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早期教育成就一生
5029600000012

第12章 尽早挖掘孩子的潜能(1)

印度“狼孩”卡玛拉在被人发现时已经7岁多了,身上毫无正常儿童的特征,更没有语言能力。重返人间后,专业人员对他进行长达6年的教育,但到17岁他才学会了十几个单词,智商也只有4岁孩子的水平。这个事实表明,如果我们错过了开发孩子潜能的最佳时期,将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一位着名的心理学家也曾指出:“每个孩子在刚满2岁时都是任何一个大人都比不上的语言天才,但到了五六岁,这种才能就会急速地消失。”这个论断可以称得上是对幼儿内在潜能最为准确到位的表述了。因此,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抓住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教育是迫切而必须的,而且,早期教育进行得越早、越及时,就越能使孩子发挥出超乎寻常的能力,这种能力甚至会大到令成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NO.1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在1997年初,北京市第八中学向国际超常儿童基金会推荐了第一个中国儿童——陈萍,当年这个女孩刚刚从北京市第八少年班毕业,年仅14岁。陈萍小时候就特别聪明,在父母的早期开发教育下,她1岁半就能背诵儿歌,2岁就能背诵20多首诗词,有时坐公共汽车时从上车可以背到下车,非常引人注目。差7天2岁时,她突然问父母:“星星是怎样跑到天上的?”令大人感到十分意外。从那时起,母亲就更加留意开发她的智力了,并开始教她数学。4岁时,母亲带小陈萍乘火车去哈尔滨,在火车上玩扑克牌,谁手里的牌大就谁赢,结果她手中赢了许多牌。4岁3个月时,小陈萍可用连加法说出1只兔子4条腿,2只兔子8条腿,3只、4只、5只,并开始学习乘法。5岁时,小陈萍被批准提前入学。三年级时,她报考了北京东城区数学奥林匹克学校,以100分录取,后来在奥校不断参加各种比赛,并经常获奖。

现在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班里的同学中是否有的特别优秀,而有的却是朽木不可雕呢?那些优秀的同学,往往不怎么努力,成绩就能名列前茅;而不成才的人,不管怎么努力,也难见有长进——这种经验,相信大家都有过,而老师们常常以“资质好坏并非天生的,要看后天的努力”来安慰大家。

可是,我们的实际感觉却依然是:聪明的人就是聪明,笨的还是笨,——开始就是这样。那么究竟是我们的感觉对,还是老师说的对呢?

0-3岁是大脑发展的关键期

着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充分研究了儿童之后强调,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即0~3岁,是人生的最重要时期。科学研究报告指出:孩子从出生到3岁,智力就已完成了60%,而且这3年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到了6岁,孩子的脑细胞组织已完成了80%。在这期间如果能以游戏化的方式教导音乐、语言、文学或绘画活动,就会有明显的进步。从6岁到8岁,这两年孩子的脑部发育已经达到了90%。也就是说,孩子在上学校一年级时,聪明与否已经基本决定了。不过,人在刚刚出生时,脑部恰似一张白纸,只有外界足够的听、视、触觉等感官的刺激,各种功能才会逐渐发达。给予的刺激越多,发展得也越快。只是这种快速发展的时间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它只存在于出生后短短的几年内,其中又以0~3岁之间为黄金时机。

从中我们也不难得出一个结论:3岁前后,实为脑细胞形成期中最重要的时期。如果不能把握这个时期,孩子的年龄越长,启发、培养就越费力,教育的效果也越差!这也就是说,世上根本没有天才和蠢材之分,资质的良莠实际还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只是教育的早晚有差别而已。所以在我们上了学之后,才有“一点就通”和“不得其解”的不同学童产生。

莫扎特,他3岁时就已经能够在音乐厅里演奏乐曲了,如此高超的音乐素质来源于哪里呢?无疑是他的家庭教育所带来的优势。

莫扎特的父亲是当时着名的宫廷演奏家和优秀的作曲家。为了培养莫扎特的乐感,在莫扎特还是婴儿的时候,父亲就让儿子每天听5种不同旋律的钢琴演奏。这样一来,当莫扎特3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可以登台演出了。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虽然现在很多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一点就通”,以后到“一流学府”就读,毕业后到“一流公司”任职,但却很少注意对幼儿的早期智能开发。这样,等孩子有了“自我”,已经能独立自主之后,他们再来拧着孩子思维的缰绳朝他们期望的方向努力时,往往已经来不及了,孩子的天赋与潜能也被他们抹杀掉了,很可惜。

0-3岁是学习的关键期

着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提出了3岁前教育的理念,甚至她也强调2岁以前更重要。因为,2岁是迈向3岁的前站,而且约50%的智力是定于2岁,也可见从出生到2岁这短短的2年间,是何等的珍贵了!

我们也可以从儿童的可能性来理解一下早期智能开发对人成才的重要性。就比如一棵橡树,如果按照理想状态生长的话,它可以长30米高,那么我们说这棵树具有能长到30米高的可能性。同样的道理,一个孩子,如果按照理想状态成长,可以长成一个具有100度能力的人,那么我们说这个孩子具备100度的可能能力。

然而,要达到这个理想状态却并不容易。所以橡树虽然具备长30米高的可能性,但真长到30米却非常困难,一般长到12~15米就不长了。

对一棵橡树来说:

环境不好,它可能只长6~9米。

施肥、浇水,好好侍弄,也许能长到18~20米,甚至能长到24~27米。

这个道理同样可以用在具备100度能力的孩子身上:

对他完全放任自流,不给予好的教育,或许只能成为20~30度能力的人。

教育得好,可能达到60~70度,甚至达到80~90度能力。

理想的教育,让孩子的“可能能力”达到十成。

可是,孩子的“可能能力”也是有递减法则的。

生来具备100度“可能能力”的孩子,如果从一生下来就对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

从5岁才开始教育,即便你教育得非常出色,他也可能只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

从10岁才开始教育,就是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

这就是说,孩子教育得越晚,能力的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孩子“可能能力”的递减法则。

因此,教育学家们强调,要想让孩子日后表现出超常的能力,就一定不能错过人类具有最大生理适应力的婴幼儿时期,往往3岁就能决定孩子的一生。孩子日后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往往取决于早期获得过什么样的教育。只有在早期对孩子施以合理有效的培养,孩子日后才能取得你期望、甚至超越期望的成果。

NO.2用游戏开发孩子的智力

说到教育孩子,很多家长都认为是让孩子做一些他们不太喜欢的事。其实,真正教育的核心内容不是让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而是以“喜欢的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可以提高孩子的多种认知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有人形容主动探索和积极学习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金钥匙,而这把金钥匙就是在游戏的熔炉中提炼出来的。

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曾做个这样一个着名的试验:

选择一批遗传素质差不多的老鼠,将它们任意分成三组。第一组中的3只老鼠处于“标准环境”,即被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第二组老鼠处于“贫乏环境”,即被单个关起来,周围是三面不透明的笼子,光线阴暗,几乎没有任何刺激;第三组老鼠处于“丰富环境”,即十几只老鼠一起被关在一个宽敞明亮、设备齐全的笼子里,笼子里设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以及各种“玩具”。

几个月后,罗森茨威格惊奇地发现,处于“丰富环境”中的老鼠最活跃,看起来也非常聪明;而处于“贫乏环境”中的老鼠最安静,每只几乎都是呆滞的。

随后,实验人员又将老鼠的大脑进行解剖分析,结果发现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的多少、突触的数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以及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丰富环境”中老鼠优势最为显着,而“贫乏环境”中的老鼠处于绝对弱势。

从这个试验中我们可以看出,老鼠的聪明健康得益于丰富的环境和游戏的锻炼。玩耍得越充分,老鼠大脑的发育越好。不仅老鼠如此,人也是如此。生活中我们发现,那些思维敏捷、头脑灵活的人,往往玩游戏也是高手。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能够促进幼儿的脑部发育,对开发孩子的智力具有积极作用。幼儿游戏的内容、形式、时间和参加成员的变化、发展等,都说明了游戏所反映的现实关系在不断深刻,社会生活中的实质性问题一步步地在游戏中获得体现,因此游戏的发展变化正是反映了幼儿思维水平的变化。在游戏中,家长为孩子创设各种处理、解决问题的情境,可以促进孩子脑部思维的发育,提高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通过游戏开发孩子智力?家长不妨参考以下方式。

让孩子做游戏的主人

游戏是孩子的自主性活动,也是孩子的需要。在游戏当中,孩子不是家长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家长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游戏自主权,让孩子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

家长在指导孩子游戏时,要用心去了解孩子是怎样想的,不要把自己的知识和答案轻易告诉孩子,也不要轻易地他的游戏,更不能包办代替或导演孩子的游戏,这样都会剥夺孩子玩游戏的自主权。在游戏当中,孩子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游戏的情节、内容,游戏中出现的矛盾,游戏环境的布置等,都要让孩子自己来决定,家长不要强加给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对游戏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从而以自己的方式、速度将外部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因此,家长要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孩子主动控制游戏进程,自主决定游戏的方式方法。

引导孩子进行观察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总是会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认真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寻找有利于自己的条件,这在无形当中就丰富了孩子的感性认识。在过程中,家长也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引导孩子进行观察,丰富孩子的思维能力。

周末正好下雨,妈妈就带着6岁的陈旭到窗台看雨、做游戏。

妈妈找来一个比较浅的盘子,放在窗外盛雨水,然后问陈旭:“旭旭观察一下,小雨点落在什么地方了?”陈旭立刻回答:“当然是落到盘子里了,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妈妈又问:“那雨点还落到什么地方了?”陈旭想了一下,慢慢地说:“有草地、房屋、地面,还有汽车……”陈旭指着楼下的汽车大声说。“很好,”妈妈又把话题转向盛雨水的盘子,“那你知道为什么盘子里会积起雨水吗?”“因为盘子是深的,雨水流不出去。”妈妈笑着点点头,又继续问:“为什么草地上、房屋上积不起雨水?这些雨水又流向了哪里?”

妈妈的问题把小陈旭的思维从认识事物的表层推向对事物深层认识的思考。六七岁的孩子思维特别活跃、求知欲也特别强,经妈妈这样一提问,陈旭强烈的探索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于是开始有板有眼地和妈妈讨论起问题来。

通常一些家长认为游戏是孩子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家长就可以不管,根本没有引导孩子观察的意识。其实,适当地引导孩子在游戏当中观察外界事物,对孩子进行有针对的引导,不仅让孩子从游戏当中获得快乐,还能让孩子的思维再上一个层次。比如和孩子玩吹泡泡游戏,当孩子吹出单个泡泡时,不妨让孩子想想这像什么。孩子会说像皮球、像太阳、像钮扣等等;当吹出多个粘在一起的泡泡时,再让孩子说说像什么,孩子的思维就会由平面向立体转移,有的孩子能说出像许多西瓜堆在一起、像一座小山,等等。这就让孩子既从游戏中体会到了快乐,还学习了更多的知识。

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大胆想象是儿童创造才能的重要部分。然而现实中,很多孩子大胆的创造和想象常常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家长们一边惊叹自己的想象不如孩子的丰富,-边又有意无意地为孩子设置各种条条框框,对孩子的一些不符合“规矩”的大胆想象加以制止。殊不知这种作法往往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阻碍孩子的智能发育。

比如在游戏当中,孩子会不断依靠想象而变换物体的功能。-根木棍,可以当枪用,可以当马骑;吃饼干时,会把饼干看成是小船;洗手时,会想象是下雨了。对于这些“不合现实”的想象,家长不要对加以限制,而应作-些鼓励。

-位教师在组织幼儿玩“娃娃乐”的游戏中,事前为孩子们提供了废点心盒、酒瓶盒、烟盒、冰糕棒、塑料插粒、玩坏的乒乓球等辅助材料,任凭孩子挑选使用。结果,孩子的游戏内容真是丰富极了:有几个小朋友自由结合玩“小乐队”的游戏,他们把塑料插成各种花篮、花轮子、动物头等。还有几个小朋友把自己插的联合起来,拼插在-起,像一朵小花!有的小朋友还用废乒乓球当碗、锅、勺子用,玩起“开饭店”的游戏;另有几个小朋友把半个乒乓球当作娃娃的小帽子。正当大家玩得高兴时,一个小朋友拿着一个废酒瓶盒当乐器边拍边唱,一下子围过来好多孩子,各自抱了点心盒、酒瓶盒,有的敲,有的拍,完全像一支“小打击乐队”。这时,教师灵机一动,就按小朋友的节奏跳起舞来。小朋友们高兴极了,有好几个小朋友边拍着节奏,边跟着老师表演起来。

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极了,即使一些没用的垃圾,也能被他们当作玩具,玩得津津有味。在这种游戏当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就能得到很大的开发,智力也会因此而得到提升。

总之,游戏是孩子的获得快乐的王国。在游戏中,孩子可以扮演各种角色,表现各种生活情境,所以家长应把早期教育的许多内容富于游戏之中,通过游戏来开发孩子的智力,不要因孩子表现出来的动作情节幼稚而限制,轻视游戏的巨大作用。

NO.3和孩子一起发现学习的乐趣

美国教育家格伦·多曼曾说:“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就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有一些孩子则从来没有真正的遇到这个麻烦,并且终其一生,他们都相信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我们给这样的人一个名字,我们叫他们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