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
5021800000046

第46章 兼爱:爱人者,人恒爱之(1)

1.有一种爱叫狭隘

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仇恨?因为利益的争夺,观念的差异,隔膜,误会,等等。一句话,因为狭隘。一切恨都溯源于人的局限,都证明了人的局限。爱在哪里?就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方。

——周国平(着名作家、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战国时,燕国有位相国被国君炒了鱿鱼,他想去别国另谋出路。临走前,他把原先在自己手下混饭吃的三个士大夫找来问:“你们当中有人愿意和我一道去别国吗?”一连问了三遍,也没有一个人表示愿意追随他。于是这位失落的相国大人长叹一声:“唉,没想到士大夫也有不值得养的啊!”话刚说完,就有一位士大夫走上前说:“只有您不能养士大夫,哪有士大夫不能养的道理?记得那年闹灾荒,我们连糟糠都吃不饱,您的狗却有肉吃!还有一年冬天,天降大雪,我们连一件像样的御寒衣服也没有,四肢都无法遮蔽,您的屋门上却挂了好几层锦绣做的帘子,您宁可让它们在寒风中吹破吹烂,也不愿意给别人。对您来说,钱财早就不是重要的东西了,因为您拥有的已经太多!您连这些不重要的东西都舍不得分给我们,现在却要求我们跟您去别国冒着生命危险打天下,您说,如果您也是个士大夫,会怎么想?”那位相国大人听了满脸羞愧,独自灰溜溜地离去,从此湮没在历史中。

因为不懂得关爱别人湮没在历史中或者成为后人的反面教材的历史人物,可谓比比皆是,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人,甚至可以说是广泛存在。可笑的是,这些人也动辄像故事的相国大人一样,抱怨身边的人不关爱自己,抱怨社会冷漠,人心不古。其实人心向来如此,你对他好,他未必会对你也好;但你若对他不好,他却绝对会对你也不好。一个不懂得关爱别人的人,却要求别人去关爱他,逻辑上就说不通。

老百姓常言:人心都是肉长的。客观地说,人心不都是肉长的,古今中外,都不乏铁石心肠的人。但从整体上来看,大多数人还是懂得并且愿意以自己的善念回报别人的关爱的。无数成功人士的经历也都表明,“爱人者,人恒爱之”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些懂得关爱别人的人,或许会遇到一两个负心之人,但总会赢得大多数人的爱戴。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孙叔敖就是这样一种人。

如前所述,孙叔敖一生做了几十年的楚国最高军事长官——令尹,那么他为什么能当上令尹呢?这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孙叔敖童年时,因为祖辈受了政治牵连,他只能随母亲在云梦泽一带隐姓埋名,相依为命。有一次,他在野外遇到了一条双头蛇。放在如今,大家都知道,这不过是条畸形蛇。但迷信的古人却认为,看到这种蛇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基本上就等于大难临头,难以再看到明天的太阳了。

小小年纪的孙叔敖没有理由不害怕,但他却勇敢地走上前去,捡了个木棍,将双头蛇打死,然后就地掩埋了起来。打死蛇后,孙叔敖又有些后怕,便慌慌张张地地跑回家,在母亲面前放声大哭。母亲赶紧问他为何如此伤心,他便告诉母亲自己遇到了传说中的双头蛇。母亲又问他蛇在何处?孙叔敖回答道:“我怕别人看到它也会死,就把它打死,然后埋了。”母亲听后安慰他说:“我听别人说,暗中帮助人们做好事的人,上天是会给他赐福的。你看到双头蛇,不顾自己的危险,杀了它,这可是人们都应该记住的好事,你绝对不会死。”

孙叔敖当然不会因为杀了一条蛇而死,这事传开后,人们不仅感念他的好心,而且也为他杀了双头蛇而不死感到惊奇,于是孙叔敖小小年纪便成了当地的名人。他成年后,正赶上朝廷遍访贤人,于是他顺理成章地被推举为地方贤人,走上了仕途。

像孙叔敖这样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叫“爱心人士”,或者叫“感动中国人士”也未尝不可,然而像前面讲到那个失宠的相国大人,他就没有爱心吗?也不是,他和生活中的很多人一样,自有他的爱心,只不过他们只懂得爱自己、爱钱、爱权、爱上层楼,爱自己所爱的人、爱自己的宠物、爱自己那个可怜的小圈子。这种爱,无疑是一种小爱,或者说是狭隘,绝不值得提倡。

与之相对的是大爱,简言之就是超越自己的爱。人们总是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没错,但一个人若只知道为己,也不免天怒人怨,自食恶果。夏桀、商纣、周幽王、秦二世以及数不清的昏君们之所以亡国灭家,都不外乎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置天下于不顾。相反,大禹能成为舜的接班人,在于他历尽千辛万苦,疏通天下河流,使水患不再发生,让天下的百姓都从中受益,唯独算成“三过家门而不入”;商汤之所以能取代夏桀,不仅在于他曾在《汤说》上说:“天下有了灾害,都是我汤的过错,上天如果有什么惩罚,只对我一个人就行,不要伤害我的百姓。”而在于他切切实实地做到了以实际行动关爱百姓。比如有一次,商汤到郊外散步,发现有人在张网捕鸟。其所张之网,不是一张,而是四张,有从四面八方合围之势。只要鸟进入网中,就再也没有逃生的路了。而且捕鸟的人还在那里念念叨叨:天啊,祈求您让天下所有的鸟都进入我的网中吧!这激起了汤的怜悯之心。他感叹道,这样捕鸟岂不是要把天下的鸟一网打尽?于是他命令捕鸟的人把四面网撤掉了三面,并跪下祈祷说:“鸟儿们,想往左飞的就往左飞,想向右飞的就向右飞,想往回飞的就往回飞,不听劝告的就飞到他的网中吧。”从而有了“网开三面”的成语,只是不知在传承中出了什么差错,传到今天竟传成了“网开一面”。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网开一面”也往往很难办到,赶尽杀绝、斩草除根的事情历史上不胜枚举,而且直到今天以及可以想像的未来,也还将是全人类的终极挑战。可谓读书人一声长叹!

2.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冯友兰(当代着名哲学家、教育家,毕业于北京大学)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众所周知的孟亚圣的名言,后世普遍称之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大意都是说,一个人在穷的时候,应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如果能够富贵,那么就要努力为天下人造福。

毫无疑问,这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当之无愧的大爱。但“仁爱”也好,“大爱”也罢,它们都不是爱的终极境界。爱的终极境界是“兼爱”,是先秦时期唯一可与儒家抗衡的显学——墨学的核心思想。

那么仁爱与兼爱的差别在哪呢?简单来说,兼爱是一种无差别、无等级的爱,仁爱则是一种有差别、有等级的爱。兼爱不分亲疏远近、贵贱贫富、人我彼此,强调尊卑长幼之间都要互相爱护。而仁爱则不同,它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之上,有亲疏、有厚薄、有层次,爱或不爱,爱到什么程度,具体要看对方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此核心还是自己,还是“自私之爱”。

据史料记载,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自立门户之前,也曾是儒家子弟。他之所以革了自己的命,为的就是要革儒家的命,反对儒家的学说,推行自己的“兼爱”理论。而儒家学派的弟子们当然不会坐视,因此墨家与儒家之间的辩争势不可免。

据说墨子曾与一个名叫巫马子的儒生,为“兼爱”进行过专门辩论。有一次,巫马子找到墨子家中,不客气地说:“听说您博爱天下,但并没因此给天下人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而我不爱天下人,也没有什么害处。爱与不爱都没什么效果,你怎么能肯定自己的说法而否定我们儒家的‘仁爱’呢?”

墨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巫马子:“假设有三个人,一个人放火,第二个人端水灭火,第三个人端着油要助燃,都没做成,你比较赞成端水的还是端油的?”

“这……肯定是端水的对,端油的人不对。”

“我与你的看法一样。我兼爱天下的主张是正确的,尽管没能办成什么好事,但我的心是好的,办不成也值得称赞,办了坏事也值得肯定。”

巫马子说不出话来,悻悻而走。

然而巫马子在辩论中战败了,并不等同于墨学就在实际生活中战胜了。别的不说,现代人知道“仁爱”的远比“兼爱”的多就是明证。用某学者的话说,这是因为墨子的“兼爱”虽好,却难以实行。而孔子的“仁爱”,却较易转化为实际,实在不行还能“独善其身”,进退自如,因此较易为人们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