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每个商品生产者都不知道市场上需要什么商品,需要多少商品,也不知道自己生产的商品能否在市场上卖掉,或者卖出去以后能否补偿自己的劳动消耗等。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到价值之上时,表明这种商品供不应求,生产这种商品获利较多,于是许多商品生产者都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移到该部门,该部门的生产也就随之扩大。反之,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到价值之下时,表明这种商品供过于求,生产这种商品无利可图,于是许多商品生产者又会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移出去,该部门的生产也就随之缩小,直到商品产量基本上与市场需要量一致时,商品价格才会逐渐回升到价值水平,基本上与价值一致。价值规律的这种调节作用,一方面能够使各个部门维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维持再生产的进行。另一方面,这种调节是也会使经济资源在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条件下转移,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而会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
2.自发地末激商品主产者改进主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从而促进主产力的发展。由于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而是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些生产技术水平高、经营管理好的商品生产者,就会获得特别多的利益。因为他们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之,那些生产技术水平低、经营管理差的商品生产者,就会亏损。因为他们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各个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竟争中取得胜利,大家都想方设法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从而形成了一股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不过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自己在竟争中的有利地位,又总是千方百计地保守技术上的秘密,这又会妨碍新技术的传播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主产者的两极分化。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各个商品生产者的设备水平不问,技术水平不问,经营管理水平不问,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不问,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商品的条件也不问。这些主客观条件的不问,导致了收益的不问,因此,有人发大财,有人亏本。发大财的人,其生产规模就会不断地扩大,亏本的人则其生产规模就会不断地缩小,从而导致“富者愈来愈富,贫者愈来愈贫”的现象发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前者由于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而变成资本家,后者由于贫困破产而变成雇佣工人。
在历史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第四节)市场和市场经济
一、市场及其基本构成要素
市场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市场的最初形成来看,市场首先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在原始社会初期和中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没有剩余产品,没有商品交换,因而也没有市场。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产生,人们需要一个集中的地点和统一的时间来进行交易,于是便产生了市场。随着交易的扩大,市场也不断扩展,井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市场,如各种商店、贸易集市等。可见,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期,市场只是一个空间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但是,市场又不仅仅是指一定的交换场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交易手段的日益进步,交换既可以在有形的空间、一定的场所进行,也可以在没有任何场所的条件下进行。例如,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形成了全球范围的信息网络,在这种条件下,市场不再局限于一定的交易场所,而是交易的一种渠道和纽带。此外,市场井不只是一个外在形式,它还有丰富的特定经济内容。人们在市场上进行的经济活动,就构成它的内容,包括由买卖V方的交换活动构成的供求和价格关系(买卖关系)的总和。因而从市场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观点来把握,市场应是商品交换的方式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与简单商品生产阶段相对应的市场,主要是商品市场。但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交易活动开始由短期交易向长期交易延伸。
商品交易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交易关系越来越复杂。市场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地区市场逐渐向全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扩展。进入市场的商品不断增多,除了劳动产品之外,劳动力、资本等也成为交易的对象。因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包括一切物质劳动产品的市场,即商品市场,也包括一切非物质劳动产品的市场,如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市场是由市场要素构成的。其中,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市场主体,即在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它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法人。既包括盈利性机构,也包括非盈利性机构。在通常情况下,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居民、政府和其他非盈利性机构。其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也包括一些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既可以利用自己的中介地位,直接销售商品,也可以单纯为买卖V方提供商品信息,解决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差异,使商品交换能够顺利进行。市场客体,是市场交换的对象,即市场上待售的各种商品、服务和要素学。市场客体多种多样,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
二、市场体系
(一)市场体系的涵义及其结构
现代意义上的市场,不应仅仅指商品市场,而应理解为市场体系。所谓市场体系是指以商品市场为主体,包括各类市场在内的有机统一体,也就是以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各种类型市场的总和。
市场体系的结构可以从不问的角度来划分。从市场交换的对象来看,它主要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大类。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其中,生产资料市场兼有生产要素市场的特征,房地产市场兼有商品市场的特征。此外,还有一些不问于上述两类市场的其他类型市场,如旅游市场、娱乐市场、文化市场、运输市场、邮电市场和教育市场等。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商品市场是决定和影响其他市场的主体和基础,其他市场都是在商品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个市场体系的运转是以商品市场为中心的。生产要素市场和其他市场对商品市场也有重要的反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要素市场和其他市场日益活跃,井形成独立的市场分支,对商品市场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市场体系的产生,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是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经济,而市场体系则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市场机制是在竟争市场中通过供求与价格连锁互动来进行资源配置的,它的作用的发挥只能体现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各种各类市场的共问作用之中。这是因为,当商品市场上价格随着供求变化而变化时,作为市场主体的商品生产者根据市场提供的价格信号进行决策。如果价格上涨,商品生产者就会做出增加生产或扩大投资的决策,相应地必须有可供其融资的资本市场和可供其获得新增劳动力的劳动力市场,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否则价格无法发挥其调节供求的作用。因此,如果市场体系没有形成,只有商品市场而无要素市场,市场机制的配置资源功能就难以发挥。
(二)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市场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统一性。市场体系的统一性是指市场体系无论是从构成上,还是从空间上均是完整统一的。从构成上看,它不仅包括一般商品市场,而且包括生产要素市场。不仅包括现货市场,而且包括期货市场。不仅包括批发市场,而且包括零售市场。不仅包括城市市场,还包括农村市场等。从空间上看,各种类型的市场在国内地域间是一个整体,不应存在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部门或地区对市场的分割,会缩小市场的规模,限制资源自由流动,从而大大降低市场的效率。
第二,开放性。市场体系的开放性是指各类市场不仅要对国内开放,而且要对国外开放,把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竟争,井按国际市场提供的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决定资本流动的方向,以达到更合理地配置国内资源和利用国际资源的目的。反之,封闭的市场体系不仅会限制市场的发育,还会影响对外开放和对国际资源的利用。
第三,竟争性。市场体系的竟争性是指它鼓励和保护各种经济主体的平等竟争、公平竟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而一切行政分割与封闭、行业垄断和不工当竟争都有损市场效率。
第四,有序性。市场体系的有序性是指市场经济作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其市场必须形成健全的网络、合理的结构,各类市场都必须在国家法令和政策规范要求下有序、规范地运行。市场无序、规则紊乱是市场经济工常运行的严重障碍,它会损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容易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无政府状态。
(三)各类市场的运秆特点与基本功能
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1.消费品市场。消费品市场是交换用于满足消费者的个人生活消费需要以及社会消费需要的消费品的商品市场,如食品、服装和日用品等。消费品市场是整个市场体系的基础,所有其他的市场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所以,消费品市场是社会再生产中最后的市场实现过程,它体现了社会最终供给与最终需求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消费品市场具有以下特点:消费品市场涉及千家万户和社会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消费品市场因社会需求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多变性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市场交易量不一定很大,但交易次数可能很多。
消费品市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体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最终的市场实现,反映了消费者最终需求的变化。作为最终产品市场,消费品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密切相关,集中反映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等。消费品市场的作用:(1)资金市场的发展始终受消费品市场的制约,当消费品市场景气时,供给和需求会拉动社会投资增加,进而活跃资金市场。(2)消费需求增加和市场交易对象扩大,进一步刺激供给增加,生产规模扩大,这也将导致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而消费品供给的满足程度,又直接决定了劳动力的质量。
2.主产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是交换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商品的市场。例如,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机械设备和仪表仪器等等,都是生产资料市场的客体。
与消费品市场相比,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是:(1)在生产资料市场上所交换的商品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而不是最终产品。这些商品主要用于生产过程,交换主要是在生产企业之间进行,其流通广度比消费品要小。(2)市场交易的参与者是单纯的生产部门,属生产性消费,购买数量大,交易方式多是大宗交易或订货交易,供销关系比较固定。(3)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属于派生性、引发性需求。由于生产资料不是最终产品,而只是为消费品生产提供条件,因此对生产资料需求的规模、种类和数量,取决于社会对于消费品需求的状况,因而它是一种从消费品需求派生、引发的需求。
从生产资料市场的作用看,它集中反映了中间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供求关系,为各企业生产过程提供物质条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它的供求状况集中代表了社会物质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比例情况。因此,生产资料市场运作得愈是有效率,社会再生产的运行便愈是通畅。它作为联结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生产资料消费过程的桥梁,其发展意味着社会再生产的扩大。
3.主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资金的供应者与需求者进行资金融通和有价证券买卖的场所,是货币资金借贷和融通等关系的总和。在现实中,金融市场既可以有固定地点和相应的工作措施,也可以没有固定场所,由参加交易者利用电信、网络等手段进行联系、洽谈来完成交易。按交易期限划分,通常把经营一年期以内货币融通业务的金融市场称为货币市场,把经营一年期以上中长期资金的借贷和证券业务的金融市场称为资本市场。
金融市场作为价值形态与各要素市场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它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各种金融资产的买卖交易,为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提供V方直接接触和多种选择的机会,因而能对资金进行高效率的筹集和分配。二是通过金融市场可以提高金融证券的流动性,使社会融资规模和范围更大,井降低融资成本。三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中央银行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创造了作用空间和操作条件。中央银行可根据金融市场上灵敏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经济金融信息,制定工确的货币政策,确定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保证重点建设资金需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4.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交换劳动力的场所,即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生产经营中使用劳动力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换的场所,是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表现为劳动力和货币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