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经济学概论
4857100000008

第8章 商品与货币(3)

而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井不仅仅是纸币的发行过量,还有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等多种原因,因此,现代经济学中,按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而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三种类型。

(第三节)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

人类相互交往的经济形式经历着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从自然分工到社会分工,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商品经济是当今世界上两种基本社会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共问的经济生活方式或交往方式。

一、自然经济

(一)自然分工与自然经济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己经经历了两种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材社、奴隶主庄园和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以自然分工(如按性别、年龄的差别进行的劳动分工。自然地域分工等)为基础,主要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结合成一个自然经济单位从事生产,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在这个自然经济单位内部形成了按性别、年龄等纯生理意义上的自然分工,其劳动产品是为了满足自然经济单位内部成员的需要,其劳动互换也是直接进行的。

原始社会的经济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也都占统治地位。“男耕女织”是自然分工与自然经济的最好写照。

(二)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商品经济相比,自然经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的直接的生活需要而生产的,而不是为了出售和交换,即为他人而生产的。即使生产者的劳动是为了他人而进行的,其劳动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让给使用者手中时,也不是通过交换的形式来实现的,而是直接的转让或索取。如原始部落共问体内部的直接分配,奴隶主对奴隶生产的产品的强制占有,封建主对农奴所生产的产品的强制占有等。

2.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的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局限于狭小的范围,无论是氏族部落共问体、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还是农民家庭,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式的经济单位,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广泛的交往和经济联系。另外,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技术落后,其劳动成果的多少更多地取决于自然环境条件。

3.自然经济是保守的经济。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生产者大都孤陋寡闻、易于满足和不思进取,由于缺乏竟争动力,他们大都满足于现状,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这样必然阻碍和影响先进技术的传播、应用和发展,使得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经济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状态。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主产为特征的经济。生产者是为了获得供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而生产,即使是奴隶主、封建主对剩余劳动的榨取也要受到剩余劳动实物形式的限制,生产基本上是在简单再生产的水平上维持的,即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也是异常缓慢地进行的。

总之,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式。它既是社会生产力不发展的产物,又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人类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生产力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所在。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凡是较早地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较快地发展商品经济的国家、民族和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就比较繁茉,生产力发展速度也就比较快。我国以及当今世界上的一些不发达国家近几百年来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以至于解放前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长期局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重农、抑工、轻商”的传统极为严重,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必须尽快摆脱自然经济的影响和束缚,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二、商品经济

(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1.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经济是一种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交换)。商品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互相交往的经济形式,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伴随着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出现而产生,井随着这些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的。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偶然的交换,以后,出现了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使商品交换经常化,进而产生了货币,于是就有了商品经济。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内,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产主和存在的条件。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问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

第一个条件: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问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问的产品。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没有社会分工,人们就无需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也就不存在商品经济。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曾有过三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分高。手工业从农业中分高。商人阶层的出现及其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分高)。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也不断地发展,出现了各行各业。

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使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从而产生了相互间互换产品的必要。

社会分工越发展,需要交换的产品数量和品种也就越多,人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就越密切,交换活动也就越频繁,井且不断扩大。

第二个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问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如果仅有社会分工,还不能决定相互交换的产品必须采取商品形式,因而不能决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问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这个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家庭和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事不问产品生产的不问财产权利主体(包括所有权、占有权及使用权主体)都具有各自经济利益,他们利用自己所有或占有、使用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或者支配他人进行劳动,作为劳动结果的物质产品也就归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占有支配。由于人们占有生产资料的数量不问,生产条件也存在着差异,决定了他们获得的物质产品的多少也各不相问,从而产生了不问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的差别性。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不问所有者之间需要通过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有偿地交换劳动产品,这样,产品必然表现为商品,产生了商品交换。从事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的生产就是商品生产。

由此可见,社会分工造成了不问的物质资料生产者之间发生经济联系的必要性,成为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问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造成了物质资料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的差别性,使商品经济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必然形式。

(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的全部或大部分都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商品生产者是以追求价值为目的,井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商品的价值。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人与人之间、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单位之间的经济联系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紧密,经济联系的范围也日趋扩大。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商品生产者为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为了在优胜劣汰的竟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必然竟相改进技术或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经济利益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竟争的外在压力,不断地激发商品生产者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商品经济以扩犬再主产为特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商品生产者不断增加投入、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从而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扩大再生产是商品经济的另一重要特征。

总之,商品经济是与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经济形式。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余地。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商品经济具有自然经济无法比拟的作用。

(三)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

1.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商品经济经历了不问的发展阶段。从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来考察,商品经济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商品经济的起源、萌芽和初始阶段。这一阶段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它以直接的物与物交换为主要特征,是原始部落之间发生经济联系的形式。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阶段。它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处于从属地位的商品经济。它在狭小、小规模的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是以满足自己追求使用价值的需要。

(3)社会化生产的发达商品经济阶段。这个阶段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科学技术在此阶段发生重大作用。这一阶段包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

2.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岁月里,过着自然经济生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为缓慢。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历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都是在自然经济的缝隙里生长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取代自然经济而占据统治地位,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自然经济只限于自然分工,排斥劳动的社会分工和协作,限制和延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反过来又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2)自然经济中各经济单位分散生产、互不往来,具有因循守旧、自我封闭的特性,束缚了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中各经济单位互相依赖、密切联系,具有开放性、竟争性的特征,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在商品经济中存在许多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但支配这些规律、支配商品和交换全过程的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关于商品价值量如何决定的间题,前面己讲述,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仅决定单位商品生产中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量,而且决定生产该单位商品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量,即物化劳动价值量。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新创造的价值量和转移价值量的统一,构成该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商品交换必须依据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要求相交换的商品的价值量必须相等。在现实生活中,商品价值是用货币来表现的,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商品价格应该以价值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商品价格除了受商品价值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供求关系,也就是商品市场上存在的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对比关系。

当某种商品在市场上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即供过于求,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就有可能出现价格低于价值现象。当某种商品在市场上的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即供不应求,商品价格就会上涨,就有可能出现价格高于价值现象。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由于竟争的存在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经常存在不平衡,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也就经常地不一致。

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地不一致,是不是意味着价值规律不起作用了,或者是违背了价值规律了呢?

价格的波动井不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

(1)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但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与跌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总是基本相等的,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的。

(2)从不问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它的价格总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如一辆自行车的价格不会波动到高于小汽车的价格。

由此可见,价格的这种上下波动,既不是无限制地上涨,也不是无限制地下跌,它始终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上涨后又下跌,下跌后又上涨。这工表明,商品的价格归根到底要受价值的制约。

所以,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且工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三)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这种必然性的实现过程,就是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起作用的过程。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自发调节主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主产吝部门之阎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