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早期教育成就一生
5029600000016

第16章 健康的心理源于健康的家庭(1)

调查显示,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智商,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而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还能为幼儿将来各种良好心理品质奠定基础,所以对幼儿进行早期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当然,幼儿园教育会帮助幼儿形成一定健康的心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忽略家庭教育。因为孩子最初是在家庭中接受教育的,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从本质上说,幼儿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准确来说,是父母和亲人所给予的爱。如果孩子在家庭中不能获得爱,那么即使幼儿园教育良好,也难以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NO.1保护孩子天性中的自信

所谓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作用。自信心既是孩子学习成功的精神支柱,也是孩子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

着名的少儿才能大师铃木镇一指出:“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动力。自信心强的人,会相信自己的力量,不指望依靠别人的帮助,确信自己经过努力就能够有所作为。”在许多成功人士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超凡的自信心。旅日围棋名手林海峰在回忆自己幼年时,由于他的母亲相信了看相人的话,经常对他说:“你将来一定是个大人物。”也正是在这种心理暗示的驱动之下,他才敢于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并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的成功。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暗示的效果”,这种暗示对于幼儿尤其能发挥奇效。

自信从何而来呢?对于幼儿来说,他的自信一部分是天生的,而另一部分则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之中培养起来的。所以对于父母来说,从小保护孩子天性中的自信,并在后天教育中不断帮助提升孩子的自信,对于孩子的一生很关键。教育学家认为:孩子有没有自信心,和父母的早期教育关系密切。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就曾经说过:“对于家长来说,对孩子说‘你很聪明’和‘你很笨’这两句话,就能决定你孩子的智能。”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积极心理暗示,可以逐渐转化为孩子的自我暗示,比如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对孩子说:“你行,你肯定能行。”那么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想:“我行,我肯定行!”孩子的能力就会在这种他自己的努力和成人的肯定、鼓励中逐渐得到发展。相反,如果父母总是因为孩子的一点点错误就对其进行打击,“你太笨了!”“你真没用!”就会对孩子的天性的自信造成伤害,让孩子认为自己无能,继而变得自卑。

吉姆在3岁的时候,就已经会阅读和写字了。然而,他的才华并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一开始,吉姆是个非常开朗、自信的孩子,但是他的性格却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因为吉姆的父亲是位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的人,也不爱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

一天,当吉姆高兴地跑来对爸爸说:“爸爸,我又读完了一本有趣的书。”

“读完一本书是件很平常的事,你用不着沾沾自喜。”父亲说道。

“可是,我已经能把这么难懂的书读完了。”吉姆兴奋地喊着,希望可以得到父亲的肯定。

或许是吉姆的性格与自己不同,也或许他认为孩子干扰了他,吉姆的父亲突然发火了:“你瞎嚷嚷什么?你以为只有你才有这样的本领吗?看你就是个骄傲自大的孩子,我是不会表扬你的!我告诉你,你什么都不是,你简直就是个笨蛋,你是在自欺欺人!”

受到责骂的吉姆感到很委屈,伤心地哭了起来。他本来以为父亲会表扬他,可是现在,他发现父亲并不喜欢他。

从此以后,吉姆的脸上再也没有了以前灿烂的笑容,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这个原本极有才华的孩子也最终一事无成。

《俗物与天才》的作者塞德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如果说得不到鼓励的孩子如同久旱的秧苗,那么那些不但得不到鼓励反而时常受到打击的孩子,只会变成渴死的枯草。”他也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打击只会让孩子变得一个懦夫,一个庸人。一个心理经常受到打击的孩子,必然也会变成一个自卑、毫无作为的人。试想,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我、享受成功呢?这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经常给孩子鼓励,不断激励孩子,相信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对他的前途充满希望,这样才能保护他的自信心。

鼓励孩子勇于尝试

在一个孩子的幼年时期,面对大千世界,他们常会感到束手无策。但是,他们仍然有勇气去进行各种尝试,以便让自己更加适应这个世界。但在这个时候,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往往会在无意之中给他们设置许多障碍。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收拾桌子。当他端着盘子要送到厨房时,妈妈很快会告诉他:“你不要动它,会打碎的!”这样,你可能会保住一个盘子,但是你却在孩子的心里投下了不自信的阴影,甚至会推迟他某种能力的发展。

父母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这在大人的意识中已经形成一定的偏见,我们往往认为,孩子只有在某个年轻阶段,才能做某件事情。现在还太小,不能做这种事。往往我们的孩子在那个时期可以做得很好,但大人却人为地推迟了孩子学会本领的时间。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做法会让孩子失去自信,逐渐怀疑自己的能力,也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自己的自觉性。这些消极的思想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大刘有一个天真活泼的6岁男孩。一天,他正在教儿子刘凯如何使用割草机割草。当教到怎样将割草机掉头时,妻子突然喊他。当大刘转过身回答妻子时,调皮的刘凯却把割草机推到了草坪边的花圃上,并充分利用他刚刚学到的技术开展工作——真是可惜,割草机所过之处,花尸遍地,原本美丽的花圃留下了一条2尺宽的空隙。

面对眼前的事实,大刘怒不可遏,他有些失控了。要知道,这个花圃花费了大刘很多心血,可是仅仅才2分钟的时间就被小刘凯给彻底毁灭了。“哦,天哪!凯凯!你在干什么?”他怒吼起来。就在他要继续喝斥刘凯的时候,妻子快步走到了他身边,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大刘别这样,要知道——我们是在养小孩,而不是在养花!”

多么精辟的回答!我们不禁要为这位母亲的话深深折服。

仔细一想,是呀,我们是在养小孩,而不是在养花!也许这个男孩很顽皮,是个“败家子”。但回过头来想想,这不正是孩子的可贵之处吗?!割草机是用来割草的,那么是不是可以用来剪花呢?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向美丽的花圃推起了割草机。从男孩的角度来说,割草机所过之处,飞红落地——他成功了!心灵深处有一种自豪感,因为他知道了割草机并不仅仅可以割草,至少还可以用来“割花”,这是多么自信的举动呀!

事实上,我们成年人会认为孩子的某些想法与做法太幼稚、太天真了,偏激的家长还会认为这太荒唐了,简直是异想天开胡作非为。不可否认,有时孩子们的做法的确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经济上的损失,情感上的伤害。往深处一想,我们不难发现:这幼稚正是希望所在呀,这孩子学得快,有自信。他敢于尝试,敢于实践。

这位母亲做的是对的,她至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花圃里美丽的花既然被割掉了,再也不能复原了,那么又何必再去打破一个孩子稚嫩纯净的心灵呢?又何必要去伤害一个孩子富有激情的自信呢?

孩子的天性本就是调皮、贪玩、好奇,他们在尝试着做某件事时,难免要犯错误,这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避免用任何言语或行为向孩子表明他是个弱者,他的行为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清楚,孩子做一件事失败了或者错了,只能说明他还缺乏技巧,这种技巧有时是由于父母没有很认真地传授,而丝毫不应该影响孩子自身的价值。做父母的我们,应该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失败的同时,又不影响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让孩子和成人一样,有勇气去犯错误、去纠正错误和改正错误,敢于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同样都是珍贵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不能因为孩子的错误而感到愤怒与失望,而应该换个角度给孩子鼓励,保护他天性中的自信。

点滴行为保护孩子的信心

有自信的孩子,常常不需要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好坏。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将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给孩子机会让他们自行选择、决定,使之看到正确的结果,才是最好的培养方法。

当然,孩子的自信不仅需要保护,还需要家长一点一滴地培养和树立。

一位有经验的母亲写道:

“那天,我女儿幼儿园的好朋友来我们家玩。两个人玩画画游戏,画完后两个孩子要出去玩,我顺手准备把一堆涂得乱七八糟的纸张扔掉,女儿的朋友见状急步走过来对我说:‘阿姨,别把这些画扔了,我要带回去家呢。’见我没说话,她又问:‘你不喜欢我的画吗?我妈妈一定会喜欢的。她告诉我,不论我做什么她都喜欢,因为她爱我,我是天下第一。’看着这个孩子那股认真劲儿,我知道,她的自信在妈妈的培养和鼓励下已经根深蒂固了,我感到自愧不如。她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而我却险些将孩子的自信心毁掉。”

在生活的任何一件小事上,家长都应该像爱护襁褓中的婴儿一样爱护孩子的自信心,并加倍小心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多对他们说:“你是最美、最聪明的孩子!”“宝贝,我为你感到骄傲!”要从点滴之处帮助孩子不断清理心理上的畏惧感,让孩子成长在一个轻松、乐观、活跃的环境之中。当我们的孩子沿着这样一条积极上升的路线行进时,可以想象积累起来的效果将是多么乐观。

多孩子多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都有表现和展现自己的欲望。因此,家长应该顺应孩子的心理,为孩子提供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一旦孩子有了突出的表现,更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孩子能始终生活在鼓励之中,那么他的自信就会逐渐建立起来。

一位妈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儿子刚上幼儿园时,每次接他回家走到楼下时总会对我说:‘妈妈,我好累!’一开始,我还真以为他刚上幼儿园中午休息不好,回家时会感到疲劳呢。因为孩子小,出于心疼儿子,我会背着他爬上六楼。可接下来好几天只要一走到楼下,儿子就喊累,慢慢我明白了儿子说累的真正原因:因为我家住在六楼,他怕累不想自己上楼。

有一天,快走到楼下时,我灵机一动:何不给儿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呢?于是我学着儿子平时撒娇的样子说:‘儿子,今天妈妈也好累,你在妈妈心中是位小男子汉。作为小男子汉,你能帮我做些什么吗?’儿子听我这么一说,上下打量了我一下,用手挠挠头,迅速将我手里的提包接过去说:‘妈妈,我来帮你提包,我拉着你上楼吧!’说着就提着我的包,拉着我的手‘一瘸一拐’地上了楼。我在后面装出很没劲的样子,一边上楼一边喊着:‘儿子,慢点,我上不去了。’儿子一副很照顾我的样子说:‘我拉着你呢,你可以慢点!’以后的日子,我时不时就在儿子面前示弱,让儿子来表现一下,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的性格,及所表现的爱好、兴趣等,用不同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施展自我的机会越多,信心就越强,智力也能得到更大的激化。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快乐,就会燃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因此,引导孩子多表现自己的能力,就能激发孩子鼓足勇气,树立信心,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NO.2让孩子的尖叫偃旗息鼓

7岁的小女孩陈惠可以说伤透了父母的脑筋。无论是要求她穿衣服、洗脸还是吃饭、上学,她都会条件反射一样激烈地反抗大人的意志。一件极小的事情就能极大地触动她,喊叫、哭闹、骂人、摔东西是每天在家里上演的场景,一天至少两三次。爸爸妈妈企图管教,可惠惠的情绪会更加激烈,有一次甚至一边满脸通红地喊叫,一边流出了鼻血,父母再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在学校里,陈惠惠却是另外一个状态,老师总反映她不爱说话,不喜欢回答问题。只要出了学校,惠惠就会变得肆无忌惮,对小朋友也是大喊大叫,无法相处。父母不明白,一个小时候那么乖巧的孩子,怎么忽然变成了这样?

不少家长都为了孩子爱尖叫的习惯头疼不已。有时安静的家里,突然传来一声孩子的尖叫,家长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匆匆地跑过去一看,孩子却仍自得其乐地玩着玩具,安然无恙,弄的家长哭笑不得。也许一次两次没什么,但次数一多,家长们不仅为这些噪音感到心烦,也不免有些担心:我的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一般来说,在过度保护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大人的关爱、呵护,容易养成自傲及予取予求的心态。一旦大人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或遇有不如意,就会以尖叫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也会以尖叫来吸引周围大人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尖叫就成为孩子发脾气、满足需求的绝佳利器。

一些家中原来的小公主、小王子升格为姐姐、哥哥时,从原来拥有的三千宠爱集一身,突然间被另一个新娇儿所取代,嫉妒心和愤怒心也会作祟。如果此时家长都忙于照顾新生儿,还希望孩子能够学习独立照顾自己并照顾弟妹,甚至有时强迫孩子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分给弟妹玩时,孩子的心里就会出现不平衡。当孩子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就要面对另一个竞争者,孩子心理和安全感需求也被家长忽略了,此时孩子便会开始出现行为退化的现象,认为只要学习刚出生时的婴儿一样大哭和尖叫,家长就会来关心他、注意他、爱他。

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而且经常拿别人孩子来比自己的孩子,比如:“你看看隔壁家的玲玲,又乖,又有礼貌、守规矩,你看你,就只知道吵闹,什么时候才会学乖啊……”父母的疾言令色、喜欢做比较、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幽默感不足等,对成长中的幼儿来说,都是无形的压力。孩子的压力一旦无法获得解决或抒发,就会以最原始的宣泄情绪方式——尖叫来表达内心的不悦。

孩子尖叫的原因多种多样,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尖叫时,要先弄清楚原因,然后再对症教育。

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

4岁的艾西生长在一个三代同堂的传统大家庭里。艾西乖巧听话,不爱哭闹,是长辈及父母心目中的乖宝宝。但是,最近妈妈又给艾西添了个弟弟,不知为何,以前乖巧的艾西似乎变得有些无理取闹了,一不顺心就大发脾气。当妈妈阻止她的胡闹或拒绝她的无理要求时,艾西更是拉长了脸,甚至扯开喉咙放声尖叫。爸爸妈妈对此毫无办法,更是不知道该如何教育艾西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