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4907700000049

第49章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平衡(2)

变化之一:地区经济的发展由主要靠国家转变为主要靠地方政府。这首先是由于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权限有了明显的提高。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发展战略,可以制定各种政策和采取各种措施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总之,地方政府的权限扩大以后,能够改变过去在发展中只是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具有了更多的发展主动权。

变化之二:市场配置资源使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在计划经济和行政配置资源的条件下,生产要素是无法进行市场流动的,计划一旦确定,生产要素的配置也就完成,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企业之间生产要素是不能流动的。

在这种情况下,离开了计划,地区经济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确立了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以后,生产要素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进行流动的,这就大大提高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现在生产要素的流动没有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限制。这就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变化之三: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前景和更好的环境。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地区经济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突破计划和行政框框的限制,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发展战略,使自身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把自己置身于整个国家宏观发展的大环境中来规划本地区的发展。这就使地区经济的发展跳出了自身的局限,同时也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无论是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宏观环境、利用外资环境、国际环境等都有了极大的改善,这些环境的改善使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从多方面得到有力的支撑,利用有利的环境,抓住机遇,就有可能实现地区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其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地区的发展都是从自身的局部出发考虑的,国家也没有把区域经济的发展纳入整个发展战略来考虑。这样的结果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缺乏良好的宏观条件。一方面,各地区更多是从近期利益出发来规划自身的发展,缺乏从长期的、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家也没有确立明确的可持续战略来规划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就使区域经济发展缺乏良好的宏观环境。现在,国家明确地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来规划区域经济的发展,并已经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实际措施实施这一战略,其中包括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资源的充分利用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条件。尤其是在国家做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以后,使我国的区域协调经济发展有了更好的条件。这些条件是在以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能具备的。

再次,非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使区域经济具有了现实的发展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非均衡发展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通过非均衡发展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形成,使区域经济具有了更好的现实发展条件。这是因为,非均衡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带动效应。20世纪80年代,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重点是放在东部沿海地区,通过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到了90年代的后期,非均衡发展的重点开始转向西部地区,以重点发展西部地区来促进东部地区的发展。这一方面能够使某些地区的经济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实现跳跃式的发展,以这种跳跃式的发展来对其他地区发展产生带动效应;另一方面,随着非均衡发展重点的转移,各区域之间能够形成经济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态势。因此,非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的形成,从宏观上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现实条件。

上述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看待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上要有新的思路、新的观念,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主要用经济手段来实现发展目标。中央作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可持续战略为指导,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思路。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将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依据

世纪之交,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关系中国经济和社会面向新世纪发展全局的重大举措,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思路的具体体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依据,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说,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两个大局”的思想和江泽民关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

(1)邓小平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两个大局”的思想

由于历史的、地域的、经济的原因,形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西部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地区。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邓小平制定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邓小平又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的重要战略思想。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思想,我国经济发展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以东部、中部地区为重点的。

但是,邓小平在强调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这一战略思想的时候,始终坚持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这具体体现在他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构成内容,把地区间的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他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显然,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提出,实际上也就形成了我国最终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发展大思路。即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到东部地区的发展积累了相当的实力以后,再集中力量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现在,中央作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就是把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思想付诸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

邓小平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的“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思想,既反映了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两个大局”的思想反映了经济发展由非均衡到均衡的普遍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开始转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邓小平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深刻地认识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的起点、发展的水平、发展的环境、发展的各种条件等显然是非均衡的。如果不能让发展条件比较好的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而要使发展条件相对差的西部地区同步得到发展,这实际上是既丧失了东部地区能够迅速得到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不能使西部地区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就是要让发展条件好的东部地区抓住机遇,先迅速地发展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两个大局”思想的实质就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通过走非均衡的发展道路来最终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其次,“两个大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基本的国情。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仅要在发展目标上分步骤进行,而且在发展的格局上也要分阶段实施。哪些地区先发展,哪些地区后发展,这不仅要从客观条件出发,更需要统一认识,顾全大局。让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既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作出的正确选择,同时也是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大局的要求。邓小平把让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帮助西部地区实现发展,作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都要顾全的两个大局提出来,这充分反映了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大局思想。有了大局思想,顾全了这两个大局,就能够集中全国的力量,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深刻认识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我们就能够正确地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深刻认识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以邓小平的大局思想为指导,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

(2)江泽民关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

1995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针对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关系就是其中之一。江泽民指出:“对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应当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应该指出,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现在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为解决好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一新课题而采取的实际举措。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江泽民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提出的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邓小平大局思想的直接体现和发展。这一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运用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家的政策支持,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而西部地区的发展则相对落后。这就出现了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就成为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虽然目前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开发西部,集中全国的力量来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既能够使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解决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同时又能够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使国民经济的发展获得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

第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提前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了向第三步目标发展的新时期。由于在实现前两步战略目标过程中,东部和中部率先发展起来了,而西部的发展则相对滞后,因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有所拉大。但要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没有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社会的共同进步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在中国经济进入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新时期,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重点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上的差距,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经济在新一轮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的新课题,也是关系到第三步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全局性的问题。江泽民正是从这一高度提出了关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从而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因此,开发西部是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两代领导集体始终在考虑的一个重大课题,并把它作为制定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把它看作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是关系中国经济和社会第三步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全局性问题,也是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只有解决了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的西部地区的发展问题,才能实现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顺利地向第三步发展目标迈进。

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和内涵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之际,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策,其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状况,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并通过对西部的开发,为整个国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把握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必须深刻认识西部大开发的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又要从总体上把握好以下的关系。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