子的兴趣有关。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具体的事物以及能引起孩子极大兴趣的事物,都容易被孩子无意识地记住,对一些东西的印象甚至可以达到终生不忘的地步。
◎记忆过程中要尽量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参加
这是因为,多种感官,如眼、耳、鼻、舌、手等参加活动,可以使大脑神经联系广泛,大脑对丰富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时,获得的印象全面、清晰,有助于加深记忆。有人曾做过实验,让4岁孩子不出声地观看10分钟画片,远没有让孩子一边看,一边念的记忆效果好。
◎教给孩子正确有效的记忆方法
帮助记忆的方法很多,归类记忆法,把许多同类的事物归为一类,建立一定的联系,记忆效果就会好得多。歌诀记忆法,要把识记的材料编成歌诀、口诀、形成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以提高记忆效果。自我复述法,把识记材料变成自己的话,以加强记忆。
◎及时复习,巩固记忆
良好的记忆力是记忆保留长久的必要前提,但是识记还只是完成真正记忆的一半。教给孩子的新知识,若不及时复习巩固,就很容易被遗忘,而且根据遗忘的规律,刚学完新知识后,其遗忘速度也特别快,所以复习越及时遗忘得也就越少,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
◎背诵有益于记忆力的训练
新的教育法则否定了传统要孩子自小背诵的方式,认为那样会阻碍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过,背诵也并非全无好处。有家幼儿园采用背诵的教育方式,惟一不同于传统方式的是,老师会将诗的内容,用说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孩子。第二天,再重复介绍,并再教首新的诗词。一年下来,效果显著。
事实说明,背诵使孩子的记忆力有相当程度的进步。人类的记忆装置,耐得住重复的锻炼,而且越练功能越强。
为了达到增强孩子记忆力的目的,与其费事地教孩子背诵生涩的古文,倒不如教他背押韵的诗。因为在节奏感下孩子学起来既轻松又愉快。
发展孩子的想像力
有个诗人说:“物和人的关系越自由越好。”这意思是说,假如这里有一支钢笔,成人只当它是写字的工具,这就充分地显示出成人和钢笔之间的关系是不自由的,因为他把钢笔的用途固定化了。
但换了孩子,他会把笔当作糖般地放在嘴上舔,或像树枝一样地拿来折,或把它当作枪把弄,像这样,孩子和物件的关系,比起成人来,要自由得多了。
这时,如果家长再以生动的语言加以启发,则对发展孩子的想像力更加有益。
如我们常见的孩子拿着一根棍当马骑,并用小树枝或小布条当作马鞭抽打着。孩子玩得很高兴,可是当他玩够了的时候,就会扔下木棍跑去玩别的了。这样的游戏反映了什么呢?只是表现了孩子把木棍当马骑这一点天真的天性。父母对于孩子这样游戏往往是听之任之,不加理会;有时说话也只是说:“把棍子放到原来的地方,别到处乱扔!”如此而已,即使孩子听话,把木棍放到该放的地方,也没有得到更多的东西。可这时如果家长善于引导,只要三言两语,就可以启发孩子玩得更有意义,也更有情趣,又可借此机会发展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能力。譬如,妈妈可以提来小桶对孩子说:“看,马跑了半天,一定累坏了,让它喝点水吃些草吧。”那么,孩子就会很高兴地接过小桶去给马“喂水”,还会想像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草料。孩子这样做的时候,还会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马儿,你喝饱了吗?现在,我牵你到马棚里喂草吧……”甚至还会抚摸着他的“马”说:“你歇歇吧,我要帮妈妈做点事了。”这样,孩子每当玩完骑马的游戏,再也不会把木棍一扔了事,而是对“马”关怀备至,既发展了语言和想像的能力,又培养了良好的品格和习惯,而这一切,都是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之中进行的。
爱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什么都想动手干干,什么都想试试。这些,在大人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孩子气而已,因为它往往是以强烈的淘气形式表现出来的。然而,即使大人看来是一种很难管教的淘气,但小孩子自身却从中体会到一种完成一项事业的喜悦,自己动手干成一件事情的成功感受。要是一开始就责备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就等于掐掉了孩子正在茁壮生长的嫩芽。
不过对孩子的好奇心也必须给予必要的引导,那就是使孩子的好奇心与正确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盲目的好奇心往往带有破坏性和危险性。孩子知识积累甚少,如果凡事都凭个人一时冲动盲目动手,往往后果不堪设想,像煤气开关和电源开关,都是由不得他产生好奇心的。
孩子过分好奇,一有风吹草动就想看个究竟,今后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所以有必要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变成不止的求知欲。
积极开发孩子的右脑
智力活动受大脑的控制,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两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优势。左半球控制右半身的活动,主要具有处理语言、进行抽象思维,写、计算、排列、分类、词语记忆和时间知觉;右半球控制左半身的活动,具有处理总体形象和空间概念、鉴别几何图形、感知音乐旋律、进行模仿并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创造性机能,主管着人的直觉、想像、理解、节奏、舞蹈,以及态度、情感和意志,两半球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左脑与右脑兼顾的平衡发展是开发智力的重要原则之一。由于儿童从小学习语言,随后又重视读、写、算,强调理解和逻辑思维,故左脑相对使用频繁,较为发达。相形之下,右脑常使用不足,发达能力较左脑差。
爱因斯坦被为视天才,但他早期的发育比较迟,教师都认为他不可救药;而且他似乎并不太用功,投考苏黎世工艺学院失败,第二年重考,才勉强及格。
心理学家托马斯·勃菜克尔认为,爱因斯坦的天才,可能是因为他的左右脑发育速度不同。他幼时有阅读困难症,这可能是他的左脑的语言及逻辑功能发展比较迟。左脑发育迟,就使右脑有充分的发展机会了。右脑是专管创意的机构,右脑有机会发展,才能逐渐追上左脑的发展速度,两者配合就会有较佳的机会。
用爱因斯坦本人的话来说,他是用视像和空间动作,而视像和空间动作都是右脑的功能。
◎如何开发孩子的右脑呢?
适当鼓励孩子多使用左手。多用左手即多用右脑对孩子用左手使剪刀、折纸、打球等,不用刻意纠正其使用左手。
早期教育中多一些游戏、音乐、绘画、舞蹈、体育等活动,多采用直观与形象教具,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让孩子及早开始读、认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