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好妈妈的秘密
5088400000009

第9章 蓄满爱的杯子(1)

“爱的缺乏症”并不一定是指父母不给孩子爱,更是指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并没有让孩子看到、听到、感觉到。

作为父亲,让后悔再少一点

有许多母亲都有这样的感慨,就是孩子的爸爸不太喜欢看书,也不管孩子,继而会问:这对孩子的阅读有多大影响?心理专家一般会这样回答:爸爸的缺席,不一定会影响孩子的阅读能力,但却是亲子关系中最不可弥补的一个损失。尤其是在孩子逐渐长大,开始需要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时,和爸爸的接触会对他特别重要。如果一个孩子不是一直被井井有条、细致入微的妈妈式生活包围,也偶尔能过一过不拘小节、自由豪放的爸爸式生活,他就会更多一些海纳百川的阳刚气。如果这是一个男孩,他在学校里就更容易被男孩们接受和喜欢;如果这是一个女孩,她会显得比那些没有父亲疼爱的女孩更开朗,更勇敢。但生活中的父亲却另有一种无可言说的痛苦。

一位接触到儿童阅读推广的父亲,提到让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他说:有一件事情,每次想起来的时候,总是免不了阵阵的疼痛。无论怎样地开解,都无济于事。这才是今生最大的遗憾。如果当初有机缘接触和了解这样的事情,如果当初能够尽到作为一个父亲的职责,一切都会不同。这也是我现在无论有着怎样的困难,也要把这件事坚持到底的原因。虽然于事无补。

这件唯一让我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在女儿很小的时候进行亲子阅读。每次看到那些依偎在一起共读的父母和孩子,都让我羡慕。我没有给过女儿这样的快乐时光。上天赐予我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儿,我却没能引领她走入幸福的阅读世界。

而这样的遗憾也发生在著名演员和主持人王刚身上,当年的广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给听众留下很深印象,后来又主持《王刚讲故事》栏目。但王刚坦言自己不是个好爸爸,“说起给孩子讲故事我挺心酸的,当年太忙,总忙着工作,回家时听到女儿房间传来自己的声音,原来女儿用录音机放我的节目,我给那么多孩子讲过故事,但唯独没给女儿讲过,我不是一个好爸爸。”

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收录了刘心武先生的文章《错过》,文中说:错过,一般来说,属于人生的常态。有时候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只要我们对孩子的早期阅读多一点点的了解与投入,即便我们是普通的父亲,但同时一定是个好父亲!

李永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他的女儿曾夺取湖南省高考理科状元,大学毕业后,因品学皆优,免试直接保送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年仅二十几岁。她不仅理工科成绩非常优异,而且多才多艺,酷爱书画音乐,重要的是她从小博览群书,阅读了大量经典名著,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这个令人羡慕的高考状元、年轻的女博士,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使她取得如此优秀的学业?这个秘密就在于,她的父亲李永生早在十多年前,就明确意识到了让儿童背诵经典的必要性,并在教育女儿时付诸实践。

李永生回忆说:早在女儿上学之前,他就开始教她背唐诗宋词和《古文观止》里的名篇,十岁左右就教她读《古代汉语》,有了背诵的功底后,就提早让她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如《史记选》、《红楼梦》、《三国演义》、《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约翰·克利斯朵夫》等。为了扩大她的阅读量,摆脱学校一贯以来所奉行的应试教育,从小学到高中,三次让她休学在家读书。大量经典作品的阅读,无疑开发了她的智慧潜能,大大提升了她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学习语文以外的功课时,也轻而易举,一路拔尖。为了让她在灵性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还专门抽时间让她学习书画和二胡,在美术和音乐方面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总结说:对女儿教育的成功,与那种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并不相干,应当归功于经典教育。

家庭里的故事时间接力赛

“妈妈,我要听故事!”几乎每天晚上睡觉前,孩子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讲故事也就成了这一家人每晚的必修课。这位母亲描述到:

开始的时候讲小红帽、三只小猪、青蛙王子等,每天讲一个,小家伙听得很入迷,并且很快就在我甜美的故事声中睡着了,我很得意,常向老公炫耀自己知道的故事多,讲述的生动有趣。可渐渐的,我肚子里故事存量越来越少,每天一个故事越来越不能满足儿子,经常要讲两到三个,终于有一天,我搜肠刮肚也再讲不出一个故事了,可儿子听故事的兴致正浓,根本无视我无料可供的苦处,没办法,我只好求助于故事书,好在家里的童话故事早就备下了好几本,足够应付不时之需。讲故事变成了念故事,每天晚上我抱着一本书给睁着大眼睛听故事的儿子念童话,总能看见老公在一边偷偷地笑,他在暗地里笑我这个“故事大王”成了“读书机”,而儿子也养成了不听故事就不睡觉的“恶习”。

讲故事是关着灯的,我搂着儿子放慢节奏讲,儿子一会儿就进入混沌状态,催眠效果极佳,但是念故事要开灯,而且很多故事我也不知道结局,无法控制节奏。常常是我声情并茂地讲,讲得口干舌燥、天昏地暗,儿子睁大眼睛听,听得津津有味、睡意全消,事态发展的结果与我讲故事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可到这个地步我已经很难改变儿子睡前要听故事的定势了。而且一些资料显示,父母与孩子每天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阅读时间,对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性情有很大的帮助。我于是在网上查了一些当前热销的儿童书籍,买了十几本,提前做好甄选,每天打足精神给儿子读书。一段时间下来,居然读了三四本,连长篇的《皮皮鲁与鲁西西》、《舒克和贝塔》、《鲁滨逊漂流记》都读完了,这些故事都是我上小学时自己看过的,我非常喜爱,读给儿子听,他居然也很喜欢,看来好的童话故事是没有时间界限的,即使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二十几年前的故事依旧对小孩子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我重温儿时的故事,心里也充满了温情,常常还能和儿子对人物的喜好做交流。儿子对这些故事十分着迷,特别是听完《罐头小人》的故事后,有一次在超市,儿子十分神秘地要求我给他买两个我们家从来都不吃的午餐肉罐头,我开始有点奇怪,后来一想恍然大悟,原来他也想有几个罐头小人做朋友,悄悄问了问他,儿子红着脸拼命点头,而且不许我把这个秘密告诉别人,特别可爱。

通过讲故事,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确实有了微妙的进步,可是随着他对故事的喜爱,每天晚上的故事时间也就无限延长。经常是讲故事的我已经支持不住,两眼打架,不知所云,而儿子还精神十足,毫无睡意。没有办法,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只好大叫老公,让他来赶紧接班。说来也怪,老公每次接着讲,基本不出五分钟儿子就睡着了。老公总是很神气地向我吹嘘他的催眠效率,让我无可奈何。

我想既然老公的手段如此高,不如让他直接给儿子读书,岂不一举两得,可是儿子坚决反对,美其名曰“妈妈讲得好!”老公偷笑,背地里和我说:“你讲得太生动了,儿子越听越有兴致,困了也要强打精神,我讲得枯燥又不着边际,而且那时儿子基本也累了,精神一放松很快就睡了!”道理很浅显,可我怎么也坚持不到最后一刻,真是应了“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我们家故事时间接力赛注定了我要跑漫长的第一棒,而老公依旧轻松得意地跑最后一棒!

“行百里者半九十”。虽然在故事时间接力赛中,爸爸总是跑那轻松得意的最后一棒,但中国父亲“集体缺席”的现实让家庭教育的天平严重失衡。

在家庭中,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因为父亲在孩子的眼中代表着拥有无穷力量的强大依靠,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如果缺失了这个英雄形象,孩子尤其是男孩很容易在性格中形成的关键期留下遗憾。调查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很多孩子的父亲离家参军,当这些孩子长到4到8岁的时候,他们与别的孩子交往的能力就比较差,表现为害羞、胆小,不容易融进社会。

《我的事业是父亲》的作者蔡笑晚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却培养出了六个优秀的孩子,一个是中国科技大学的硕士,另外五个是美国大学毕业的博士。这位平凡的父亲说:“只在周末的晚上亲一下孩子的额头是父亲的失职,父亲应该是一生的事业。”

中国家庭教育的关键词之一就是:一个都不能少!

将自信的种子埋藏在心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核心,究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信感,如果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那么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在他们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来。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一种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它是一个人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充分估计和高度接纳的态度。

有位妈妈因为自己的工作问题而一度疏远了跟女儿之间的亲子关系,不久就发现女儿跟同龄的小朋友相比,无论在语言上、胆量上,还是跟小朋友的交往上,都有一些差距。幼儿园老师在谈到孩子的表现时也说她胆小、怕生、不敢大声说话,甚至不敢举手发言。当意识到对女儿的疏忽时,这位母亲无论自己有多忙,每天总会抽一些时间来陪她玩,陪她说话,更多的是陪她讲故事。讲《两只青蛙》的故事,女儿会回答,我要做那只还有一口气也要坚持游下去的青蛙,因为她已经懂得了遇到危险时,就要想办法为自己逃脱危险,讲完《铁棒磨成针》,她也清楚了做任何事情只要认认真真地去做都可以做到……

每晚几个小小故事的亲子阅读,带给这位母亲很大的惊喜,她说:我发现女儿的语言能力提高了,认识的字更多了,和我的关系更亲密了,跟小朋友的关系更融洽了,举手发言多了,在大人面前也能大声说话了,女儿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了……幼儿园举行亲子游活动,女儿一大清早就来到了幼儿园,登上去野生动物园的车,一路上,欢声笑语,你说我唱。当导游说谁能勇敢地到前面来给别的小朋友以及家长表演节目,女儿是第一个上前去的,看着她拿着话筒在车内有声有色地唱着儿歌,讲着故事,我打心眼里的欣慰:女儿变了!变得自信了,变得勇敢了!

女儿的巨大转变让这位母亲感触很深,她说:最重要的就是贵在坚持。有时候,女儿拿着书要求我给她讲故事,身心疲惫的我总以各种借口推脱,那时她也总是悻悻地拿着书茫然地翻着。作为大人,多些时间给孩子,让孩子和自己一样坚持着、一样这样自信着。世上沙粒无数,不是每颗都能成为珍珠。但我相信将自信的种子埋藏在心里,这一路一定会走得更勇敢,也更灿烂!

类似的例子曾不断鼓舞着许多妈妈及阅读推广人。一位母亲说起由于家庭原因,少于陪伴的孩子根本不愿意和自己交流,寡言少语,似乎患上了自闭症。在接触绘本后没几天,孩子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每天主动要求妈妈给他讲故事,特别是《青蛙弗洛格成长故事》系列。没想到“做一个好母亲”的愿望曾让她苦恼不已,更没想到“可以做一个好母亲”竟是这么的简单。“女儿拿着书要求我给她讲故事,身心疲备的我总以各种借口推脱,那时她也总是悻悻地拿着书茫然地翻着”。这大概是所有实践亲子阅读的妈妈们都经历过的吧!“世上沙粒无数,不是每颗都能成为珍珠”,“相信将自信的种子埋藏在心里,这一路一定会走得更勇敢,也更灿烂!”

孩子们阅读时是非常需要家长陪伴的。调查表明有30.6%的家长表示,孩子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家长读给孩子听”;有37.4%的家长表示,孩子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家长陪孩子一起读”;选择这两者的家长比例合计达到了68%。

家长要成为孩子读书的伙伴。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喜欢阅读,懂得阅读的方法,了解书籍的内容,这样才能指导孩子阅读。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阅读,培养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初期,最重要是多读故事给孩子听,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孩子有意注意时间,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使孩子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对于这一点,美国教育家吉姆认为:读书给孩子听的作用“仅次于拥抱”,在这样“拥抱”下,孩子读书兴趣上来了,热情高涨了,慢慢地,他们对读书的态度就会变成了“我要读”。

讲故事,最好的情感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