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
5021800000024

第24章 厚道:厚道就是王道(2)

刘备、诸葛亮火烧新野后,移驻樊城。曹操劝降无果,分兵八路杀奔樊城。诸葛亮认为曹军势大,樊城池浅城低,难以抵挡,劝刘备速弃樊城,渡过汉水,退往襄阳。刘备不忍抛弃跟随多时的百姓,就派人在城中遍告:“愿随者可一同过江。”百姓皆宁死相随。有人归附当然是好事,但逃难不是旅游,单是数万百姓渡江用的船只就是个大难题。用老版《三国演义》的插曲说就是:“水滔滔,路漫漫,扶老携幼步履艰,百姓何辜遭离乱,欲渡长河少行船……”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号泣而行,哭声不断,刘备在船上见到此情此影,“瞻前顾后心怆然”。到了江南,刘备见对岸尚有无数百姓招手呼号,急令关羽催船去渡百姓过江。直到百姓将要渡完,刘备方才上马离去。这件事传开以后,刘备爱民如子的名声更加响亮。

有些心理阴暗的人固执地认为,刘备帮助陶谦抵御曹操,并不是出于仁义,而是有所图谋——这是他好好表现自己的良机。但问题的关键是,刘备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明知自己不是对手,还要去救,说好听点叫自不量力,说难听点简直就是找死。为自己的利益找死,是不理智的表现,但若是为别人的利益找死,则是伟大的体现。更难能可贵的是,刘备之前并不认识陶谦,当时也没有兵,为了救陶谦,他不得不去找自己的老朋友公孙瓒借兵。这就好比你向一个陌生人借钱,陌生人囊中羞涩,立即跑到朋友家借了钱帮助你,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境界,如果把这么了不起的行为说成是有所图,良心何在?

陶谦两度要把徐州让与刘备,刘备皆力辞不受,他是真的不想要吗?怎么可能!刘备当时有将领、有人马,唯一缺的就是根据地。但正如很多曾经想入非非但最终没有越雷池一步的男同胞一样,刘备最终没有把自己的获得建立在别人的失去上。这未必是仁德的表现,但也称得上君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的卢”妨主是一件小事,但恩格斯说,“一件小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刘备宁可让“的卢”妨死自己,也不能让“的卢”妨死别人,即便是自己讨厌的人,这若不是君子的行为,仁德的表现,还有什么行为堪称君子,还有什么表现配称仁德?

至于携民渡江,后来的事实虽然证明,正是刘备的感情用事、妇人之仁害了很多百姓,但是刘备这种“危难时刻即使显不了身手,但也绝不逃走”的做法,却赢得了更多的民心。与扬言尽屠徐州百姓为报父仇的曹操相比,更显得刘备爱民如子,值得追随。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这样的人不成功,还有谁能够成功?反之,背弃了道义,失去了民心,本就一穷二白的刘备还能靠什么东山再起?事实上刘备自己也这么说过:刘备率百姓行至襄阳,刘琮根本作不了主,蔡瑁不仅拒绝放刘备入城,还命兵士射杀无辜百姓!很有正义感的魏延打开城门迎刘备入城,刘备却说:“本欲保民反而害民,我不入襄阳。”一行人又转投江陵而去。行不多时,探马来报,曹操大军已进占樊城,正命人收拾船筏,即刻就要渡江追来。张飞等人建议说,数万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不说,还带着大量的生活用品、粮食、牲口,行进速度太慢,日行不过十余里,几时能到江陵?倘曹操追至,又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何谓“以人为本”,说白了就是以人为资本。这当然是一种功利行为,但是要知道,刘备当时可是在逃命,不是在踏青,行的慢了,没准小命就不保了。如果说这也是假仁假义,那么能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这么假仁义一下的有几位?

不过,刘备也确有其伪善的一面,比如取西川时,他嘴上说不忍夺同宗基业,但夺西川早已是日程上的事了——是早在诸葛亮一出山就为他定下的战略方针。他所谓的“同宗之情”,不过是演戏而已,当不得真。然而还是那句话,刘备固然伪善,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能达到这种道德境界的帝王却少之又少。古人云:仁者无敌,而“仁”是刘备身上最主要的气质,也正是因为“仁”,刘备才从一个织席贩履的落魄贵族一步步成长为留名青史的蜀汉昭烈皇帝。

最后要说的是吕布,他只知道责怪刘备忘恩负义,可曾想过单就忘恩负义这一点,十个刘备也不及他?他不仅不值得救,也没有鉴定刘备的资格。

3.做人要厚道,做事要精明

无论是搞学术、科研还是产业,都要注意自己和社会融合的能力。做人最高的境界是“精明而厚道”。对我个人来说,精明不一定能做到,但起码能做到比较厚道。

——陈升(世纪互联IT公司董事长,曾于北京大学演讲)

明朝正德年间,江南有个姓夏的大富翁,有一天,他乘船经过一座石拱桥时,突然有人从桥上倒下两桶大粪,不偏不倚地淋在夏富翁的船上,还溅了夏富翁一身。大家抬头一看,原来是镇上的一个小生意人,夏富翁的仆人们个个都很恼火,想上去把那人暴打一顿,为夏富翁也为他们自己出出气。夏富翁却拦住他们,心平气和地说:“算了吧,他肯定不是故意的,就算是故意的,他也不知道是我在船上,否则他怎么敢冒犯?”回到家,夏富翁翻出账本,发现此人曾借过他三十两银子至今未还,这对一个小生意人来说不啻一笔巨款,想来他是因为无力偿还,才故意冒犯自己,以求一死,夏富翁想到此节,当即就烧毁了债契,并命仆人告知那人。那人知道后感恩戴德,此后再也没有冒犯过夏富翁,夏富翁也赢得了仁德的好名声。

无独有偶,当时江南还有一个姓尤的大富翁,他在苏州城里开了一家大当铺,有一年年关前,他突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吵闹声,走出去一看,原来是位邻居。小伙计见老板出来了,立即上前汇报:“他先前把几件衣服当在咱们这里,拿了钱走,如今空着手就想把衣服要回去,小人跟他讲理,他反而骂人,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尤富翁听完后微微一笑,他让小伙计暂且退下,然后走到依旧气势汹汹的邻居面前,心平气和地说:“老兄,你怎么跟年轻人一般见识呢?我明白你的意思,不就是为了过年吗?这点小事,犯不着伤了和气。”说完,他转过身去,吩咐小伙计去后面找邻居先前当在这里的几件衣物出来,小伙计找出来后,尤富翁指着其中的一件棉衣对邻居说:“这件棉衣御寒不可少,你先拿回去。”然后又指着一件袍子说:“这件给你拜年用,也先拿回去。其余几件我看你一时也穿不着,不如就先放在这儿吧?”那邻居显然没有料到这种状况,他用异样的眼光看了尤富翁几眼,然后什么也没说,拿起衣服就走。也没有想到,当天夜里,这个穷邻居竟然死在了别人家里!那家人也是一个富商,在城里开着几间店铺,穷邻居的家人同那个富商家打了好长时间的官司,狠狠地敲了那家人一笔。

原来穷邻居根本就是有备而来。他因为好赌成性,在外面欠了很多钱,无路可走,便想自杀,但妻儿老小无法安置,于是他事先服了毒,本想敲诈尤翁,但尤翁不跟他计较,他只好转移目标,祸害了另一家人。事后,当铺的伙计问尤翁,您老是怎么事先预知的?尤翁说:“我也没料到他会走绝路。但我知道一点,凡是无理挑衅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能忍耐,那么多半会招灾惹祸。”

如果说夏富翁的做法是单纯的厚道的话,那么尤富翁的做法则是厚道与精明兼备。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往往就像尤富翁说的那样,明明自己没理,偏要无理取闹,有的人是仗着自己块头大、力气足、财力雄厚、有个善于贪赃枉法的后台,等等;有的人则是像故事中的穷邻居一样,仗着自己能把贫穷坚持到底,仗着自己活着比死了强不了多少,用他们的话说便是:我这光脚的还怕你这穿鞋的不成?!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怕既不要命又不要脸的。这几种人都不是好人,如果你不想跟他们一样,辱没了我们生而为人的高贵,最重要的是不想因一时之气葬送自己的幸福生活,那么,别跟他们讲理,因为他们若是讲理的话根本就不会无理取闹。你只需冷静地想想他们跟你折腾究竟是为了什么,必要时做一些必要的让步就行了。事实证明,这些人要“争取”的往往并不多,因为他们的素质和格局早就决定了他们只能在鸡毛蒜的小事上兜圈子。人生还有很多大事等着我们去做,即使只是为他们浪费点儿时间,也是很不值得的。

不过,仅仅是不与那些无理取闹的人一般见识,还算不上真正的厚道,更贴切的叫法应该是“明哲保身”。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厚道呢?明代的杨士奇为我们做好了榜样。有一次,有个叫徐奇的地方官进京面圣,顺便带了些当地特产的竹席,准备赠给朝里的几个大臣,有好事者自以为这是打击徐奇等人的证据,便想方设法把徐奇的送礼名单搞到了手,然后直接呈送给了明成祖朱棣。朱棣看了看名单,发现朝中许多重臣都在其中,唯独没有杨士奇,便单独召见杨士奇,询问其故。杨士奇略一思索,说道:“徐奇去地方任职时,名单上那些大臣都曾前往赋诗送行,所以才有这次回馈。我当时疾病缠身,没能前往,不然恐怕也得送我。但这礼物实在微不足道,即使徐奇送我,我也收了,也没有其他的意思啊!望陛下明察!”朱棣心头的疑云顿消,不再追问此事。还有一次,有人向朱棣报告说,与杨士奇并称“三杨”的杨荣常常接受边关将领们的礼物,朱棣便向杨士奇求证。杨士奇为了保护白璧微瑕的杨荣,说:“杨荣知晓边关的形势,臣都赶不上他,恳请陛下不要介意他的这点小过失。”朱棣笑着说:“真是奇怪,杨荣曾多次在我面前说你如何如何不好,你怎么反倒为他说起情来了呢?”杨士奇说:“恳请陛下像原谅臣一样原谅杨荣。”朱棣佩服之余,打消了追究杨荣的念头。

有明一朝,说到贤相,必称“三杨”,而布衣出身的杨士奇却能位列“三杨”之首,在于他的学识,更在于他的人品。单就上面两个例子而言,杨士奇轻描淡写便保全了两位朝廷重臣,同时化解了君臣之间的猜忌,表面上看不出任何用智的痕迹,实质上却是一种大仁大智,绝不仅仅是厚道而已。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赞美厚道,呼唤厚道,在于社会上不仅存在太多不厚道的人和事,也在于社会上缺乏杨士奇这样德才兼备的好人。期望大家都成为杨士奇是不现实的,但随着社会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张士奇、刘士奇、王士奇出现在我们身边,同我们一道抑恶扬善,共建和谐社会,共享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