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早期教育成就一生
5029600000018

第18章 健康的心理源于健康的家庭(3)

只要有机会,方野就会缠着妈妈不放手。不论妈妈给他多少注意,他总是嫌不够。每天早上妈妈要上班时,都要和小方野周旋一番。方野总是不停地哭闹着,拽着妈妈的衣服死活不肯松手,弄得妈妈也心烦意乱。为了防止方野哭闹,妈妈只要每天一大早就趁方野没醒的时候悄悄出门。可是两天后,方野就发现了事实的真相,于是以后的每天早晨,妈妈还没起呢,小家伙就先醒来了,转着黑黝黝的大眼睛监视着妈妈的一举一动。妈妈走时,非要大哭一场不可。妈妈下午下班后,方野更是缠着妈妈寸步不离,生怕一失手妈妈又走了。

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哭首先是一种表达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对不够自立的孩子来说,哭是他们特有的语言,也是他们向父母发出的信号。如果他们发现父母不能特别关注自己,或者自己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软缠硬磨,以达到其目的。大人一旦迁就,就会使孩子找到了“要挟”大人的“法宝”,此后他们会一再运用这一“法宝”迫使大人“就范”。这种行为如果进一步发展,孩子就容易形成自私任性、粗野无礼等不良行为,对他的心理发育极为不利。

还有些孩子哭闹,往往是由于他们缺少安全感和独立性,比如家里有人去世、父母离异,或者在幼儿园遇到让他感到恐惧的事,与小朋友发生矛盾等。因为这些原因导致孩子的哭闹都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会逐渐停止哭闹。但父母对孩子的娇生惯养,常常是引起孩子哭闹不已的主要原因。比如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受伤或因为其他原因,总是给孩子很多限制;或者总对他突然冒出来的每个念头立即做出回应,想方设法满足他的要求等。久而久之,孩子就期望家长永远这样做,最终让父母忍无可忍。

因此,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千万不能“冲垮”了理智的“闸门”,要把握好分寸,理智地对待,恰当地教育。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为某件事哭闹时,家长不妨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等他们平静下来以后,再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提出你的希望和要求。

小孟5岁的儿子在客厅玩的时候,额头不小心被桌角碰了一下,这下可不得了了,小家伙立刻大哭起来。小孟怎么哄都不行,儿子非让小孟把桌子扔出去。这时小孟突然对儿子说:“哟,宝宝流了这么多的眼泪啊,都快变成一条河了,得找个杯子收集起来。”爸爸一听,也赶紧在旁边打趣说:“不行,得找个大碗。”说完就把大碗找来了。面对大碗,儿子破涕为笑了。

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就这么容易。当孩子去注意新鲜、有趣的事情时,他们往往就会忘了自己为什么哭了,也会马上笑起来,其劲头就像刚才放声大哭一样。这时,你就可以对他进行耐心的教育了。

不要强迫孩子“刹车”

不论孩子因为何种原因哭闹,家长被哭烦起来,都可能会摆出凶相,厉声呵斥:“不许哭,再哭就……”这种强行“刹车”的方法也许很有效,孩子的哭声立时被噎回去了,变成小声的抽噎。但是,这样的压力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有害。

孩子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压力只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为什么哭的问题。尤其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更会产生不良后果。因为这样的孩子本来就沉默胆小,一听到大人的怒吼,吓得更不敢出声了,不但不能向家长诉说,反而会把嘴唇咬得发紫甚至出血,心里产生严重的抑郁感。由此,孩子更加胆小怕事,久而久之因为精神抑郁痛苦,产生心理行为上的偏离。

4岁的乔桥特能哭闹,以前爸爸妈妈总是姑息迁就她,结果她哭闹得更厉害了,眼泪说来就来。妈妈有时候烦了,就大声喊她几句,乔桥就不哭了。可是妈妈觉得这样不行,因为她发现几次后乔桥就很开心一阵。

这天,乔桥又开始犯倔了。妈妈让她先练画儿,每天规定好的时间,可乔桥偏偏要先玩新买的玩具。妈妈一再给她讲要养成先学习后玩的良好习惯的道理,但女儿就是不听,而且还使用了她惯用的伎俩——抹眼泪。这时,妈妈见说理不行,马上就宣布:“今天不能玩玩具了。”乔桥一听,哭声又上了一个“音阶”;妈妈马上也“升级”了:“明天也不许玩玩具了。”结果到了第二天,小桥果然没能摸着玩具,不过她也没敢再哭闹。从这以后,乔桥就很少再采用这种无理的方式来表达要求了。

孩子常常通过哭闹来表达他们的要求,对此不少家长采用了两种方式来对待:一是通过恐吓、打骂来强行“镇压”,另一种是软下心来答应孩子的要求。实际上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妥的,前者使孩子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合理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后者则是纵容孩子用一种无理方式来获得自我满足。而乔桥妈妈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冷处理”孩子的哭闹

孩子们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一哭一闹等待长辈来哄。有的家长见心肝宝贝哭了就不忍心,立即过来安慰孩子,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孩子小哭小闹,也许很快就会奏效;如果孩子大哭大闹,那更会因此而一触即发,要求也变本加厉,甚至需要哄很长时间。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孩子一哭闹就需要大人安慰,助长了孩子的坏脾气。

一位妈妈说自己的面对宝宝哭闹时,最好的回应就是:忽视,忽视,再忽视!当她4岁大的女儿哭闹时,她就转过身当作没听见。女儿很快就领会了:当她哭闹之后是得不到任何回应的,哭声也会渐渐停止。

所以,如果孩子无理哭闹时,你不用马上要求他停止哭闹,而是静静地坐在一边,或者干脆去干别的事,等待孩子“冷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让他认识到自己错误,感到大哭大闹“要挟”不了父母。只有合理的要求,爸爸妈妈才会给予满足。如果属于爸爸妈妈的错误引起孩子哭闹,则应勇于改正。

NO.6让快乐时刻伴随孩子

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家长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人总是以热情、喜悦、关怀的态度对待别人,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自己也会觉得非常快乐;相反,如果一个人总是以嫉妒、仇恨、自私的情感面对别人,肯定就不会受到大家的喜欢,自己也就不会感受到快乐。周泓老师有关“赏识教育”的书中也有一句话:“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每天问问自己的孩子:‘你快乐吗?如果不快乐,请让我来帮助你。’”因为一个快乐的人才是最有创造力的人,才能给世界带来快乐。快乐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绪,对孩子身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就身体发育而言,快乐能使人各方面的机能达到最佳状态;就心理发展而言,快乐可以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每天下班回家,董女士问6岁的儿子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董杭,你今天开心吗?”而儿子也总会连蹦带跳地回答:“开心得来!”儿子的奶奶也会说:“每天去接,每天不肯回家,还要在幼儿园玩……”

听了儿子和奶奶这样的话,董女士很欣慰,因为儿子在幼儿园里学得很快乐!在家中,董女士也会努力让儿子快乐。记得有一个阶段热衷吃饭很慢,每次都是最后一个吃完。为了让他吃饭快一点,董女士有意识地放慢速度,让他得了第三名。那天,他兴奋地大叫:“我进步了,我得了第三名!”此时,快乐洋溢在儿子的脸上,也荡漾在董女士的心头。以后的几天,他都在为进步而努力,为进步而快乐。

作为家长,当孩子快乐的笑脸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可能比孩子还要快乐。但是,更多的情况却是,孩子的各种愿望满足了,可他们仍没有获得我们期望中的快乐。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有更多的愿望我们无法满足。因为更多是时候,也许我们满足的仅仅是孩子的物质要求,并非孩子的精神需要。而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只能给予他们一种暂时的浅层次的快乐,真正的快乐要比这深刻得多。它不仅是一张开心的笑脸,更是一种快乐的天性。一旦孩子获得了这种天性,它将渗透到孩子的内心深处,伴随他一生。

怎样让孩子获得这种快乐的天性?

让孩子享受“不受限制”的快乐

在家中,家长都希望居室整洁、环境静谧。孩子一旦开始喊叫、跳跃,家长就会想方设法制止。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好越来越乖了。表面上,是家长管教有方,但由此带来的是:孩子的热情和活力在一点点丧失,孩子原本快乐的心灵也受到了压制。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带着童真的想象力尽情地玩耍,需要有时间去抓蚂蚱、打雪仗、看蜘蛛做网、蚂蚁搬家……这些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孩子和我们大人一样,也需要有自己的活动空间,有时候也需要独处,像大人一样沉思、发呆。

抓住兴趣点给孩子快乐

每个孩子的天赋都不一样,性格、兴趣、爱好、特长也不一样。兴趣是最大的驱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孩子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虽然今年于乐乐只有5岁半,但他可是个兴趣十分广泛的小家伙,喜欢拼图、看书、画画,还喜欢看赛车、足球等体育比赛。不过,他的兴趣不恒定,经常随着时间而转移。但爸爸妈妈觉得,只要孩子有一点点兴趣,都能慢慢培养。只要多一些精神鼓励,多让他体验成功的乐趣,孩子就能感到快乐,也有兴趣继续保持兴趣。

因此,当乐乐沉迷于“拼图”时,妈妈就会耐心地和他一起拼、一起比赛,使他不仅能分辨出图形,还能记住拼图上的诗句;当他热衷于F1赛车时,爸爸就乐乐当体育讲解员,使他知道了舒马赫、巴里切罗、小舒马赫、库德哈德等赛车手;当他用奶声奶气的童音请大家猜“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请问是什么?”时,妈妈也会出几个有趣的谜语考考他。记得去年五一节放假到乡下玩时,为了能出题难倒那里的小朋友,他硬是每天晚上看谜语书……前段时间,他对班中小朋友的名字又发生了兴趣,回家就说:“1号XX、2号XX……”妈妈就及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他看见妈妈的举动后,就说得更起劲了,也更大声了,一口气把班中30多个小朋友的名字都背了出来。妈妈很为他高兴,他自己也很兴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资和技能,展示这些可以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作为孩子最信赖最亲近的家长,如果能抓住孩子的兴趣期对孩子的兴趣进行培养,并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孩子就会从中得到快乐,而且自信心也能得到很大提升。

让孩子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

暑假时,爸爸带着7岁的夏楠去过两个地方的农村,一个是渔村,一个是山村。渔村,看到的是渔船,是一望无际的海洋。在一次乘坐快船时,正遇上瓢泼大雨,座位全湿了,夏楠就提醒爸爸,要将两脚分开,这样才站得稳。在山村里,看到的是稻田,是漫山遍野的竹林。沿着山坡走,采着野桑果,手也染红了,嘴也吃黑了。爸爸还带夏楠去看了磨米机是如何将稻谷变成大米。楠楠第一次看到了磨米机嘴里吐出白哗哗的大米,双手抓一把,热乎乎。哦!刚磨出的大米是热的,这让楠楠知道了米的来历。

与其他事物相比,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往往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也更容易让孩子寻找到快乐。当孩子自由自在地在林间小道上奔跑,在野外逮蚂蚱、抓蜻蜓、摘小花、观察绿叶,或者在某个角落观察蜘蛛织网捕捉小飞虫时,大自然会带给他们无尽的惊喜,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引导孩子养成快乐的天性。

不苛求孩子

如果你感兴趣的仅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成绩最优者,那么,你的期望就太过分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发展、成长的,经常把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会让他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是一个失败者。与此相反的是,如果你的孩子似乎在绘画或体育上有某种天分,那么你应该给他提供一切机会去发展他的才能。强迫他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是不对的,鼓励才是有益的。不要在一个孩子还不会走的时候就让他去跑。但是,如果他想要跑起来时,你应该尽最大努力给予他最大帮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一个孩子无论什么都做到最好呢?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拿鸡蛋碰石头!

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心态是快乐的一个必备条件。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心理品质教育应放在首位。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很健康的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快乐伴随孩子终生!

NO.7孩子的占有欲要不得

一位妈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昨天下班后我去幼儿园接儿子,当时他正蹲在沙堆里玩得不亦乐乎,手里是一个面目陌生的工程车。旁边的阿姨告诉我,这是另一位小朋友的,他通过又哭又闹又耍赖成功地占有了一个下午。在他,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听到我们在说他,儿子抬起头羞涩地笑了笑。

我俯下身子,耐心地跟他讲道理:“宝宝,我们把汽车还给小朋友好不好?”

“不好。”倒真干脆。

“可是,这个汽车不是我们的,是人家的。小朋友要带回家给它洗澡搂它睡觉的,你拿走了怎么行呢?我们把它还给人家吧,如果你实在喜欢这辆汽车,妈妈现在就带你去买一辆新的好不好?”

“不好!”

“那这样,我们先把汽车还给人家,然后回家吃饭。等明天天亮了,带着我们自己的汽车再来,如果小朋友同意的话,你们交换玩,好不好?”

“不好!”

……

种种变通方案,儿子没有一个满意的,全部只回答两个字:“不好”。

看来教育无果,我只好强硬地拉起他回家,没想到他的反抗是异乎寻常的激烈,哭得声嘶力竭,满头大汗。我良好的素养终于用尽,在他的屁股上狠狠地踢了几脚,然后硬拉着他离开幼儿园的。

“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我还要!”当提到孩子,很多家长都会议论起这些孩子的这些口头禅。很多家长都认为这是孩子的自私,只知道要这要那,然而事实上,有谁看到孩子自私背后的真实原因呢?

孩子的占有欲望,实际上是孩子成长阶段的一种正常心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自私自利”,说成是思想品德有问题。孩子到了3岁左右,就会产生明显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往往是从“我”出发,而不知道还有“你”、有“他”、有别人,因而导致了独占行为的发生。这与“自私自利”有着本质区别。

而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还会不断地对周围事物感兴趣,就像饥饿的人在寻找食物,他们也会寻找能满足自己心灵的东西,不断地在环境或活动当中得到心灵的营养品。孩子在周围环境中找不到对其精神有利的“食物”,他们的饥饿就会转移到对物品的占有上。这种情况完全可以看作是父母对孩子内心需求的忽视。

不过,家长一定不能忽视了孩子的这种心理,不要认为这是孩子的本性,而应尽量不要让孩子依附于某种东西之上,否则孩子就可能因此而逐渐变得更加自我,甚至自私。因此,当家长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的东西时,不要大惊小怪,更不应责骂孩子自私自利,而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多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