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
5021800000023

第23章 厚道:厚道就是王道(1)

1.厚道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一个人如果不厚道,那么他的本事越大,祸害也就越大。像夏朝的亡国之君履癸,文武双全,徒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不可谓没有本事,但他荒淫无度,暴虐无道,还自比太阳,希望永生不灭,气得老百姓直截了当地诅咒说:“如果你是太阳,那我们宁愿和你一起毁灭!”最后,这个失道寡助的“太阳”众叛亲离,日暮途穷,被商汤俘获并饿死在放逐的路上。他死后,商汤还专门为他起了个谥号——桀,意思就是“凶猛”。但后世有几个人知道其中的含义呢?人们只记住了桀是个著名的无道昏君。

——茅海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什么叫厚道呢?尽管人们经常把它挂在嘴边上,动不动就开玩笑说“做人要厚道”,但却很少有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实实在在、表里如一是厚道,本本分分、稳稳当当也是厚道,不挖苦人、不打击人还是厚道,但它们都代替不了厚道。因此,厚道是个极其宽泛的词汇,不过有一点是共通的——厚道的人最起码是个诚实的人。

中国历史上不乏厚道者,比如东汉光武帝时的刘昆。有一次,时任江陵县令的刘昆突然得报,境内发生了严重的火灾,请县太爷赶紧组织灭火。而刘昆听到消息后却没有组织任何人,而是对着着火的方向扑通跪倒,然后恭恭敬敬地磕起头来。属吏们和百姓们见了,一个个目瞪口呆。然而令他们更加目瞪口呆的事情还在后头——刘昆一连磕了十几个头后,火势居然慢慢小了,后来竟自行熄灭。对此,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刘昆为官有德,才会有这样的福报。消息传到皇帝刘秀耳中,他觉得颇为怪异,于是借口把刘昆升为光禄大夫,让他进京面圣。甫一见面,刘秀就急不可耐地问:“你到底做了什么,才会导致大火自行熄灭这样的奇迹发生?”换作旁人,即使不就势吹捧一下自己,也得说是皇恩浩荡什么的灭了火,但刘昆却老老实实地说:“偶然耳。”大臣们都笑了,唯有刘秀没笑,他长叹一声,夸赞道:“真是长者之言啊!”

什么是厚道?这就是厚道——说老实话,吃老实饭,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老实人可能在面对某些紧急情况时会像刘县令那样一筹莫展,但如果可以选择,人们还是宁愿选择跟这种人一起倒霉,也不会选择和那些虽有智慧但不地道的人一起走运。原因非常简单:倒霉毕竟是少数情况,而且即使是倒霉,也是跟前者一起倒霉;而跟后者在一起,即使逢着走运,也往往是被卖了还帮他们数钱!若是逢着霉运,能做个垫背的就算万幸!这倒不是说大家都不如他们聪明,而是因为这些败类一肚子坏水,令人防不胜防。

老百姓常说,惹不起咱躲得起。如果一个人走到哪里,别人都躲着他走,他想必不会太开心,当然也不会太成功。老百姓也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旦这种人落到那些不厚道的人手里,其后果可想而知。

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三国第一猛将“温侯”吕布,刘关张三人车轮战加围攻也只能令他暂退,吕布的战斗力委实可怕。更可怕的是他那反复无常的性情,别人在旁边拱拱火,给点儿好处,立即就是干爹;而一旦干爹稍有慢待,就送干爹去见阎罗。这样的人谁不怕?因此当失道寡助的吕布落到曹操手里时,连一向宽厚的刘备也委婉地提醒吕布乃虎狼之辈,除非曹公你想步丁原、董卓的后尘,否则……气得吕布破口大骂:刘备,大耳贼!刘备是不是大耳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操并不觉得他有多贼,相反,曹操自己也认为吕布不能留,于是当即吊杀了他。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你正准备和某人合作,而且是在你出大头他出小头或者你出现金他出其他“资源”的情况下,突然有人提醒你:此人不厚道,小心些!你是不是还会跟他继续合作下去呢?也许你会,但大多数人不会,至少也会像提醒他们的那个人说的那样,在接下来的合作中变得异常小心。

“不厚道”的反面是不是就是“厚道”呢?未必。如果仅仅是不坑人、不骗人、不损人利己,那充其量叫“本分”,或者叫“遵守游戏规则”,而“厚道”还需更进一步,说白了也就是损己利人。

毫无疑问,这种事不符合人性。因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因此古往今来,能做到这点的人一向不多。然而正如倪萍在《姥姥语录》中所说的那样:你有一锅饭,分给别人吃,那不是你帮人,而是人家帮你——因为你自己吃不了!那些损己利人的人,表面上看来或许是吃了些亏,但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奇怪,越是想占便宜的,往往占小便宜吃大亏,而这些主动吃亏的人,人们反而不会让他吃亏。逻辑倒也简单:因为他们肯吃亏,大家又都想占些便宜,因此大家都乐于跟厚道的人合作。合作的人多了,还怕没钱赚吗?

占便宜不等于赚钱,生意人尤其要明白这个道理。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被问及:你的父亲李嘉诚教过你怎样的赚钱秘诀?李泽楷说,我父亲从没告诉我赚钱的方法,他只教了我一些做人处世的道理。父亲叮嘱过,和别人合作,假如你拿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我们李家拿6分就可以了。什么叫厚道,厚道就是2分钱!别小看它,因为它正是所有经商有成者的共同起点。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厚道视作损己利人,尤其是与金钱有关的“厚道”。因为很多人的厚道往往是故意做出来的假象,故意抛出来的钓钩。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厚道,是装不来的,因为他可以装一时,但绝对装不了一世。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曾经在母校北京大学的一次开学典礼上说过,他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北京大学后也是每天为舍友们打扫卫生,日复一日,整整四年,也因此,他们的宿舍从来没有排过值日表。除了打扫卫生,他还每天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们打水。舍友们也都习以为常,有时候俞敏洪忘了打水,舍友们就会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好像俞敏洪天生就是个打水的!但俞敏洪并不认为给同学们打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理所当然。就这样,10年后,当新东方已做到一定规模时,俞敏洪跑到美国和加拿大去找他的那些同学,同学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优厚待遇,回国加盟新东方,和他一起创业,并给了他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不为别的,只为你过去给我们打过四年水!我们知道,有你这样一种精神,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喝粥。”于是才有新东方的今天。

你想成就一个什么样的明天呢?先像俞敏洪学学厚道吧,因为厚道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2.厚者千秋,仁者无敌

城市中,应该放宽对小摊贩的管制。应该给小摊贩留条路,不要让这些小摊贩整天躲来躲去的。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

前者说过,由于刘备在关键时刻不肯在曹操面前为吕布美言两句,导致吕布临死前对刘备下了一个“大耳贼”的临终鉴定。那么这一鉴定是不是准确呢?我们先来回顾几个精彩片段:

一、三让徐州

汉献帝初平四年(183年),徐州太守陶谦得知曹操的家人途经徐州去往曹操驻扎的兖州,特派部将张闿护送,以交好曹操。不料弄巧成拙,半路上,黄巾余党出身的张闿将曹操全家杀害,席卷财物而去。曹操迁怒于陶谦,并扬言要血洗徐州。陶谦自知不是曹操的对手,便采纳部下糜竺的建议,派他请北海相孔融出兵相救。孔融引荐刘备与糜竺相见,糜竺请刘备救难,孔融也邀他同往徐州,刘备表示,自己兵微将寡,但为救百姓,愿往老同学公孙瓒处借兵以助徐州。孔融决定先行发兵,并一再叮嘱刘备不要失信,心直口快地张飞当即发作,说自己的大哥决不会出尔反尔,刘备亦表示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不管能否借到兵,自己都将亲至徐州。果然,几日后刘备便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和数千人马来到徐州,并在徐州城下与曹军于禁所部小试锋芒,初战告捷,暂时解除了徐州的危机。

陶谦自是大喜,亲自迎接刘备入城,盛宴款待,席间主动提出将徐州让给刘备。刘备坚决不受,二人你推我让,相持不下,糜竺从旁劝说待退敌之后再议相让不迟,陶谦只好暂时作罢。接着,刘备写信与曹操,劝他以国家大义为重撤兵,适逢吕布攻破了曹操的后院,曹操便卖了个顺水人情,退兵而去。曹军撤走后,陶谦再次设宴答谢刘备、孔融等人,席间再度让贤,糜竺、孔融、关羽、张飞等皆劝刘备接受徐州,刘备说自己若领徐州将成为不义之人,坚决不肯接受。陶谦又劝其留驻小沛,众人也从旁劝说,刘备方始同意。

不久,陶谦身染重病,他担心曹操杀败吕布后再来报仇,弥留之际,派人把刘备召来三让徐州。刘备依旧推辞,并提议让陶谦的两个儿子接班,陶谦说自己的儿子难当大任,刘备还是辞让,陶谦便以手指心而死。刘备这才“被迫”接受了徐州印信。

二、徐庶相马

化名单福的徐庶听说刘备乃“仁义之主”,前往投靠,但不知刘备是否真的仁义,便借相马考验于他。徐庶指着刘备的“的卢”马说:“此马虽有千里之能,却是妨主。”假意劝刘备将“的卢”先送给一个他讨厌的人,待妨死了那人,自己再骑就没事了。刘备听后非常生气,并且毫不含糊地下了逐客令,徐庶感到刘备果然名不虚传,遂死心塌地辅佐于他。

三、携民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