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4907700000050

第50章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平衡(3)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具有不同涵义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生产的增长、社会财富的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增长而实现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利益分配的改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即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又是一个质量概念。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动因,发展是增长的结果和目标。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目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仅反映在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上,更主要是表现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结构指标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当然要迅速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但目标定位的重点应是缩小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上的差距,实现经济结构升级和社会全面发展。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初,特别要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教育发展。这些方面的建设既可以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实现在增长基础上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必须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质和目标定位,避免出现只是为了实现资源开发而采取短视行为,避免出现只是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总之,必须避免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效地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但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力量、劳动力质量、综合竞争能力与东部相比,又有着显著的差距。也就是说,西部地区有资源优势,但没有经济优势。这是发展中地区表现出的共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要通过对西部资源的充分开发,在高效率地发挥其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因此,西部大开发并不仅仅只是投资于资源开发项目,满足于发挥资源优势。而是重点要增强西部地区的生产能力,提高产业加工深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工业项目的建设,同时也要注重对农业的开发。西部地区在农业资源上具有的优势和目前的状况,显示了农业有着巨大的开发和发展潜力。对工业项目的建设,既要从西部地区经济、科技、人才状况的实际出发,遵循梯度转移理论的一般原则;同时又要注重选择高起点、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项目,迅速、有效地提升西部地区的工业水平和层次。只有当西部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具有了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真正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或同时发挥资源和经济两种优势。

(3)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

西部开发是我国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事关经济社会面向新世纪发展的大局。实施这一战略,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西部开发又是在我国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发展轨道,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性手段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因而又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来推进西部开发。在20世纪60-70年代,我国进行的以工业西移为主要内容的“三线”建设,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来实施的。由于没有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所以并不能真正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方面的教训应该记取。80年代的经济特区建设和90年代的浦东开发开放,是把政策支持和引导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方面的新鲜经验值得吸取。要使西部开发富有成效、良性运转,必须把政策支持和引导与市场功能和作用结合起来。西部开发要依靠政策,但不能依赖政策。国家财政支持只能解决开发的初始起动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引导解决的只是为西部开发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国家不可能把一切都包下来。具体开发项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规范的经济原则来运作。这样才能使西部开发有效率、有质量、有活力。

(4)外部投入与内部条件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意味着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的投入、政策的倾斜、东部的资金与技术都会重点转向西部地区。外部投入对于推进西部开发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和决定性的。西部大开发的目标能否实现,最根本的是西部地区自身内部的因素。目前,在影响和制约西部开发的各种因素中,最突出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人才因素。人才缺乏、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最主要的“瓶颈”。因此,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大外部投入的力度以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与科学事业,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切实解决好人才这一“瓶颈”。发展教育与科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人才的根本措施,在这方面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并把它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建设。但是,这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是可以在短期内见效的一条有效途径,但需要有切实的政策和措施,西部开发必须花大力气解决好这一问题。尽快改变“人才东南飞”的状况,培育“人才西部流”的环境。外部投入的增加与内部条件的改善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就能使对西部的开发转化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5)西部开发与东西联动

1988年,邓小平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思想,中央适时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毫无疑问,西部大开发重点要解决的是西部地区的发展。但实施这一战略的根本着眼点并不只是局限于发展西部地区,而是通过对西部的开发,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说,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担任主角的是东部地区。1997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东部地区占61.4%,而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的西部地区只占了14.8%。开发西部就是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提高西部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发西部需要东部地区的支持,但这种支持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西部地区,而应该是东部地区运用具有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去开发西部,把对西部的开发作为东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为东部地区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和巨大的市场容量,使东部地区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西部地区在东部地区的支持下,使自身的开发得到实质性的启动,东部地区通过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使自身在开发中得到新的发展。这就是把西部开发与东部发展统一起来的东西联动。在开发西部过程中实现了东西联动,就能使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一轮驱动”变为“两轮联动”,从而为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西部大开发要有新思路

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有着显著的差别,开发西部不能套用开发经济特区、开发浦东的模式。西部大开发必须立足于西部这一发展中地区的实际,按照中央的指导方针和战略决策,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使西部大开发始终沿着富有实效的轨道发展。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思路从何而来?脱离实际凭空想象出来的不能说是新思路,墨守成规和满足现状出不了新思路。新思路只能来自于创新。

一是观念创新。西部大开发要实现观念创新是指应以怎样的观念来认识西部开发。在今天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国际、国内的宏观环境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条件已与60年代的“三线建设”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与80年代初东部沿海地区的开发有了很大的区别。因此,不能再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来认识西部大开发,更不能套用过去的模式来开发西部。要立足于今天的现实,用全新的观念来看待西部开发。

观念创新最主要的是确立市场经济的观念,而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最重要的是认识和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西部大开发是在我国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后实施的一大战略,市场经济具有的功能、活力和作用将为西部开发创造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因此,开发西部尽管是中央和国家作出的决策,但决不能把眼睛只盯着政府,寄希望于由国家来解决一切问题。

而是必须面向市场,运用市场规律和机制来解决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按照市场原则来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以市场为导向落实开发项目。这是西部大开发必须要确立的观念,只有牢固地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牢牢地把握市场,西部开发就能够充满活力。

二是体制创新。西部大开发要实现体制创新是指应建立怎样的体制和机制来实施西部开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使整个体制和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样才能使开发具有高效率,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去解决开发中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体制创新的实质是效率问题,实现体制创新也就为高效率地实施大开发战略提供了制度保证。必须把体制创新放在特殊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

体制创新最主要的是要建立生产要素流动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其中,资金和人才流动的机制又尤为重要。在西部大开发之初,资金是一个最重要的要素。能不能迅速形成吸收资金流入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开发的成效。政府对西部的投入是必要的,但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唯一的。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问题的出路在于建立有效的吸引资金流入的机制,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要采取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出让企业股权、特许经营权转让等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资金进入。人才缺乏也许是西部开发过程中最突出的矛盾,因此,能否建立有效的机制来吸引人才就成为西部开发成败的关键之一。必须解放思想,有超前意识,花大力气来解决好这两方面的问题。这两方面的机制建立起来了,就能有效地解决好西部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钱和人的问题。

4.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其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于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的战略意义。从这一视角来看,西部大开发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江泽民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空前艰难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抓紧研究方案、步骤和政策措施,又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充分思想准备。”把西部大开发看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我国经济特区发展到今天的水平,经过了20多年的开发和发展。上海浦东也经过了10多年的开发和开放才具有今天的发展规模。西部地区的开发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难度上都要远远超过经济特区,所以,需要的时间也更长。

认识西部开发的长期性,要在思想上克服急于求成的想法,在行动上克服一哄而上的做法。不能不切实际地认为只要中央把投资和政策倾斜的重点转向西部,西部的面貌就会马上出现大变化。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是受环境、资源、人才、资金、技术等多种因素制约的,要改变这些制约因素,不是短时间内一下子可以做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因此,开发西部一定要把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不能急于把目标定得太高,不要用速战速决的思想来规划西部的开发。

认识西部开发的长期性,还要从实际出发,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做好规划,循序渐进地实施开发。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实施西部开发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交通、通讯、能源、环境建设等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质量提高的前提。因此,在实施西部开发之初,必须把主要力量投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许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但这是今后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必须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只有在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以后,西部的开发才可能进入实质性的阶段。

二是开发项目的选择必须符合西部地区的实际。西部开发是中央作出的决策,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都对西部开发充满了热情,并都在积极地采取行动寻求开发西部的项目。能够得到全国的支持,是西部开发具有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在怎样开发的问题上则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具体的开发项目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西部地区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人才状况、技术条件等客观情况来选择适合于西部发展的开发项目,不能只是从东部发展模式的角度来选择西部的开发项目。总之,无论是选择什么开发项目,切实从实际出发就能够取得实效。

三是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开发。西部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也是遵循一定的客观发展规律的,而我们对这一规律的认识还很不深刻。因此,西部开发既要有科学规划和长远目标,又要脚踏实地和循序渐进,在实施开发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深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从开发的实施来看,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不能脱离实际,跨越经济发展自身具有的客观阶段性,只是凭主观的愿望来实施开发。

总之,正确把握好中央两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思路,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一定能够为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