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新读
5061600000013

第13章 典籍学习篇(1)

【原文】

4.1凡训①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②。

【译文】

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注释】

①训:解释和考证字句的意义,来源。

②句读:句,指古代诵读文章时稍长的停顿;读,音dòu,指古代诵读文章时较短的停顿。

【评解】

刚刚入学的孩童还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没有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对于刚刚入学接受启蒙教育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而在传统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就是“详训诂,明句读”。清代是训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分出训诂学、章句学、考据学、注释学等专门学科,后世统归为语言学。今天高等学府里面开设的文献管理、档案管理、图书馆学等专业都开设此类课程。

【国学小百科】

“桃李”与学生

“桃李”原本就是指桃和李。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华如桃李”的诗句,因此后世用桃李来形容貌美,也喻人青春年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虽不会说话,但是凭着花和果实,自然能吸引人们在树下走出一条小道。比喻只要真诚、忠实,就会感动人,为人所景仰。

《韩诗外传》中曾说:“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据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后久视元年》记载:狄仁杰推荐了姚元崇等数十人,后来皆为名臣,时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后世使用“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所培育的人才极多,遍布各地。

【相关链接】

小儿知孝

南北朝是期有一著名的学者叫王僧儒,从小就勤奋好学。他开始读《孝经》的时候,十分刻苦,死记硬背,能把整本书背下来。可是,当有人问他关于孝道的道理时,他却答不上来。

通过这件事情,王僧儒明白了,读书时要讲究读书的方法,只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还要懂书中的道理。从此,他不再只局限于读书,他还体会书中的道理。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一次,父亲的一个朋友来家里做客,王僧儒利用了书上的道理,热情的替父亲招待了客人,得到了长辈们的称赞。

就这样,王僧孺学用结合,终于成为一个大学者。

【延伸阅读】

家长启蒙教育需避免三大误区

1.孩子的启蒙教育起步得越早越好

专家解惑: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一个科学的过程。过早或过晚,对孩子智力的发育和思维意识的培育都是不利的。正如成语“揠苗助长”的寓意所描述的那样,如果家长一味地将教育提前,孩子的心智发育不到位就不能吸收,这样非但没有效果,更会让孩子对学习知识的过程产生厌倦感、恐惧感,后患无穷。

2.孩子全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专家解惑:全托并不能作为家长逃避教育责任的一种方法。虽然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幼儿园,由有经验的教师和育幼师教育和照料。但是家庭的呵护和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且无法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托对于年纪稍大的孩子来说,的确有助于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但过小的孩子则更需要的是家庭环境的呵护。

3.进幼儿园就要早认字、会算术

专家解惑: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早点起步,希望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多认字、做算术,其实是过早地给予孩子压力,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有关专家指出,孩子进幼儿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体能四方面的培养。

幼儿园期间作为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了解如何与人相处,形成集体意识,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这对他今后走向社会将十分有益。

在学习上也应以游戏为主,因为对于3-6岁的孩子而言,过早地施加学习压力不利身心健康。使之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是今后求学道路的基础。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忽视的方面。孩子应该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中,学会关爱他人,同时培养做事的坚持性、独立性。

【原文】

4.2为学者,必有初。《小学》①终,至四书②。

【译文】

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的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注释】

①《小学》:南宋朱熹、刘子澄编辑的儿童教育读本,主要内容是封建礼节仪式。宋、明时期,把启蒙教育也叫小学。

②四书:朱熹从《礼记》中抽出《中庸》、《大学》两篇,和《论语》、《孟子》合在一起。

【评解】

读书求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才能奠定扎实的基础。按中国的古礼,也就是周公之礼,小孩子六岁就读小学,先从生活规范开始学起。八岁开始学字,也就是学六书;十八岁束发,行冠礼以后入大学。

传统教育中的小学阶段,是先学习做人以及如何生活,然后再传授知识,学习六艺;最后才是六经的大学之道,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教育走的路线。

传统的小学要教授文字,除了上面提到的训诂、句读以外,还要学习汉字的结构和起源,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学。在形声义三方面,给小孩子打好文字基础。这方面的教材,周朝用《史籀篇》,秦汉用《仓颉篇》,以后出来《急就章》,六朝以后用周兴嗣的《千字文》。

小学期间,行有余力的可以读“四书”,但是老师一般不开讲。什么时候开讲呢?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是要到大学阶段,老师才详细讲解四书中的道理。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著作,本来《大学》与《中庸》只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将之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经朱熹注解的四书,代替了五经的地位,在元明清三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是士子学人的必读之书,对中国近古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国学小百科】

世界上第一部字典是什么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一部文字学说,由东汉许慎撰。成书于东汉安帝建光元年,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书之一。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是东汉时期许慎所编著的《说文解字》,又简称《说文》。它第一次系统的对汉字进行了字形分析、字义解释和读音辨识,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既合乎科学精神又具有独创民族风格的字典。

《说文》全书15卷,收字9353个。它总结并完善了战国以来分析字形结构的“六书”理论,概括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是汉字造字的法则,它揭示了汉字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说文》中的每个字,字头都采用秦汉时期通行的小篆,解释的方式是先解释字义,后分析字形结构,指明该字属“六书”中的哪种造字类型。这部凝集许慎半生心血的《说文解字》,第一次向人们开启了一扇大门——汉语语言文字学的大门。它告诉人们,汉字是可以分析的,汉字本身没有神秘性。

《说文》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创造了部首分类检字法。许慎确定了540个部首,以简驭繁,将一万多个汉字按部首有系统的排列起来。可以说,许慎是给汉字定序的第一个人。而且,第一部有完整体例的汉字字典也由此而诞生了。

《说文》这种部首分类的编制方法对后代字书的编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西晋的吕忱依据《说文》的偏旁部次编写了《字林》,收字12824个;南朝陈时、顾野王也用《说文》体例做《玉篇》,收字22700多个。

许慎以后,几乎每个时代都有人孜孜以求地整理着祖国的文字,一部又一部的字典记录了这些学者的劳动。而每一部字典都清楚地显示了许慎部首分类法的合理性、科学性。直到现在,虽然部首的分类、数量、编次有所改变,但是用偏旁部首汇集汉字的办法仍然是遵循许慎所创立的体例。部首分类法作为汉字字典的一个主要分类法,其生命力与汉字共存。

《说文》完整而系统的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的原形,成为人们辨识甲骨文、金文绝不可少的阶梯。更为可贵的是,《说文》中还保存着大量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诸多方面的资料,如经济关系、社会制度、天文历法、矿产冶炼、植物医药、农业手工业生产等,是一座古代知识的宝库。

为纪念这位为祖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学者,许慎故乡的人们把许庄命名为“叔重乡(许慎,字叔重)”,庄外许慎父子墓完好地保存在那里。

许慎这位伟大学者所编纂的《说文解字》,永远闪耀着中华文化和人类智慧的光芒。

【相关链接】

空中楼阁

一棵树最初必由一粒种子,下土发芽生根慢慢长大而成。一个人的智识学问也由从小一字一句的读书,慢慢累积而成,树有根水有源。智识由学问而学成,房屋也由基础而建起,怎能在空中建楼阁呢?可是世间就有很多,不要基础而空中建楼阁内事情。

从前,有一位富翁,虽然家财万贯,但是却缺乏聪明才智。

有一天,他的朋友盖了一幢大楼,举行落成典礼时,就邀请这位富翁前去观礼。

这幢楼房一共有三重,建筑得美仑美奂,高广轩敞,极为华丽。朋友带着观礼的客人一层一层地欣赏,只见第一层楼建筑得错落有致,回廊围绕,花影飘香。

第二层楼比第一层楼更为美丽华贵,屏扇桌椅的摆设,都可以看出主人的高雅品味。客人们个个看得目不转睛,口中不绝地赞叹。到了第三层楼,大家惊异地摒住了呼吸,只见这第三层楼盖得极尽庄严华丽之能事,真是人间难得一见,无法用言语来描述。

富翁欣赏了朋友的三层楼之后,心中悻悻地心想:我和他一样有富甲天下的财物,他能建筑这么豪华的三层楼,我为什么不能呢?主意打定,便把建筑这幢楼阁的设计师找来说:

“你能不能依照它的蓝图,为我建筑一模一样的三层楼?”

“没问题,一定让你满意。”

设计师第二天就带着一批工人,开始挖掘地基、垒堑,准备大兴土木,把三层楼建筑起来。恰巧富翁巡视经过,看到一群工人正在挖地,疑惑万分地问工匠:

“你想修建什么样的房屋?”

“修建三层楼房!”

“我不要下面两层楼房,只喜欢那第三层楼房的设计模样,你只要为我建第三层楼就行了。”

“那是不可能的事!哪有不修建最下面的一层楼房而能建第二层的?不修建第二层,又怎么能够修建第三层楼房?”

这个富翁固执地说:“我现在不需要下面两层楼房,你必须先替我修建最上面的那层!”

工匠一听,只好作罢。

【延伸阅读】

小学教育要着重自信的培养

1.要让孩子学会承受挫折

在自理能力、简单的劳动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家长在鼓励孩子进步的同时,对于孩子做不好的事情告诉他没关系,只要继续努力,就能做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过程,让他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2.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上学后每堂课有40分钟时间,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听讲,家长要多培养孩子安静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情。画画活动、听故事回答问题并复述故事、下围棋等安静活动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3.熟悉小学生活,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

在休息的时候,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到附近的小学去参观,请将要去的那所小学的学生介绍相关的小学生活,使孩子向往小学生活的愿望。

【原文】

4.3《论语》者,二十篇。群①弟子,记善②言。

《孟子》者,七篇止③。讲道德,说仁义。

【译文】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孟子》这本书,共分七篇。内容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注释】

①群:众,一群。

②善:好的。

③止:完。

【评解】

古代相传的《论语》有三种,即鲁国流传的《鲁论》二十篇、齐国流传的《齐论》二十二篇,以及孝景帝年间,鲁恭王坏孔子故宅墙壁,得到的《古文论语》。但《古论》和《齐论》到了汉魏之间,都已逐渐散失,现在传诵的《论语》只有《鲁论》二十篇了。

《论语》的编纂者,历代学者均认为是孔子的弟子和门人,例如,班固认为,“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郑玄则认为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当代学者则认为《论语》非成于一人一时,而是孔子的弟子、门人们根据自己所记,不断补充、辑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纂集成书的。最后的定稿者应是曾参的学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四百年左右的战国初期。

《孟子》的文章写得很好,文意贯通、文采飞扬、说理透彻,有条不紊,后世的“唐宋八大家”无不因袭孟子的文风。

【国学小百科】

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生于鲁国(今山东曲阜)。

孔子致力教育,学不厌,教不倦,主张有教无类。四方来鲁受教者日众,史称有弟子3000人,身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者72人。孔子一生学说主张孝悌忠信,仁民爱物,崇尚礼乐,以世界大同为其政治理想。

孔子学说的重点,大都在于六经,此外还有《论语》、《孝经》、《大学》、《中庸》。

孔子51岁始为官,后摄行鲁相,三月鲁国大治。齐惧鲁富强,选美色歌舞女子赠鲁君,遂使沈迷酒色,政事荒废。孔子见国事不可为,罢官离鲁,周游列国凡十有四年,未能一展抱负,深感君臣遇合之难,大道之不可行,决然返鲁,潜心于春秋、诗、书、礼、乐之修正,仍教育弟子,至73岁逝世。

孔子的学生分散各国游说诸候,宣扬孔子学说,到了战国时代,孟子更发扬而光大之,遂奠定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相关链接】

亚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战国中期儒学大师,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县)。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孟子30岁左右开始从事教学,44岁开始列国之游。约在齐威王时到齐国,大约同时期到过魏,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齐宣王时又到齐,他还去过腾、薛、宋、邹、梁等国。其时各国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唐虞三代之德”,各国君主因其“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能用。故与其门徒著书立说,将自己的言论编成《孟子》六篇。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人,他的祖先曾是鲁国的大夫,后来家道衰落,迁居到了邹国。孟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是他的母亲把他抚养成人的。孟子能够立志成才,与他母亲的苦心教导是分不开的。孟子从20多岁时就开始讲学授徒,先后招收过几百名弟子。

在政治思想上,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孟子提倡用尧、舜等先王之道的“仁义”治理天下,极力反对各诸侯国之间使用暴力兼并的“霸道”。他认为贤明的君主能够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而这要从划分田界开始,实行井田制。

孟子的政治主张来源于他的民本思想。他提出了“民贵君轻”之说,认为民心的向背可以决定国家、君主的安危。尽管他呼吁统治者要解除民众的疾苦,但是,他从社会分工出发,把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看作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他的局限性。

孟子一生到处宣扬“性善论”,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善的性情,只要努力行善,人们都可以成为尧、舜。所以,孟子十分注重道德修养,认为要达到能“舍生而取义”的更高境界,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