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
5021800000010

第10章 中庸:不偏不倚中道行(2)

任座与霍黄所言,虽然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但在魏文侯听来,感受却有天壤之别,前者将自己推进了深渊,后者不仅将他拉了上来,还把他推向了圣明的境界。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怎能不恼前者而喜后者?

相对来说,东晋名士桓伊的做法更具艺术性。桓伊是当时的军事家和音乐家,在军事方面,他曾参与指挥著名的“淝水之战”;在音乐领域,他演奏的音乐被时人奉为“江左第一”。众所周知,东晋王朝能偏安江左,宰相谢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晋孝武帝司马昌明晚年却因嗜酒好色,亲近阿谀奉承之徒,逐渐疏远了谢安。后来,谢安又“得罪”了自己的女婿王国宝,王国宝怀恨在心,经常借故挑拨岳父与皇上的关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乘机指责谢安已是老朽,试图取而代之。桓伊见此,很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但苦无良策。

恰好有一天,孝武帝请一些重臣赴宴,桓伊和谢安都在。喝酒喝到高兴时,孝武帝让桓伊吹笛助兴。桓伊心想,这不正是劝谏皇上的好机会吗?于是他拿出了自己的拿手曲目,一曲奏毕,博得了皇上和众人的喝彩。桓伊见皇上心情不错,便放下笛子,对皇上说:“除了吹笛子,我还会很多乐器。比如弹筝吧,虽然水平不太高,但是可以和其他乐器合奏,如果配上歌词演唱,就更有韵味了。请陛下允许我一边弹筝,一边唱歌,再找一个人吹笛子与我合奏。”晋孝武一听更高兴了,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让皇家乐队的乐妓们在一旁吹笛子,与他合奏。谁知桓伊摇摇头说:“陛下有所不知,合奏必须排练一段时间,我和皇家乐队没有排练过,可能配合得不太好。不如这样,我有个奴仆,现在就在皇宫外,我们两个经常合奏,能不能让他进来吹笛子?”皇上一听,这有何难,就特准他的奴仆进殿伴奏。不一会儿,奴仆来到。二人沟通了一下,奴仆吹起笛子,桓伊一边弹筝,一边歌唱,他唱的是大诗人曹植的《怨歌行》,歌词如下: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这首诗是说,周朝的大贤人周公一心辅政,却被流言攻击,一度受君王猜忌,后来事实证明了他的忠诚。很显然,桓伊是在借此为谢安鸣不平。加上桓伊的歌喉婉转哀怨,十分动人,直把谢安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站起身来,跨过席位,走到桓伊的身边,拉着他的手,一语双关地说:“刺史大人哪,您这曲子唱得真是太棒了!”

孝武帝自然也听出了桓伊的弦外之音,想起谢安对皇室一片忠心,自己却听信小人之言,羞愧之余,此后自然对谢安信任有加。

实际上,与其说这个故事体现了桓伊的智慧,倒不如说它体现了身为人臣的无奈。先贤有云: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但古往今来,即使是像唐太宗那样的明君,听到魏徵不好听的谏言也会不高兴到想杀人,可见讲真话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当今社会,人们倒不至于因为一句话就被杀头,但因此丢掉职位、毁掉友谊和亲情的例子却不胜枚举,既如此,为什么非要让朋友变对手,使情人变怨偶呢?为什么不学会在真理中加上一些温情,让对方乐于接受呢?希望大家说话办事都能中庸些,那样我们的社会必然也会更和谐些。

3.极高明而道中庸

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

——蒋梦麟(近代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乌鸦与狐狸》的寓言故事我们上学时都学过,下面要讲的是鲁迅先生创造的《小乌鸦与小狐狸》,大意如下:

老乌鸦上当后非常后悔,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们,让孩子们牢记这次教训。可巧,第二天,一只小乌鸦非常幸运的得到了一块肥肉,它飞到一棵树上,准备美美地饱餐一顿。一只小狐狸看到了,赶紧跑过来,它仰着头对小乌鸦说道:“乌鸦小姐,你的羽毛多么美丽啊!你的歌喉多么迷人啊!如果你能为我唱一支歌,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小乌鸦听了小狐狸的赞扬,心里当然很高兴,但它知道,自己的妈妈就是这样上的当,心说:“你今天休想骗我,还是及早滚蛋吧。”于是,无论小狐狸怎么赞美,小乌鸦一概不理不睬。

小狐狸见小乌鸦不动声色,索性把脸一翻,愤愤地说:“谁不知道你们乌鸦是扫帚星,你们飞到哪里,哪里就有灾难降临,大家都讨厌你们……”

“哇……”还没等小狐狸说完,小乌鸦早已沉不住气了。它准备回击小狐狸,但刚一张口,那块肉就掉在了地上。小狐狸冲着小乌鸦得意地笑了笑,叼起那块肉跑掉了。

文革期间,毛主席曾经引用过这个故事。当时某剧团大搞“红色海洋”,听完他们的汇报后,毛主席给他们讲了这个故事,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鲁迅先生的意思是——‘当你千方百计地关注一种倾向的时候,却往往会从相反的方面犯同一种错误’。什么‘红海洋’,过了头了嘛!回去不要搞了!”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个故事还有更多重的意义:抵御不了奉承不行,抵御不了谩骂也不行;不努力、不坚持不行,一味地钻牛角尖也不行;太老实、太迂腐不行,自作聪明,把他人都当成傻子更不行……总之,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根据社会、事物的发展及时调整自我,具体事情具体对待。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理念呢?答案是中庸。讲两个与中庸大师孔子有关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孔子的高足子贡。有一年,鲁国发布了一条通告,号召在其他国家游历的鲁国人,在遇见沦为奴隶的同胞时,把他们买下来带回鲁国,国家将付给赎金并提供奖金。子贡去齐国经商时,一口气赎回了十几个鲁国奴隶,但回到鲁国后却没去官府领钱。消息传开,人们都说子贡品德高尚,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子贡自己也这么认为,并找了个机会告诉了孔子,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没想到孔子听完后,反倒把子贡骂了一顿,说他“把鲁国人害了”。子贡非常郁闷,孔子解释说:“你这种做法会给其他人造成压力,使其他人花钱赎回做奴隶的鲁国人后,也不好意思去官府拿钱。对于那些家境不好的人来说,这样的赔本买卖他们做不起。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他们看到做奴隶的鲁国人时,把眼一闭,权当没看见。所以说,你害了鲁国人。”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孔子的另一高徒宓子贱。宓子贱曾做过鲁国单父地区的地方官,这里紧邻齐国,是齐国攻鲁的必经之地。有一年初夏,眼看就要收麦子了,齐国侵略者也来了。一些老人一起向宓子贱请求说:“大人,田里的麦子已经熟了,齐国人眼看就到,为了抢时间,请大人允许百姓们任意去收割,这样既可以增加村民们的存粮,也不至于被齐国人抢走。”他们请求了多次,宓子贱始终没有答应。不久,齐军打来了,果然抢收了田里的麦子。齐军退走后,有人把这件事反映到了鲁国的执政官季孙氏那里,季孙氏非常生气,他派人前去质问宓子贱为什么执迷不悟,宁可让齐国人收割麦子也不让老百姓收割?宓子贱对来人说:“大人哪里知道我的苦心啊!今年没有收成,明年可以再种,但是放任百姓收割,让那些不耕而获者得逞,大家就会很乐意敌军来犯,那可就不是损失一年麦子可以比拟的了。再说了,单父是个小地方,一年没有收成并不会对鲁国的国力产生影响,但如果老百姓都想不劳而获甚至为了不劳而获而通敌卖国的话,那种败坏的世风可以几代人也修复不了的啊!”来人把这话回报给季孙氏后,季孙氏非常愧疚地说:“哎呀,我真是冤枉了宓子贱啊!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以后怎么有脸去见他啊!”

很显然,孔子并不反对做好事,宓子贱也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变相资敌。他们只是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做通盘、透彻、辩证、立体的思考,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能执迷一端。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我们常说,要一碗水端平,但有的时候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必要时还要有相应的智慧。比如说在需要的时候,先给这碗水加一个密封的盖子,那么不管你怎么端,水也不会洒出来,待过了非常时期,再重新将一碗水端平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