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
5029800000012

第12章 不吼不叫,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2)

很快,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忽然就掉下来,纷纷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

“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着泪水,对面摊主人说,“我们又不认识,而你就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自己的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自己的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会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馄饨,开始往家里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这时,她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的确,很多人常常会为一个陌生人的帮助而感激涕零,却忽略了父母给予的细小琐碎而又无微不至的关怀。父母是无私的,他们倾尽所有,将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子女。为人子女,应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有报答之情。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时刻创造条件启发孩子学会用感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付出,让孩子先从感恩父母开始,比如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做事后要说谢谢等,通过这种小的事情、小的情绪让孩子熟悉这种感恩的状态,并最终知道如何表示自己的感恩。

让孩子学会感恩他人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着各种“恩赐”: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爱人的关爱、朋友的友情、大自然的慷慨赐予……然而,对于这些恩惠,有很多人似乎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丝毫的感恩意识。这种现象在孩子身上尤为突出。

曾有一位归国的老华侨想资助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于是,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给多个有受捐助需要的学生每人寄去一本书,随书将自己的电话号码、联系地址以及邮箱等一同寄出。老华侨的家人很不理解老人的做法:为什么送一本书还要留下联系方式?在家人的不解中,老人一直焦急地等待着什么,或是守在电话旁、或是每天几次去看门口的信报兜、或是上网打开自己的邮箱。直到有一天,一位收到书的学生给老人寄来祝贺节日的卡片(也是唯一与老人联系的一位),老人高兴极了,于当日给这位同学汇出了第一笔可观的助学资金,同时毅然放弃了对那些没有反馈消息的学生的资助。这时家人才明白,老人是在用他特有的方式诠释“不懂得感恩的人不值得资助”的道理。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然而现在,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知道感恩的人不太多了,尤其是孩子!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可能受到别人的帮助。家长要让孩子懂得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孩子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只有从小培养孩子感悟他人对自己的好,对自己的帮助,让孩子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长大之后才能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将善良的种子埋在孩子心中

有一次,一位哲学家一次曾问他的许多学生:“人生在世,最需要的哪一件事?”答案有许多。但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一颗善心!”正是。那哲学家说:“你在这善心两字中,包括尽了别人所说的一切。因为有着善心的人,对于自己,则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适宜的事,对于他人,则他是一个良好的侣伴,可亲的朋友。”

可见,心存善意是哲人所推崇的境界和纯净超然的内心情感,是从容而流畅、平实而宽厚的处世风格。只有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才能更好地微笑面对身边的所有人,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善良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只有拥有善良的孩子,才能得到别人的喜欢,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生活得开心快乐。那么善良是什么呢?善良就是对不幸的人怀有同情,对有困难的人要给予帮助。

曾经有幼教专家到一家幼儿园进行心理测试,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小妹妹感冒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结果孩子们都不回答。当老师点名提问时,第一个孩子说:“病了会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

这说明现在的很多孩子都缺乏一颗善良的心,他们大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身边有人需要帮助,很多孩子第一时间会想到自己的利益会不会受到侵犯。这其实是和父母的教育有直接关系的。对于家长来说,道德教育的缺失是很严重的问题,没有了道德教育,任何教育的事实和开展都是无用的。为人父母要充分认识到善良的品德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一生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

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善良的情感及修养是人道精神的核心,它必须在童年时细心培养,否则难有效果。因此,父母对周围人应表现出真挚的感情,并帮助身边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如果父母都能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和陶冶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撒播善良的种子,那么孩子就能成长为一个健康、善良和正直的孩子。

曾有一位妈妈,平常的工作很忙,可是为了不让孩子养成吃独食、自私自利、不为他人着想的缺点,她带着女儿一起到孤儿院认领了一个小妹妹。那个小妹妹还是一个眼睛看不见的孩子。这位妈妈不怕麻烦,和自己的女儿一起精心地照顾着那个小妹妹。一转眼,八年过去了。在这八年里,这位妈妈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克服了平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收获到的是女儿优秀的品格。她的女儿长大后,不仅心地十分的善良,而且十分的善解人意,与同学同事相处很受大家的欢迎。因为她总是以一颗善意的心对待别人。

可见,对孩子从小进行善良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材。

人以善为本。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心,以善良之心对待人生,这应该是一个人一生追求的道德规范。所以,家长要把善良的种子撒在孩子们的心中,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善心的人。

善良教育从爱护小动物开始

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可以从指导孩子爱护身边的小鸡、小鸭、小猫、小狗、花草鱼虫开始,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亲近生命。这种“实物教学”往往会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小明的妈妈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她也会用自己的切身行动教育孩子要善良。有一次,一只受伤的麻雀落到小明家的院子里,身上湿淋淋的、弱弱的,奄奄一息,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妈妈小心地把麻雀用手捧起来,擦干它身上的水,把它放到干燥的阳台上,给它端了一小碗水,撒上一些米粒,让它在温暖的屋里有吃有喝,不挨冻受饿。后来,麻雀有精神了,妈妈就把它放飞了。小明目睹了这一切,他小小心灵中也受到了感染,对善良的理解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的心理。

加强善良教育应从家庭做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应该讲善良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有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文化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善良教育,只重才不重德,望子成龙培养出来的确是学业优秀但极度自私、丧尽天良,让父母蒙羞的悲剧人物。因此,要加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家长切不可倒行逆施,否则,等善花结出恶果则悔之晚矣。

教孩子懂得“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是一种美德,这也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教育孩子学会谦虚,对孩子成长是很关键。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千年不变的恒言。看看古今中外那些先哲伟人,即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绝少有人因为自己具有足够资本而狂一狂的,相反,他们倒是非常自知而又非常谦虚的。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以及他在物理学界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然而,就是他这样一个人,还是在有生之年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活到老,学到老。

有人去问爱因斯坦,说:“您老可谓是物理学界的空前绝后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上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对那位年轻人说:“在目前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对于小圆,它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他感受到自己未知的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这一周长,所以更感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1929年3月14日是爱因斯坦50岁生日。全世界的报纸都发表了关于爱因斯坦的文章。在柏林的爱因斯坦住所中,装满了好几篮子从全世界寄来的祝寿的信件。

然而,此时的爱因斯坦却不在自己的住所里,他在几天前就到郊外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躲了起来。

爱因斯坦9岁的儿子问他:“爸爸,您为什么那样有名呢?”

爱因斯坦听了哈哈大笑,他对儿子说:“你看,瞎甲虫在球面上爬行的时候,它并不知道它走的路是弯曲的。我呢,正相反,有幸觉察到了这一点。”

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个谦虚的人,名声越大,他就越谦虚。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谦虚的品格,能使一个人面对成功、荣誉时不骄傲,把它视为一种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力量,而不会陷在荣誉和成功的喜悦中不能自拔,把荣誉当成包袱背起来,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不再进取。

但在现在的社会家庭环境中,一些独生子女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荣誉与成绩,他们会因为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偶有一点进步就沾沾自喜,而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他们听不进别人的善意批评,总是处于盲目的优越感之中,逐渐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导致成绩下降,表现也就不再那么优秀了。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及时予以纠正,让他们正确认识问题。

给孩子做出谦虚的表率

父母教育孩子学会谦虚做人,首先就要给孩子做一个谦虚的表率。父母如果骄傲自满,妄自尊大,孩子自然不知谦虚为何物。因此,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孩子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自然就学会了父母谦虚做人的态度与行为。

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个朋友到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协会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不禁大吃一惊,忙问:“居里夫人,现在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着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留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指导孩子谦虚做人

每个人取得良好的成绩之后,都会喜出望外,因此往往在不觉中,就显现了骄傲的情绪,孩子更是如此。因此,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指导孩子谦虚做人。

当孩子产生了虚荣和骄傲自大的盲目心理时,父母要找准时机,耐心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骄傲自满只能带来失败。

小芳期末考试取得了双百分,她见了谁都炫耀自己的成绩。一开始亲戚朋友还夸奖小芳几句,小朋友对小芳也十分羡慕,后来听小芳说多了,个个都皱起了眉头,说小芳不知道谦虚做人。小芳因此很伤心,妈妈告诉小芳说:“做人要谦虚,不能取得一点小成绩就到处炫耀。”同时还告诉她“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小芳听妈妈说完,以后再也不拿自己的成绩到处吹嘘炫耀了。

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建议

有的孩子只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一听别人的批评就不高兴,甚至骂人。比如说他懒惰、指出他作业中的错误,他就翻脸不认人。这是不谦虚的表现。谦虚的人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接受批评。父母要教育孩子懂得谁都会有缺点、都可能犯错误,伟大人物也是这样,要引导孩子努力改正错误。

小军已是学前班的学生了,是个爱学习的男孩,由于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因此非常自负。在家里,小军已经认为自己是个大人了,对于父母说的话越来越不放在心上。在班里,小军也非常清高,不太愿意与成绩不好的同学一起玩,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没什么意思。

有一次,小军愤愤不平地向妈妈告状,说老师批评他了。妈妈对小军说:“老师批评你,并不是他看不起你,而是他希望你进步。”在妈妈的引导下,后来,小军慢慢改正了骄傲的毛病。

孩子的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德,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境界。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别人对不起自己或做了有损于自己的事情,对此不耿耿于怀,不过分计较,能够笑一笑就过去,这就是宽容。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既是有名的禅师,也是当朝国师。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这时从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大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了鞭子朝水边走来。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开行,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班吧!”船夫也大声回答他:“请等下一班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国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夫看到是一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父开口求情,只好把船撑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船以后就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见坐在船头的梦窗国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走开点,快把座位让给我!难道你没看见本大爷上船?”没想到这一鞭子正好打在梦窗国师头上,鲜血顺着脸颊汩汩地流了下来,国师一言不发地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蛮横的将军。

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心里是既害怕将军的蛮横,又为国师的遭遇感到不平,纷纷窃窃私语: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回去载他,他还抢禅师的位子,并且打了他。将军从大家的议论中,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心里非常惭愧,不免心生悔意,但身为将军却拉不下脸面,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国师默默地走到水边,慢慢地洗掉了脸上的血污。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住良心的谴责,上前跪在国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梦窗国师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豁达。宽容能使人性情温和,消除许多无谓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美国着名的文学家爱默生说过:“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文明、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