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据说林则徐有一个座右铭是“制怒”,就是说无论如何你也别生气,更不能发怒。很多自找倒霉的事、很多傻事都是因为一怒而生的:由于一怒,说出不应该说的话;由于一怒,做出不应该做的事;由于一怒,得罪了不应该得罪的人;由于一怒,没能做出一个最稳当最妥帖的最巧妙的决定。
——王蒙(著名作家、学者,曾于北京大学演讲)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这是《道德经》中的名句。
什么叫做“士”呢?南怀瑾老先生曾在《老子他说》中解释道,“士”并不是现代人所谓的知识分子或文人,在古代,地方上每十个青年中,要推行出一个青年来为国家和百姓服务,这个青年就叫做“士”。这个士不仅要学文,还要学武,以便在需要时候拿起武器保卫国家。因此,古代的知识分子皆文武兼备。代表人物如孔子,绝对是文人,但他的画像上也带着剑。
那么“善为士者不武”又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说士不习武吗?或者是没有武功?我们前者不是说过每个“士”都要文武兼备吗?其实老子说的“善为士者不武”,并不是说他们不会武功,而是说“士”由于长期受文化的熏陶,虽然身怀绝技,但绝不恃技凌人,不会粗暴地对待别人。
喜欢武侠小说的朋友看到这里估计会眼前一亮:这不是武侠小说中强调的武德吗?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其实武侠小说中的每个主人公即各个大侠,其最初的原型都来自于上古的“士”。为此,据说本身武学修为就颇为了得的南怀瑾还在书中写道:“另一种观念,所谓‘士’,代表了‘士卒’,就是作战的战斗成员,后来古书上叫做‘侠客’。另外武功好的人,古代称为‘壮士’或‘勇士……现在写武侠小说的人不一定懂得武功,更少了解‘士’的修养,只是凭他们自己的想法去写,所以并不一定正确。有一次大家聚会,差不多著名的写武侠小说的人都在座,大家在谈笑之间,我说你们不要写太外行的话好不好!据我所知,学生有爱看武侠小说的,简直入了迷,还照着小说上描写的拳法去打,比手画脚伸拳出去,结果第二拳两个人背靠背,向空气乱打一阵。当时那本小说的作者也在座,他说我们本来不懂武功,所以乱写,把想得到的以及听来的武术名词都写上去。他又说:‘现在我们武术名相都写光了,把建筑工程也写上去了,很多化学药品也写上去,简直没有东西写了。’但是,他们写小说还算能为社会服务,写到最高的武功,看不到粗暴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失败?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荆轲的武功还没达到最高境界。凭什么这么说呢?史料记载,与荆轲同时代有一个真正的武学高人名叫盖聂,荆轲曾经去找他讨教过。一见面,荆轲见盖聂个子又矮又小,便轻视他言不压众,貌不惊人,便想在气势上压倒他,于是荆轲把手搭在剑柄上,故意作出一副威武的样子,双眼圆睁,呲牙咧嘴。盖聂却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只用两只眼睛盯住荆轲,荆轲的剑就拔不出来了,最后他只好把拔了一半的剑还进鞘里,转身走了。究其原因,就在于荆轲的神还没有练好,盖聂眼睛那么一看,就把他看垮了。这便是“善战者不怒”的大意。此外,“善战者不怒”也意味着不易被对方激怒,不崇尚武力,不动辄与人争斗、尽量避免与人正面冲突等意思,就像盖聂对待荆轲那样。
不仅中国武术家注重制怒,外国武术家也重视。比如英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剑客叫奥玛尔,早年他曾经与一个水平相当的剑手连续比剑,二人前后比剑二十余年,但一直没有分出胜负。这一天,二人再次对决,奥玛尔福到心灵,忽然悟到了对方的软肋,于是招招紧攻,但在他就要战胜对手、结束对手的性命之际,情急之下的对手居然像他吐了一口唾沫。奥玛尔稍微闪开身子,稍微停顿了两三秒钟,然后收回自己已经刺到对手咽喉上的剑,说:“你起来吧,我们明天再打。”对手登时一愣,不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奥玛尔说:“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修炼自己,要求自己不带一丝怒气比剑,无论是谁,无论什么情况。靠着这种修炼,我击败了除你之外的所有人。刚刚,我本来也可以击败你。但是在你向我吐口水的瞬间,我的心中浮起了一丝怒气。所以,我并没有胜利。我希望你调整心态后,明天重新再战。”
比剑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一个人怒发冲冠的时候,他与一头野兽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他所有的理智都已经被愤怒所代替,随怒气而走,他只能像双刃剑一般,既伤害别人,又使事情的发展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即便是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愤怒带来的戕害仍不容小觑。一个总是被愤怒支配的人,不仅意味着人品有问题,其人生结局也往往不会太圆满。比如被很多人视作商战偶像的清代官商胡雪岩,有一次他路过一家裁缝店,见门口站着的苗条女子很漂亮,便多看了几眼。女子觉察后,厌恶地白了他一眼,便急忙关门入屋。就这一眼,令胡雪岩的自尊心大受伤害,当天他便请媒婆拿了数千两白银向那个女子的父亲提亲,要纳其女为妾。女子之父见钱眼开,当即答应。胡雪岩择日将女子娶回,洞房花烛之夜,胡雪岩让新娘子裸体躺在床上,并让仆人在一边举着蜡烛,来回踱步看着新人,看过放声大笑,说:“前几天你不让我看,我偏要看。现在你还有什么办法阻止我?”说完推门而去。第二天便派人对这女子说:“胡家没有你的位置,你另嫁他人吧!”尽管此事并不足以说明胡雪岩从贫穷中来又回到贫穷中去存在必然的逻辑,我们也不能单凭此事就断言他为富不仁,应该被武侠小说中的大侠们视为“杀富济贫”的对象,事实上胡雪岩一度是那个年代最著名的慈善家。但这件事至少是胡雪岩人生的败笔、灵魂的污点,而不仅仅是制不制怒的问题,也绝对应该被后来人视为教训力戒之。
总之,人一愤怒,就会短路,学识、修养、经验、见识、智慧、理性,统统都会在一瞬间荡然无存,多么粗暴、多么无耻的事儿都干得出来。只有制住怒气,理性和人性才会回归。
2.生气是缺乏智慧的表现
人生人世间,接触的事情那么多,接触的人那么复杂,不可能不生气,但绝不能轻易动怒。也就是说,动怒是万不得已的,动怒是没有其他方法时的唯一选择。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也发怒呢?所以说,发怒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崔国文(知名学者,曾于北京大学演讲)
如果一个人脾气不太好,是不是可以通过吃一些食物改善呢?是不是因为体内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才会导致一个人易怒呢?有人曾经这样问过我。这一问倒把我给问愣住了。回家查了一下电脑,得出结论:某些食物如芹菜、茼蒿、西红柿、萝卜、橙子、柚子、柑橘等,确实有一定的疏肝理气的作用。但也只是具备“一定”作用而已。一个人之所以容易生气,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缺乏智慧,而不在于缺乏某种元素。不然的话,这世上恐怕就没有人会生气了。
来看一个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