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新读
5061600000012

第12章 名物常识篇(6)

这里,愚公所说的“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就提及到了九族这个概念。

九族指的是同一祖宗的人,依照辈分排列的长幼顺序。九族之首为高祖父,凡是高祖所生的后代,都可以称为同族。之后依次为曾祖父、祖父、父亲,然后才是自己。等到自己成家立业之后,所生的后代就是自己的子女,子女的后代就是自己的子孙,然后依次为曾孙、玄孙。从高祖到玄孙,构成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体现了家族之间亲疏远近、老幼尊卑的伦常秩序。

【延伸阅读】

培养孩子的家族观念

中国是一个强调家庭观念的国家,认为家庭内的关系的处理就是治理国家等其他活动的基础,五经之一的《礼记》中讲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其大意就是只有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对待父母长辈的孝顺,可以迁移到忠于国君和国家;对待兄长尊重,可以迁移到与年长者的同辈搞好关系;对待子孙辈的慈祥,可以迁移到对待民众和下级等等。但是,中国古代所讲的这个“家”,与我们现代最典型的家庭形式,即父母和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是完全不同的。那时的“家”其实是一个家族,是一个由数代人由不同关系的亲属构成的大家庭,家庭中有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古代把家庭关系搞好,的确是需要一定的政治才能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了,生活更加方便和自由了,每个人受家族的限制和影响减少了,与此同时,家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也相对淡漠了。但是,人又是需要归属感的,人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给自己定位的,是在与他人的情感接触中成长,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为每个家族成员提供了一种天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血浓于水”,因此培养孩子的家族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可采取下列方法:

1.父母本身要乐于与家族成员进行沟通、交往

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的镜子,孩子的行为和观念在某种程度上都折射着父母的影子。如果父母从来不跟家族成员进行联系,平常谈话中也从不提起这些人,或者说起家族成员时总是用一种消极或鄙夷的态度,那么孩子与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他们的家族观念也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在平时多与自己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姑、舅、姨、堂、表姐妹、侄子、外甥等亲戚经常联系,一方面自己获得一种亲情上的满足,彼此交流一些信息,互相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孩子提供一种榜样和接触的机会。

2.利用手头的资料和自己的回忆,建立家族档案

父母可以把自己成长过程中与家人、亲戚照的一些照片、写的书信等材料收集起来,建立专门的集子,没事的时候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看,同时讲一些过去生活的故事,一方面与孩子加深了交流,增进了与孩子的感情,同时也让孩子对家族有了了解。

3.把压岁钱换成礼物

根据家族成员的经济能力,告诉他们孩子可能会喜欢的礼物。中国人讲究喜庆,逢年过节总要给孩子一些压岁钱,表示对亲戚家孩子的祝贺和喜爱。其实,钱是一种抽象的数字,它本身不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印象,但是它会带来其它一些负作用,如让孩子产生比较,让孩子想谁谁给的压岁钱多,谁谁给的压岁钱少,从而容易产生厚此薄彼的看法。如果家长之间形成约定,彼此之间知道那个孩子喜欢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买些孩子喜欢的东西,如一些孩子喜欢的书,到时候送给他们,可能花钱不多,但是孩子会很高兴,觉得亲戚们很了解自己,并且也会保存的时间很长,留下一些长久的回忆。

4.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跟亲戚换着带孩子

如果父母跟自己的家族成员比较默契、友好的话,可以鼓励孩子到那些有爱心、有智慧的亲戚家去住,也欢迎亲戚家的孩子到自己家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孩子的自立能力,让他们适应不同的环境,同时也是培养家族观念、建立家族联系的绝佳机会。

总之,在现代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大城市中,人们在享受自由生活的同时,与家族成员的联系容易变得比较淡漠,作为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家族观念,建立家族联系,从而真正产生一种“本是同根生”的家族亲情和信念,这种家族亲情和观念不仅是孩子成人之后的人际能力的基础,也是热爱自己的民族和热爱自己的祖国这种美好情感的根基。

【原文】

3.13父子恩①,夫妇从②。兄则友③,弟则恭④。

长幼序⑤,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⑥。

【译文】

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这十条原则即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是人人都应该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注释】

①恩:恩情。

②从:顺从,和睦。

③友:友爱。

④恭:恭敬。

⑤序:次序,秩序。

⑥同:共同,一样。

【评解】

这里讲的就是儒家著名的五伦十义。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最基本的关系。

人在社会中最主要的就是这两种人际关系,要处理好它们其实并不困难,只要认真做人、用心做事,一切看似复杂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国学小百科】

中国古代休妻的七条标准

中国古代休妻的七条标准,也叫七出和七去。其实七出和七去(也称七弃)是在中国古代的法律、礼制和习俗中,规定夫妻离婚所时所要具备的七种条件,当妻子符合其中一种条件时,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即离婚)。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因此可说是对于妻子的一种压迫。但另一方面在男性处于优势地位的古代社会中,也使女性最低限度地免于任意被夫家抛弃的命运。

七出一词要到唐代以后才正式出现,但其内容则完全源自于汉代记载于《大戴礼记》的“七去”,又称作“七弃”。

七去的内容如下:

一、“不顺父母”

亦即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大戴礼中所说的理由是“逆德”,在传统中国,女性出嫁之后,丈夫的父母的重要性更胜过自身父母,因此违背孝顺的道德被认为是很严重的事。

二、“无子”

亦即妻子生不出儿子来,理由是“绝世”,在传统中国,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妻子无法生出儿子来便使得这段婚姻失去意义。以《唐律》为例:妻年五十以上无子,听立庶以长。疏议据此认为四十九以下无子,未合出之。随传统中国“一夫一妻多妾制”的逐渐成熟,真正是以无子的原因而休妻的情形大为减少。

三、“淫”

亦即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理由是“乱族”,也就是认为淫会造成妻所生之子女来路或辈分不明,造成家族血缘的混乱。

四、“妒”

指妻子好忌妒。理由是“乱家”,亦即认为妻子的凶悍忌妒会造成家庭不和,以及“夫为妻纲”这样的理想夫妻关系的混乱,而许多看法中,更认为妻子对丈夫纳妾的忌嫉有害于家族的延续。

五、“有恶疾”

指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理由是“不可共粢盛”,是指不能一起参与祭祀,在传统中国,参与祖先祭祀是每个家族成员重要的职责,因此妻有恶疾所造成夫家的不便虽然必定不只是祭祀,但仍以此为主要的理由。

六、“口多言”

指妻子太多话或说别人闲话。理由是“离亲”,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女性尤其是辈分低的女性,被认为不应当多表示意见,而妻子作为一个从原本家族外进来的成员,多话就被认为有离间家族和睦的可能。

七、“窃盗”

即偷东西。理由是“反义”,即不合乎应守的规矩。

七出内容与之类似,包括: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整体来看,七出和七去的内容大多是以夫家整体家庭家族的利益为考量,凡是因为妻子的行为或身体状况,不能符合于这个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离婚。

【相关链接】

忠孝不能两全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句谚语,即使没有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徐庶,字元直,开始辅佐刘备,出谋划策多次打败曹操的进攻。曹操知道徐庶事母至孝,就派人将徐母骗到曹操地盘,用母亲胁迫徐庶投降。面对着曹操手中的母亲,徐庶不得不选择离开了刘备,他的智慧和谋略也随着他进入曹营而销声匿迹了。——在“忠“与“孝“面前,徐庶选择了后者。

曹魏天下传至曹髦,大臣王经跟随少帝曹髦征讨篡位的司马昭,结果兵败被俘。司马昭要王经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经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马昭决定处死王经母子。临刑前,王经哭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说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自豪,王经母子视死如归,同时被害。这就是《三字经》中“母子同刑”的故事。——在“忠“与“孝“面前,王经选择了前者。

徐庶、王经都是善良的人,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确实是剜心透骨的痛啊。在此,我不想评论他们谁对谁错,因为,逼迫这种选择的本身,就是无耻的,用白话讲就是流氓行为——你怎么选择都有遗憾!忠、孝之间本无可选择,一个坚守道义的人,一定是孝顺的,也一定是忠于自己的信念的。

【延伸阅读】

和睦是家庭幸福的基础

幸福的家庭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在这样的家庭里,老年人可以延年益寿,中年可以精力充沛,少年人可以蓬勃向上。人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看来,和睦是家庭幸福的基础。

一个家庭怎样才能做到和睦相处呢?

首先,家庭成员要有尊老爱幼的观念。

这一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中,儿孙辈要尊敬和孝顺长辈。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不知要凝结祖辈、父辈们多少心血!祖辈、父辈们老了,力衰了,儿孙辈们大了,进入强壮之年了,哪有不敬孝长辈们之理?至于虐待家中的老人,实为天理不容。从另一方面来看,“小”字辈未长大之前,“大”字辈、“老”字辈有抚养爱护、教育他们的责任,这也是义不容辞的。一个家中,上爱幼,下尊老,就会和和气气,幸福吉祥。

其次,家庭成员要互相帮助和鼓励。

人生于世,总少不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老年人子女大了,似乎可以享清福,但有疾病折磨的痛苦;儿子们当家理事正当盛年,却摆脱不了工作或家务的烦恼;孙子们,早晨背着书包唱歌去,晚上又背着书包唱歌回,别人看来是无忧无虑的,但他们在爬作业“山”时,也有自己的苦闷。总之,家庭的每一成员,都有自己难念的经,都有自己的困难,当家庭中的一员遇到困难时,家庭的其他成员就要及时地去关心和帮助他,鼓励他去战胜困难,这样,笼罩在这个家庭之上那片乌云,就会很快消失,家庭的上空又会出现晴朗的天。

再者,家庭成员要互相理解和宽容。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这个细胞也有变裂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会反映到家庭中来,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妯娌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也会存在这样的“沟”、那样的“沟”,怎样才能填平这些“沟”呢?只有家庭的成员之间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少一点猜疑、嫉妒和埋怨。只有这样,幸福的祥云才能永降这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