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早期教育成就一生
5029600000015

第15章 尽早挖掘孩子的潜能(4)

3岁半的徐然特别喜欢荡秋千,每天都会嚷着要妈妈陪自己下楼去荡秋千。可妈妈烦恼的是,小然然每次也就坚持玩一两分钟而已。“刚刚上去可能都不到两分钟,下一分钟他就会问我可不可以回去喂小狗,然后就要回家喂小狗。带着他上楼以为他不会再要求去荡秋千了,可是不一会儿他又要下去踢球,然后再去荡秋千。我都被他折腾的简直要崩溃了!”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烦恼,孩子做什么事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眼前正玩着玩具,还想到公园去找小朋友;……家长也被孩子的种种行为搞得筋疲力尽,却有无能为力。

其实,这就是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的表现。所谓注意力,是人们在一个时期内集中地反应某些事物的心理活动的能力。当感知的大门打开后,外界的信息就会纷至沓来,注意以其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使人清晰集中地获得感知对象的信息,从而保证智力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说,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开端。发展注意力与发展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一切智力活动,都离不开注意力的参与,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注意力培养。

现实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个3岁的孩子,可以连续50次不停地重复同一个动作,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嘈杂,即使有人在他周围走来走去,有人看电视,有人唱歌,有人读书……他都能保持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过,大多数处在3~7岁年龄阶段的幼儿,大脑的抑制功能都比较弱,其中约有3%到5%的儿童注意力根本就是难以集中。前一分钟还在玩积木,后一分钟已经在拔电视的插头了。以前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注意力不稳定是幼儿本身固有的特点。他们总是会把一切都弄得乱七八糟,很难在任何一件物品或一件事上集中精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通过研究发现,幼儿的注意力并非由家长或老师为保持,而是由某个能够让孩子产生兴趣的事物来保持的。所以,真正吸引孩子注意力的,通常都是一种最基本的外部刺激。如果这种外部刺激是孩子所关注的、感兴趣的,他就能对此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并由此感到一种满足和快乐。而如果外部刺激不是孩子感兴趣的,那么它不仅无法让孩子保持注意力,还会造成他们生理上的疲乏,甚至会伤害他们的眼睛、耳朵等适应性器官。

由此可见,家长要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就需要多对孩子实施他感兴趣的外部刺激。只要孩子对某件事真正感兴趣,他的注意力就一定可以慢慢培养起来。

和孩子一起做游戏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不仅心情愉快,兴趣浓厚,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往往是目的、任务明确,所以游戏时孩子的注意比较容易集中。

前苏联的比都霍娃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者要求幼儿把各种彩色的纸条分别放在颜色相同的盆子里,比较在游戏中与单纯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幼儿的注意。结果发现,在游戏当中,4岁孩子可保持22分钟,6岁孩子可保持71分钟,而且分放纸条的数量比单纯完成任务时多50个。而在单纯完成任务情况下,4岁孩子只能坚持17分钟,6岁孩子只能坚持62分钟。

由此可见,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寓教于游戏,生动有趣,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会比较容易集中。当然,如果家长也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效果会更加明显。比如和孩子比赛捡玩具、让孩子找不同等游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孩子的专注能力。

多让孩子做目的与要求明确的事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注意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一种最有效的注意。要培养这一注意,必须首先让孩子明确任务,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使行为服从于活动的目的与要求注意的事,让孩子能不断积极、主动、自觉地保持注意。

5岁半的张豫东是个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孩子,做什么事都不能坚持。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这个毛病,爸爸妈妈决定“拉长战线”,让小豫东变得有耐心起来。

于是每天晚饭后,爸爸都会要求豫东:“东东,去把小凳子擦一擦,必须把每条腿都擦干净,爸爸一会儿要去检查。”接到任务的小豫东会很乐意去做。刚开始时,豫东也不能坚持,经常擦一会儿就玩别的了。此时爸爸就会再次提醒他。渐渐的,豫东就能把凳子擦完后再玩别的了。当豫东告诉爸爸自己做完了时,爸爸会过去检查。如果豫东完成得比较好,爸爸会表扬豫东一番。

妈妈也会适当地给孩子一些“任务”,比如周末的时候,让豫东给家里每盆花浇一壶半的水,不能多也不能少,然后妈妈去检查完成的情况。做得好,也给予鼓励和表扬。做得不够的地方,会要求豫东重做。

一段时间下来,小豫东的毛病改了不少,每次当爸爸妈妈要求他做一件事时,他都能尽量完成。

如果经常这样要求孩子做事情,既使平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坚持性差、粗心大意的孩子,也会聚精会神地努力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不过家长在提出任务和要求时,一次不要过多,既让孩子注意这个,又令他注意那个,反而会使孩子注意难以集中。

不要随便打扰孩子

人的大脑在工作时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一部分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其他部分就会全部放松、高度抑制。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部分,各种营养成分的供应都很充足时,就显得特别灵敏,也特别能理解和记忆,能解决问题。

而一些家长不知道大脑的这个特点,或说不在意孩子的大脑是否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总是很随意地去破坏孩子的这种状态,结果就容易造成孩子的注意力难以再次集中。

有个一年级的孩子就这样抱怨自己的妈妈:

我每天晚上在家写作业的时候,妈妈就老是在我身边转悠,一会儿拍拍我的头说,乖儿子,好好写;一会儿又端来一盘水果说,休息一会儿吧,吃个苹果;一会儿又给我倒来一杯果汁,说渴了吧?妈妈给你倒了杯果汁,快喝了!……烦死了!

有一天,我正在自己的房间专心地背诵诗歌,妈妈突然就推门进来了。我平静的心一下子就乱了,再也背不下去了……

这样的事肯定发生在很多家庭当中。家长这样做,看似在关心孩子,其实却是干扰了孩子,影响了孩子的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性本来就较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转移,所以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尽量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认真看图书、绘画或游戏时,不要随便打扰他,更不要把其他玩具或糖果之类的东西放在他身边。

当然,幼儿注意力的发展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比如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孩子能安静、长时间地看书、做纸工、拼图或作游戏,而有的孩子却非常爱动,很难安静地坐一会儿。神经系统活动过于兴奋的孩子,注意力就鼻疽难以持久和集中。对这种类型的孩子应从小加强注意稳定性的训练,可为他们安排一些安静的活动,如串珠、搭积木、拼图等。也有极少数幼儿的注意力不稳定,属于“多动症”。虽然他们在智力上没有缺陷,但注意力比一般孩子难以集中,而且性格任性,情绪不稳,易冲动等。如果确认孩子属于“多动症”,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NO.8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

心理学研究表明,6岁以前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良好时期,一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往往会抓住这一时期,将孩子送进各种“兴趣班”,如绘画班、提琴班、电子琴班、舞蹈班……对孩子进行专门的艺术训练。

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重视对孩子艺术才能的培养。这对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开发孩子的右脑,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都是很有益处的。而且,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关心孩子的潜能发展,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如果家长不适当地对待孩子的艺术潜能,就有可能把刚刚萌芽的艺术细胞扼杀在摇篮之中。

马楠楠是一个5岁的女孩,曾经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她的父母为了培养她的艺术细胞,给她在舞蹈、体操、绘画、书法、手风琴等几个班都报了名。从此,楠楠每天都要忙于“上班”,疲于练习,一周内家长要到幼儿园三四次提前接孩子去上“班”。周末就更忙了,下了这个班,上那个班。这样,孩子不仅不能正常参加幼儿园的日常活动,性格也逐渐变得非常浮躁,做什么事都安不下心来,学什么都不够专心。在幼儿园中,其他孩子都生气勃勃地玩耍,而楠楠却经常显得很疲劳,注意力也不易集中,平时与小朋友的交往也逐渐少了,不像以前那样活泼了。一段时间下来,本来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楠楠,在许多方面都明显不如同班的其他小朋友了。这样的结果,与家长预期的效果完全背道而驰。

其实,要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挖掘孩子的艺术潜能,并非只有进行专门训练才能培养。启迪和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可以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关键是要调动孩子的兴趣。孩子只有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学习,去探索,而不是被动地进行。

孙先生一开始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儿子孙超有特别的艺术天赋,但是因为孙先生夫妻俩都很喜欢艺术,经常收听音乐或自己演奏乐器,家中音乐声不断。超超还不到1周岁时,孙先生就常常托着他的小手按着音乐的节拍晃动,并常常用笔画一些小动物,或用纸片做一些小玩具给孩子看。年复一年,孩子慢慢长大,音乐才能也开始显露出来了。小超超的乐感很强,到了6岁就能练习拉小提琴,并如痴如醉地阅读音乐方面的书籍;他还能很自如地讲出一个个音乐家的事迹;能唱,更会欣赏,常常可以生动形象地讲述乐曲的内涵……不仅如此,超超对人也总是彬彬有礼,且思维灵活,交往能力较强。

从这两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不一定非要上专门的“艺术班”,也无需按成人的意愿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定向培养,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要挖掘孩子的艺术潜能,最关键的是把艺术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怎样通过一日生活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呢?首先,就是要激发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其次,是要培养幼儿一些艺术表现的能力,重点应该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创设艺术氛围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优美的生活环境,家长对美的浓厚情趣,都可以使孩子从小直接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A·哈里斯等人曾指出: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的“父母意识”,即由父母或相当于父母的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经验”,将永久不衰地记录在每个人的“人格”磁带上,它在人生的过程中会自动播放。这种播放,具有贯穿人生始终的强大影响。比如,父母喜欢音乐、理解音乐并善于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这种喜爱自然也会感染到自己的孩子。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倾向

当发现孩子喜欢画画时,可以有意识地多带孩子观察他感兴趣的事物,比如多带他多看一些别人家的画。家长自己最好能通过画画把事物表现出来,让孩子明白,我们是可以用笔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画下来的;然后再为孩子准备纸、笔,有意识地带他一起画,教他用笔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

不过,孩子早期表现出的各种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即使表现出扭扭唱唱或涂涂画画,也不能简单地推断说孩子的艺术兴趣点就在画画或唱歌上。在孩子的早期发展中,兴趣点有可能是多方面的,因为“儿童的艺术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儿童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一种形式。这也正是有的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一会儿喜欢画画,一会儿又喜欢弹琴的缘故。

因此,家长不要过早、简单地把孩子的艺术表现定位在某个方面,而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艺术兴趣点,找准他的艺术敏感点,然后再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郑先生在儿子郑俊军快3岁的时候,为他买了一副扑克牌,目的是让儿子掌握扑克牌中的数字概念。可是,这副兵器扑克牌竟然让小军军迷上了兵器。仅仅一两个星期的时间,不论大人随手拿起哪张牌,军军都能准确地答出牌上是什么兵器。

扑克上的简单说明,很快就难以满足军军的求知欲了。于是,郑先生先后为儿子买了“军舰”、“坦克”、“飞机”等介绍兵器的儿童读物,还找来一些成人普及兵器知识的画册,军军居然能抱着这些书半天不动,还经常能说出几句军事术语。

一天,军军很严肃地跟爸爸说:“爸爸,等我长大了,我也要造宇宙飞船,造航空母舰。”郑先生简直不相信这是出自3岁儿子的口,他激动地搂住儿子说:“儿子,你真棒,爸爸支持你!”

由于喜欢兵器,军军也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许多与兵器有关的字,比如“世界大战”、“日本”、“大炮”、“战争”等等。

其实,孩子的学习潜能是极大的,关键还看家长怎么开发。案例中的郑先生,就是满足了儿子爱好兵器的兴趣加以诱导,不仅达到了让孩子认字的目的,还让孩子得到了各种启蒙教育。

循序渐进最关键

当发现孩子有艺术方面的兴趣或才能时,可以送孩子到专门的训练班去训练。但应该注意的是,家长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兴趣,千万不要逼迫孩子参加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训练。遇到孩子虽有兴趣但又不能认真练习时,家长也不要着急,应该考虑训练的时间、内容和形式是否真正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符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如果某项活动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兴趣爱好,那就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以免半途而废。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孩子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也是需要逐步培养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因此家长切忌急于求成。

此外,在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时,家长还要注意随时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高度赞赏。即使孩子提出大人不屑一顾的问题,家长也要表示关心,承认孩子付出的努力。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巩固自己的兴趣,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也会自觉地努力练习,不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