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命的菩提
5061800000002

第2章 身:简朴、空灵、明朗、自在(1)

一、身体的病应该叫痛,心里的病才叫做苦

谁都知道生病不好,长期有病会导致身体痛苦。但是,身体再苦也苦不过执迷不悟的心苦。心理健康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很乐观,心理有疾病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就是悲观的、消极的。佛学认为,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来,所谓心不正,心不净,人身就多病。

当我们的自我中心太强、自私心太重时,就会不断地向外追求,同时又不断地排斥外在环境中的一切,所以会带来许多痛苦。用佛法的智慧来告诉自己,自我中心是五蕴皆空的,不必那么执著、那么痛苦。如果我们常用这个方法来自我训练,就会发现,要在生活中“照见五蕴皆空”,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难。当我们渐渐放弃自我中心的烦恼,就能随时随地感受到豁然开朗、清凉自在的快乐。

人生本苦,而人生之苦都是由于心的迷失而引起的。《般若心经》有“无我”的空慧,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当“我”也能空,“法”也能空,我、法皆空的时候,百病还能不尽皆消除吗?

一个自认为正直善良的年轻人,生活中不如意,他时常为此烦恼。一日,便去请教一位修行很高的师父。

“为什么我总是感觉不快乐呢?是因为我拥有的财富、名誉和地位不够多吗?”

师父十分柔和地说:“不,不……你听我说,真正的快乐,不是依附外在的事物上。池塘是由内向外满溢的,你的快乐也是由内在思想和情感中泉涌而出的。如果你希望获得永恒的快乐,就必须培养你的思想,以有趣的思想和点子装满你的心。因为,用一个空虚的心灵寻找快乐,所找到的,也只是快乐的替代品。”

年轻人听了,还是怀疑。

“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经常会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很好?为什么父母把我生出来遭受各种痛苦?”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他说:“难道邪恶的人就不会感到痛苦吗?如果你的内心有痛苦,就说明你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你的内心没有任何恶,那么你的心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

年轻人辩解着说:“我哪是一个恶人呢?我天性善良!”

师父说:“内心无恶则无苦,你既然内心有痛苦,说明你的内心就有恶存在。请你将你的痛苦略说一二,我来告诉你,你内心存在哪些恶!”

他说:“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时感到自己的工资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够宽敞,经常有‘生存危机感’,因此心里常常感到不痛快,并希望尽快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缠万贯,我感到不服气。像我这样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每月就这么一点收入,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时不听我的劝告,我感到不舒服……”

就这样,他向师父诉说了一大堆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师父点点头,不停地微笑,而且笑脸更加慈祥,并和颜悦色地说:“你目前的收入足够可以养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们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会流落街头,只是面积小了一点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为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为你内心对金钱和住房有贪求心,所以就有苦。这种贪求心就是恶心,如果你已经将内心的这种贪求恶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会因为这些而痛苦。

“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文化的人发财了,你感到不服气,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种恶心;你认为自己有了文化,就应该有高的收入,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恶心;认为有文化就应当有高收入,这是愚痴心,因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原因,愚痴心也是一种恶心!

“你的家人不听你的劝告,你感到不舒服,这是没有包容心。虽然是你的家人,他们却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什么非要强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会心量狭隘,心量狭隘也是一种恶心!”

师父继续微笑着说:“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痴心也好,心量狭隘也好,这些都是恶心。因为你的内心存在着这些恶,所以你就有和这些恶相对应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将内心的这些恶彻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要用知足的心态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况且你根本不会饿死和冻死,而那些富人虽然也有钱,其实也只是没有饿死和冻死。你应当看到,人是否快乐,不是取决于外在的财富,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

“社会上没有文化的人发了财,你应当为他们高兴才对,要希望他们能够具有更多的财富、拥有更多的安乐才对。别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样开心;别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样难过。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善人!而你现在的心是别人的财富和安乐超过自己就不高兴,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种很恶的心,要坚决去除!要用随喜心代替嫉妒心!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超过别人,就自以为了不起,这是傲慢心。人一旦有了傲慢心就会对自己的不足熟视无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种种恶,从而改过迁善。还有,傲慢者常常会有失落感,渐渐会有自卑感。一个人只有从自己内心深处培养起虚怀若谷的胸怀,心甘情愿地永远将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安乐。”

“虚空能够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虚融自在;大地能够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随随便便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即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要生起强求心,要随缘自在!永远用善良的心帮助别人,却不要贪图或强求什么。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够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这个人怎么会有痛苦呢?”

师父说完这些话,继续用慈悲而柔和的眼光注视着他。他久久无言,忽然顿悟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相比人的生理的痛苦和心理的痛苦,人的不觉悟才是真正的痛苦。给我们带来痛苦与伤害的到底是什么?我想不是人们所遭遇的苦难与疾病本身,而是这一切在我们心里所投射的影像,也就是,我们是如何看待和面对自己所遭遇的。《楞严经》中说,一般人感到痛苦,有两种原因:一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的真心;二是把攀缘心即妄心当成是真心。什么是真心呢?心为病之源,心驰神往于外物,劳形累心,致使心力交瘁,所谓百病由心生。佛说,健康之道,是让心回家。如果你的心清净了,什么都不执著,什么都放得下,那你不论处在什么地方都是清净自在、无忧无虑的,否则你见可乐境起贪心,见不乐境生嗔心。这也放不下,那也丢不开,那你怎能得清闲自在,怎能得无忧无虑?和世俗人有什么两样?

人身体上的病,通常较难医治,像癌症、严重的慢性病都属此类病。但是,更难医治的是心理上的病。身体的大部分疾病是心病引起的。何谓心病?贪嗔痴就是心病。根据相关医学研究,当贪嗔痴发生时,我们的体内就会发生生化反应。《大智度论》说,人的心病有八万四千种,都是由贪嗔痴等根本原因造成。西藏著名的《四部医典》认为,一切身心疾病的根源是对于“我”的执著。一些慢性病多半起因于心理因素。头部象征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心绪纷乱而没有自信,常会引起心脏病。佛家说“贪嗔痴”是三毒,即是造成生理问题的三大毒素。

圣严法师认为,想要去除执著的毛病,必须要用“无我”的空慧。当“我”也能空,“法”也能空;我、法皆空的时候,百病就能尽皆消除。可是,绝大多数人都像下面这个小和尚一样,还没有觉悟。因为我们的心中有结,心结难以打开;因为我们的心中有恨,恨意难以消除;因为我们的心中有贪,贪欲无法制止;因为我们的心中有门,心门不易开启。所以心中的毛病千奇百怪,治身可以请医师治疗;有了心病,就只得靠自己来医治,否则只有靠佛法了。

小和尚饱读经书,说禅论道真可谓是头头是道,其他僧人都说不过他,他也为此十分得意。

他每天重复着扫地、挑水和做饭,时间久了,他抱怨日子太苦了。

老禅师知道,他这样参修,其实并不能获得佛法的真谛。

有一天,老禅师问小和尚:“你认为世间什么最苦?”

小和尚摇头晃脑地说:“呵呵,当然是身体的痛苦最苦了。”

老禅师说:“否也。”

小和尚问:“师父怎么这么说?”

老禅师说:“心里的痛苦,难道不苦吗?”

小和尚说:“我明白了,心里的痛苦最苦。”

老禅师说:“大错!穿了这套僧服读了佛经至今还不觉悟,这才叫最苦。”

小和尚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个穿了僧服的凡夫而已,只会卖弄书本知识,此后决心认真修行。

佛学中苦有很多类型,例如“生老病死苦”,除了生老病死之外,还有希望得到某种东西却得不到的“求不得苦”,以及由人际关系所带来的“爱别离苦”与“怨憎会苦”——无法与亲爱的人相聚在一起,却舍不得分离;或是放不下与冤家的仇隙,却偏偏时常与冤家相遇。除此之外,像忧愁、恐惧、嫉妒、憎恨、怀疑等负面情绪,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人生是苦的。

身病缘于心病,故治身病就要先治心病。具体到心里的病有很多,比如七情是人接受外界刺激而做出的本能反应,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人在欲望得到满足时必然感到愉快、喜悦;在被人损害时难免要拍案而起,一泄为快;在失去亲人或因某事而绝望时,也必然感到悲伤、痛苦。圣严法师指出,人的心理越健康,身体的病也会越少,对于身体病痛的感受,也会减少。所以,佛救世、救人的心比救人的身体问题更重要。

2008年12月31日,圣严法师被发现患泌尿道癌症不治,住院3天后在返回法鼓山途中往生,享年80岁。

生前,法师拒绝换肾,认为来日无多的自己“用一肾等于浪费一个,非常不慈悲,还不如给需要用的人”。他原本主张“臭皮囊”烧了干净,连棺材都不需要,更不需让人睹仰,“开放两天悼念”是对凡人世俗之心的“通融”。

圣严交代弟子将自己的往生办成法事,一切极简。圣严法师说自己随时准备死亡,但希望“在死前还能持续贡献小小的力量”,“我身体有病,心中没病,所以病得很健康”。

圣严法师不愧是得道高僧,对世间病苦早已经置身于外,他的心理一直很健康。他说,苦与乐只是主观的感受,只要我们主观的观念不要判断、计较,就不会觉得若了。痛苦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与状态,如果你的心态是痛苦的,那么无论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痛苦的。有些人以为上天堂之后就没有烦恼和痛苦了,其实,如果你心中的烦恼很多,即使上了天堂也等于在地狱;反之,如果你心中一点烦恼也没有,就算你在地狱里,也等于在天堂。

心理疾病中,最常见的抑郁症,最具“现代病”特色。心理疾病在发达国家现代化程度高、竞争激烈的城市人中,比例偏高。实在讲,心病比身病还要严重。

要用慈悲的观念调和自心的矛盾、怜悯他人的愚蠢、原谅他人的错误和关怀他人的苦难,这样一来就会解决心病。佛法教人首先去除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用真心来看待和处理世间的一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体现出良好的调节烦恼、处理矛盾的自制能力,教人保持良好的情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教人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消融了自己

凡是自我中心很牢固的人,根本不知道何谓“无我”,这样一来,“自我消融”就很不容易,因为自我是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怎么消融得了呢?自我肯定的同时,一定也要自我消融。

雅典德尔菲神庙前的石碑上镌刻着阿波罗的神谕: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人是宇宙的奥秘。认识人是最难的。迄今为止,“人”,仍然是个谜。天下最难的事情或许就是认识自己。

有僧人问京兆兴善寺的惟宽禅师:“道在什么地方?”

惟宽禅师回答:“道就在你的眼前!”

僧人不解:“那我为什么看不到?”

禅师回答:“因为你有自我的缘故,所以看不到。”

僧人接着问:“我无法破除自我之心所以看不见,那师父您能看见吗?”

禅师平静地回答:“因为你的缘故,也使我起心动念,所以我也看不到了!”

僧人不死心,继续问:“那如果没有您,也没有我,还能看见道吗?”

禅师反问:“既然已经无你无我,还要看见什么呢?”

“我”这个字,不知难住了多少求道之人。要想达到禅的最高境界,首先要破除“我”的执著。圣严法师认为,人生应当要不断地落实于现在,努力于现在。有了成就,而能不执著成就,便是自我消融。自我消融就等于佛说的“无我”。这里的“无我”并不等于否定了自我的价值。而是一定先要“有我”,然后才能“无我”。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

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其实,这个故事告诉人这样一个道理,放下自己很难,消融自己更难。世人总是自己给自己套上一层又一层枷锁,加上一道又一道束缚,从而使心灵多了许多铅坠,堵塞了无限遐想的空间,无法自由自在地展翅翱翔。

有些人头脑里装满了各种理论,常常动不动就是“我”、“我”、“我”的,很少说“你”和“你的”。有的人常常不经意会表现出自我甚至骄傲、自负的态度,动辄以自我为中心。人,切莫自以为是,地球离开了谁都会转。古往今来,恃才放肆的人都没有好下场。一个对佛教有真正信仰的人,必定能认识到假象和虚幻,认识到自我执著所带来的无穷的烦恼和痛苦。

有一个人在社会上很不得志,于是他就找到一个老禅师。

老禅师沉思良久,静静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

这人看后,纳闷道:“水哪有什么形状?”

禅师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大悟似地说:“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

禅师没有回答,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边的花瓶,这人又说:“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

禅师摇头,轻轻提起花瓶,把水轻轻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溶入沙土,不见了。这人陷入了沉思。

禅师俯身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

这个人对禅师的话咀嚼良久,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处处像一个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而且一切无法改变!”

这人说完,就紧盯着禅师的眼睛,他急于得到禅师的肯定。

“是这样。”禅师拈须,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说完,禅师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禅师蹲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刚才禅师手指所触之地,他感到有一个凹处。他迷惑,他不知道这本来平整的石阶上的“小窝”藏着什么玄机。

禅师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长期打击造成的结果。”

此人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

禅师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

这个人答:“那么,我找到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