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命的菩提
5061800000020

第20章 人:同体、共生、圆满、自在(5)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的确,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自己最可靠。人都是逼出来的,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当面对压力的时候,不要焦躁,也许这只是生活对你的一点小考验,相信自己,一切都能处理好,逼急了好汉可以上梁山,时势造英雄,穷则思变,人只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个人遇到困难,陷入困境时,都希望得到上帝的帮助。实际上,世上根本没有什么上帝。真正能解救自己的人只有自己。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杜弗瑞就是一个不屈从于命运安排的男人,他本来是一个成功的银行家,因被诬陷杀害了妻子与她的情夫,等待他的将是两次终身监禁。监狱里的生活日复一日,枯燥刻板地生活,打磨和“改造”着安迪,可是并没有消磨他渴望自由的意志。为了维系内心那盈弱不堪的希望之火,他寻求图书馆的资助连续七年每周写一封信给州议会、用两周禁闭的代价换来狱友欣赏片刻音乐以此唤醒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帮助年轻囚犯拿到高中文凭……安迪正是用这种使别人感受生活真谛的方式,走完了一条长达二十年的自我救赎之路,并最终叩响了通往自由的大门。

安迪有一名狱友——瑞德,在肖申克服刑二十年的老囚犯,代表了大多数囚犯的价值取向。他尽管很聪明,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搞到很多违禁品的强者,却对希望有着深深的恐惧。瑞德最终于觉悟了,“我无时无刻地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内疚,这不是因为我在这里,也不是讨好你们,回首曾经走过的弯路,我多么想对哪个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还可以有其他方式解决问题。可是,我做不到了,那个年轻人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一个老人孤独的面对过去,重新做人?骗人罢了,小子,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了,盖你的章吧,我没什么可说的了。”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然而,同样面对命运的不公,安迪却能表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与典狱长的较量中,默默构建属于自身的未来。当别人还在为如何打发狱中无聊时间而终日生活在蝇营狗苟中时。安迪已经开始展望属于自己的另一种生活。安迪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希望是人类美好的东西,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随。”“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翼充满希望的光辉”。

监狱里的安迪成功了,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呢?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觉得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首先必须要消除自卑感,要在心理上强大起来。许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一事无成,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内心极其软弱。严重的是,长期的不自信、失望,或者自信丧失而自卑到极点、失望到极点而绝望,就会导致抑郁症。

心理强大训练方法就是,剥去比你强悍的人的社会属性外衣。世俗意义上的强大,是因为你占有很多“强”的东西:金钱、地位、权力、文凭、容貌......这些东西我们叫做一个社会中的“稀缺资源”,人人都想得到,但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处于心理弱势时,要想获得这种“心理的强大”,只要你能够打破这种心理结构,你可以获得心理优势,并摧毁别人的心理优势。你要把一个披上具有让你在心理上处于弱势的价值符号的社会属性外衣的人看成一个和你一样的动物,他在你面前就没有任何心理优势,因为导致你在心理上处于弱势的,只是那一层社会属性外衣。再反复告诫自己:我只是在和一个人,一个和我一样的动物打交道,在不和他见面时,自己反复地把他看成一个没有社会属性的人,以便自己和他见面时有心理准备。

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的根本差别,并不是天赋、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

生活中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是不等、不靠、不要,凭借自身力量去克服困难、战胜一切的人。

当我们身处逆境时,常希望着有“贵人”来相助,却不明白,最大的救星往往是自己。不管你多么绝望,走出困境的方法却非常简单,即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并在逆境中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正确地估计形势,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帮自己走出困境。

一头老黄牛不小心掉到一口枯井里,它哀怜地叫喊求救,期待主人把它救出去。

老黄牛的主人召集了乡亲们出谋划策,却想不出好办法,大家都认为老黄牛已经老了,就这样“寿终正寝”也不为过,况且这口枯井迟早也会被填上。

于是,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泥土落到枯井中时,老黄牛叫得更恐怖了,它显然明白了主人的意图。

又是一铲泥土落到枯井中,老黄牛出乎意料地安静了,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泥土打在它背上的时候,老黄牛都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它努力抖落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儿。

人们不断把泥土往枯井里铲,老黄牛也就不停地抖落那些打在背上的泥土,使自己再升高一点。就这样,老黄牛慢慢地升到了枯井口,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从容不迫地走出了枯井。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自救才有希望,等待只有死路一条!生活中那些真正的有智慧的人,都是不等、不靠、不要,凭借自身力量去克服困难、战胜一切的人。

宋朝著名的禅师大意,门下有一个弟子道歉。道歉参禅多年,仍无法开悟。

一天晚上,道歉诚恳地向师兄宗元诉说自己不能悟道的苦恼,并求宗元帮忙。

宗元说:“我能帮你的忙当然乐意之至,不过有三件事我无能为力,你必须自己去做。”

道歉忙问:“是哪三件?”

宗元说:“当你肚饿口渴时,我的饮食不能填你的肚子,我不能帮你吃喝,你必须自己饮食;当你想大小便时,你必须亲自解决,我一点也帮不上忙;最后,除了你自己之外,谁也不能驮着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道歉听罢,心扉豁然洞开,快乐无比,他感到了自我的力量。

可见,不要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要信任自己。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对自己的生命和命运负责,学会对自己面临的挑战和自己所做出的每一项抉择负责,这就是一个人向着成功所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抉择。人生是一种尝试。不要轻易地服输,轻易地说“我不行”,而要坚定地说“我行”,没有挫折的人生其实并不完美,只有真正尝到了失败的痛,才能彻底领悟到成功的甜,才有了酸、甜、苦、辣的交汇,人生才更刺激,更深刻,更值得回味。改变自己,多想想自己的原因。掂量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劣。相信自己,什么事都要去尝试后才会明白的。“许多人都以为生活是由偶然和运气组成的,其实不然,它是由规律和法规组成的。”《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就是盖茨先生从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他从小到大的个人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和人生智慧。比尔·盖茨说: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建立自信——为自己确立目标;发挥自己的长处;做事有计划、不拖拉、不轻言放弃;学会自我激励;坚持做你自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一“财富背后的财富”。

第一条准则:适应生活

第二条准则:成功是你的人格资本

第三条准则:别希望不劳而获

第四条准则:习惯律己

第五条准则:不要忽视小事

第六条准则: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第七条准则:事事自己动手

第八条准则:你往往只有一次机会

第九条准则:时间,在你手中

第十条准则:做该做的事

第十一条准则:善待身边的人

人的特色是他的存在价值,不要勉强自己去学别人,而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不但自己觉得快乐,对社会也有真正的贡献。

有一家寺院,每天一大早,在寺院里的法师们还没有起床,寺院里的晨钟还没有敲响的时候,老方丈就起来了,站在一个高处,朝着一个山谷呼喊。每天都在大声地呼喊,但是他呼喊的不是别人的名字,而是他自己的名字。就这样一直过了好多年,老方丈总是在晨钟敲响的前半个小时左右,早早起床,站在寺院附近的山坡上,对着山谷大声呼唤自己的名字。

有一个小和尚,他搞不清楚这里面的禅机,问老方丈:“您老人家怎么天天呼喊自己的名字呢?这里面到底是什么意思?”

老方丈就笑笑说:“我在清醒时可以管住自己,但是到晚上做梦的时候,就在梦中云游四海,有时候还差一点还了俗,回到了出家前的生活中去,根本无法约束自己。醒来之后,我当然要反复地呼唤自己了,这是为什么?为了把自己喊回来。要不然,就有可能把自己走丢了,再也找不到自己了……”

大家想想,对老方丈这样的修行人而言,他还担心在梦里面会迷失自己。那么我们一般人会怎么样?一般人就不只是在梦里才会走失了。在现实生活中,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不留神,我们同样也会把自己搞丢。

所以,在禅的修行中,我们就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不让自己走失。

师彦禅师在石上坐禅时,经常自问自答,演一个独幕戏。

他喊自己:“主人公!”

自己回答:“哎!”

“清醒着!”

“哎!”

“作自己的主宰,不要受别人的骗!”

“是的,是的!”(《五灯会元》卷七)

他一直这样演独幕剧,不知疲倦,当时的人给他评价很高,说这里面有非常高深的禅机。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师彦所呼喊的“主人公”,就是生命中的主宰,就是生命中的真实的自己,就是反复给大家讲的我们的本心本性。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很多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怨天尤人,情绪沮丧,这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动气伤身。禅给我们指点迷津,倡导过去了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尽量去做一些愉快的事情,这样对我们的心性有好处,这就是放下。

可以说,禅的体验过程,就是看破、放下的过程。放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一生一世要做的功课。

上帝赐给每个人的名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把握。人生中的许多改变就是这样:因为遇到一个人,听到一句话,抓住一次机会,随之改变的却是以后的整个人生轨迹。一个善于改变自己、完善自我的人,能让自我人生的旅途中充满着无限的机遇。美国有位著名的心理医生,在一次演讲中说:人生最大的障碍就一句话:“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将会如何如何……”治这一疾病的处方就是把“如果”去掉改成“下一次”,下一次我一定如何如何……下一次我会做好的。

佛说,“求人不如求己”,别人是别人,你是你,都有各自的活法。要活出自己,不要活在别人的阴影下。有的人也会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但别人只能帮一时,却帮不了一世。所以,靠人不如靠自己,最能依靠的人只能是你自己。人只要真正相信和依靠自己,内在的潜能就会以超乎自己想像的剂量释放出来,从而不辜负自己的期望,成为自己生命的支柱和生活的靠山。因此我们说,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要想走向成功,要想过好自己的生活,或是要摆脱某种危机,不要想依靠别人,要学会靠自己成就自己,靠自己拯救自己,这才是你的人生,这才是你的成功。

六、最大的无知,就是对于生命真相的无知

世间万物,一切皆变,没有永恒: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包括幸福和苦难、聚和散。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在人世间就会处之泰然。

南怀瑾先生说,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不会永恒存在的,就像佛法所说的一句话:“刹那无常。”因此,只有认识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本质,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才不会偏离生活的轨道。

假如我们对生命的真相无知,就必然把自己交给人世间的短暂有限的东西,心灵受物质、金钱、名誉、地位等欲望完全支配。或是去崇拜世俗的偶像僭主,做偶像的奴才;或是崇拜自己,做自以为义的妄人和极端私利之徒。著名神学家蒂里希一针见血的说道:“你在生活中认为什么有价值,那个东西就成为你的神。”人世间的利禄、权势、虚荣等每一样都可以成为你终身追求的“神”。

一个人在旷野中,被狮子追赶,无处可逃。

正好看到一口枯井,就顺着井中的藤爬了下去,爬到半途,看到井底有四条毒蛇吐着舌头,上面又有黑、白两只老鼠在咬那条拉他的藤。

一旦藤被咬断,即使不跌死,也会被井底的四条毒蛇咬死,正在万分惊恐时,飞来五只小蜜蜂,滴下了五滴蜜。

蜜刚好滴入他的口中,满嘴香甜滋味,让他忘记了一切恐惧。

这寓言说的是人生。人被无常的狮子逼进了枯井,井下是生老病死、地水火风四条蛇,正在盘踞吞噬。而生命的藤又被象征昼夜的黑白二鼠啃啮着。五只蜜蜂,则比喻五欲——财、色、名、食、睡。一点甜头,就能让我们忘记危险,这样的人生是多么的被动,又是多么不自由呀。释迦牟尼佛在此开示我们人生的真实之相,并且向我们说明解决之道。

当下这个时代,人们似乎失去了内心的宁静,变得越来越不安稳,越来越浮躁。亚健康、心理疾病、迷茫、无聊、孤独、自杀、他杀、犯罪等等在青年中变得越来越常见。一些人受不了社会的混乱和虚无转而倾向放纵;一些学生沉醉在网络游戏、虚拟世界中;一些人用工作把自己的时间填充的满满,但是一等清闲下来却又变得不知所措,不能面对自己;一些人东抓西抓,用酒精、毒品、奢侈、享受等等来麻醉自己;一些人疯狂的追逐成功、名誉、地位、金钱、美色。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中国古人对生命的认识,总是那么迷茫与感伤——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苏东坡:“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无名氏:“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沉和:“休说功名,皆是浪语,得失荣枯总是虚。”

李白:“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张可久:“人生可怜,流光一瞬,华表千年。”

王羲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矣。’岂不痛哉!”

王勃:“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曹雪芹:“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埃及法老、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穆罕默德、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圣人、先知,无一不在探寻这个问题。也许你一直平平淡淡,毫不引人注目,也许你是事业成功,都会遭遇这个问题。

生命是一场聚散。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就有了数不清的相遇,相识,相处,相爱,相恨,到最后的相离。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相聚,哪一种形式的别离,到最后终究是曲终人散,众鸟归林。成,住,坏,空。这是佛学讲的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一切来由,皆有定数。茫茫宇宙,无数星体,微尘。人,就是这微尘之中的一粒。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落一个耳根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