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商人也要学点国学
5026600000023

第23章 读国学,学制度管理(3)

企业领导要重视奖惩制度的运用,奖励是为了激励先进,惩罚则是为了鞭策后进。企业领导不要仅仅把奖惩制度看做是管理员工的手段,而要看做一种激励机制。运用好奖惩制度,可以有效地规避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风险,使企业成为有战斗力的团队。

运用好奖惩制度,首先要使制度体现公平。任何人努力所取得的成果都必须和他所获得的收益相匹配,因此商业人士要奖优罚劣,更要有公平的奖罚尺度。一旦丧失了公平的尺度,就会使不该奖的人得意忘形,使不该罚的人心灰意冷,而这对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极其不利。

刘伟去年进入一家小有名气的合资企业。这家公司实行工资保密制度,一般情况下,员工之间相互都不知道彼此的收入。刘伟对这份工作很满意,一方面公司人际关系和谐、气氛轻松,工作虽累却很舒心;另一方面就是薪水也不错,底薪每月3000元,还有不固定的奖金。

刘伟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经常加班加点,有时还把工作带回家做,而且确实取得了显着成效。同事们都很佩服他,主管也很赏识他。

年终考核,人力资源主管对刘伟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并告诉刘伟公司将给他加薪15%。听到这个消息,刘伟非常高兴。这不仅是钱的问题,也是公司对他业绩的肯定。

而同年进入公司的王明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今年的业绩不好。午饭时两人聊了起来,王明唉声叹气地说:“你今年可真不错,不像我这么倒霉,薪水都加不了,干来干去还是3900元,什么时候才有希望啊!”猛然间刘伟意识到,原来王明的底薪比他高900元。他对王明并没有意见,可是他想不通,即使不考虑业绩,两人同样的职务,王明的学历、能力都不比他强,为什么工资却比他高这么多呢?刘伟不仅感到不公平,而且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我一直以为自己的工资不低了,应该好好干,原来别人的工资都比我高。不久,刘伟辞职,离开了这家公司。

有些公司采取工资保密制度,但这并不代表奖惩制度就没有章法。上述案例中,真正努力的员工尽管被奖励了却产生被骗的感觉。这样的奖惩制度怎么会使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呢?而员工一旦对企业没有了向心力,又怎么可能努力提高绩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该公司的奖惩制度缺乏标准,失去了公平,决策者和企业管理者应该引以为戒。

运用好奖惩制度要注意惩前毖后,防患于未然。任何企业管理者的一项错误奖惩决策都会产生一连串误导作用。人士在奖惩方面的错误就如同是在污染一条河的源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决策是最愚蠢的错误。

李华在某地一家国企工作。一次,他见车间的角钢不错,就偷偷地将车间的成品不锈钢角钢运回家中,自己打造了一个书柜。此事被公司发现后,车间主任碍于原来与其父亲关系较好,便要求李华做一份检讨完事。后来,角钢经常丢失的事件引起了主任的警觉,而且他发现偷盗的都是本车间员工。于是,他拟予以重罚整顿车间秩序。但待到实施时,人人都振振有词:“为什么不罚李华,反而处罚我们?”车间主任无言以对。该车间后来因经济效益和材料浪费被企业通报批评。如果李华一开始就受到重罚,其他同事绝对会从中吸取教训并引以为戒。

上述案例中的企业管理者由于对员工的偷盗行为没有及时惩罚,结果导致其他人竞相效仿。后来企业管理者虽然想亡羊补牢,但却悔之晚矣。看来,奖惩制度具有鲜明的激励作用,企业管理者对奖惩规则的态度会对员工的工作产生一种暗示作用,这非常契合“破窗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贫民窟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贫民窟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车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于是,他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而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告诫商业人士: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必须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中国企业的人情化倾向非常严重,企业管理者不遵守规则的事比比皆是。他们管理不是依靠严格的制度,而是借助于人际远近亲疏。而一旦决策被人情的“破窗”损坏,就会产生恶劣的后果。所以,管理者要按照规则办事,运用奖惩制度,使人人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努力创造高绩效。

6.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善于谋略的将领总是能根据敌军中士兵一些微妙的变化来窥探其战斗力的情况。两军交战之时,当我军将领发现敌方的军队中,军官开始低声下气地与士兵谈话时,那么他就可以做出判断:敌方的将领在士兵中的威信正在降低,同时他也在逐渐失去人心。

一般来说,军官与士兵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士兵对于将领总是心存尊敬,并畏惧有加。一方面,这是由于作为军队统帅的将领通常是带兵作战的精英,其缜密的谋略、骁勇的性格,往往成为其部下崇拜的偶像;另一方面,由于地位的不同,士兵对将领的敬畏存在一定的固有成分。将领命令士兵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当将领与士兵谈话时,其语气低声下气,则是违反常理的事情,这种情况是明显的部下欺主的现象。

孙武提出的“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是在强调,善于观察的将领会抓住战机,在敌军将领领导力下降、其军队战斗力减弱之时,迅速发起进攻,就可以一举攻克敌军。

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威严是其统领部下的基础,威严就像人的骨骼一样,是其得以立足的根本。那么,威严从哪里来呢?

威严从制度中来。一个不重视公司制度建设的商业人士,不可能是一个好商业人士。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也很好地说明了制度的重要性。一个企业想不断发展永续经营,有一个比资金、技术乃至人才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制度。

远大空调董事长张跃说:“有没有完善的制度,对一个企业来说,不是好和坏之分,而是成与败之别。没有制度是一定要败的。”在今日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社会,制度才是克敌制胜的根本之道。对于任何企业的管理者而言,要创一番大业,一定要多琢磨一下那句老话“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定要“完善制度和标准”,锻造企业制胜的“秘密武器”。

美国哈佛大学,其前身实际也只是一个地方小学院。而探究其发展壮大的秘诀,不管别人怎么议论,哈佛人却总是相信他们长期以来在管理上所坚定不移的信仰与毫不动摇的执行理念:法理第一,制度高于一切。

根据记载,当年哈佛牧师立遗嘱时,把他的一块地皮和250本书遗赠给了当地的一所学院——现在的哈佛大学。此后,哈佛学院一直把牧师的这250本书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携出馆外。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楼,所有书籍因此而化作灰烬。但在此之前,一名学生碰巧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册名为《基督教针对魔鬼、世俗与肉欲的战争》的书带出了图书馆,他打算在宿舍里优哉游哉地阅读。

第二天,当哈佛楼遭遇大火的消息传开后,这位学生很快意识到,他从图书馆携出的那本书已是哈佛捐赠的250本书中惟一存世的一本了,当然,转眼间这本书也就成了世间价值连城的珍品。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这位学生还是找到了当时的校长霍里厄克,并把书还给了学校。这件事情的结果既是特殊的,也是意味深长的。校长收下了书,并对这位学生表示了最衷心的感谢,不过校长随后即下令将这位学生开除出校,理由是这名学生违反了校规。

这似乎有些不尽情理,怎么能这样对待这位无私的学生呢?谁都知道,这本书是哈佛牧师所捐赠的书籍中唯一存世的一本,也是世间绝品,价值不可估量。然而,哈佛有哈佛的理念,而且哈佛的理念不能有丝毫偏离:法理第一,制度高于一切。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道理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换言之,让制度管理哈佛并且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执行之,这是他们永远的理念,是他们永远的行事态度,也正是他们永远的成功保障。

哈佛规则的故事应该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启示就是:管理最本质的内涵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