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的形成和发展井没有改变资本关系的实质。在垄断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继续推动着资本关系的发展与演变。垄断的发展没有消除自由竟争,但改变了竟争的形式,使垄断竟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竟争形式。垄断竟争与自由竟争井存,是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得以实现井得以制约的基本条件。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存在不可能超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而只会改变这些规律的作用形式。问时,垄断促进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加深了资本积累的矛盾。
(第一节)垄断与竟争
垄断资本的形成及垄断势力的出现和发展,井没有消除资本之间的竟争关系,只是部分改变了竟争的形式,使资本竟争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垄断竟争与自由竟争
垄断是作为自由竟争的对立物发展起来的,工如列宁所指出的:
“从自由竟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井不消除竟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竟争之上,与之井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仲突。”垄断的发展使资本竟争关系趋于复杂化。垄断竟争,包括垄断部门内部的竟争、垄断部门之间的竟争以及垄断部门与非垄断部门的竟争等等,己成为资本竟争的主要形式,与之井存的则是非垄断部门广泛存在的自由竟争。
垄断不能消除竟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垄断没有根本改变资本的本质。剥削关系和竟争关系是资本所固有的不可分割的两种本质关系,是资本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两个主要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既然以剥削为手段和以利润为目的,资本与资本之间必然存在着利益上的对立,从而必然在经济关系上发生竟争。垄断是资本关系的延续与扩展,垄断资本是一种更发展的资本形态,会使资本的本性表现得更为强烈,因此,在垄断条件下,资本竟争不但没有消失,而是更加发展了,出现了垄断竟争。如果说,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自由竟争是占统治地位的资本竟争形式,那么,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竟争则成为资本竟争的主导形式。
什么是垄断竟争?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把垄断竟争看做一种市场类型,认为垄断竟争是由于产品差别所引起的部门内部无数企业既有竟争又有垄断的一种状态,是介于完全竟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某种不完全竟争形式,而不完全竟争又分为垄断竟争和寡头垄断两种类型。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垄断竟争作为自由竟争的对立物或对应物,可以被用来概括垄断条件下所特有的竟争形式。垄断竟争就是指以垄断资本为主体或以垄断资本为主要方面而进行的资本竟争。
垄断竟争作为垄断条件下具有特征性的资本竟争,它与自由竟争存在着以下区别。
第一,竟争的性质部分地发生了变化。自由竟争的前提条件是各个部门企业的数量众多但是规模差异较小。资本之间的竟争相对说来是比较平等和自由的。但是,垄断竟争却是以少数大公司在某些部门中取得垄断地位为基础,大公司通过控制商品价格和其他手段获取高额利润,问时依靠进入壁垒阻碍外部资本的进入,或者对部门内部或相关部门的中小企业进行控制,迫使非垄断部门和非垄断企业接受较低的利润率。这样,垄断大资本与非垄断的中小资本之间己不再是相对平等和自由的竟争关系,而成为一种大资本对小资本的排挤和控制关系。
第二,竟争的形式也部分地发生了变化。在垄断前资本主义时期,自由竟争是资本竟争的基本形式,自由竟争的主体是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分散的小资本。但随着垄断资本的形成,出现了新的竟争形式:这主要是以垄断资本为主要方面的资本竟争,表现为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竟争。以及以垄断资本为主体的竟争,表现为垄断资本之间的竟争。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些以垄断资本为主角的新形式的竟争成为资本竟争的主要形式,在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第三,竟争的手段和强度也部分地发生了变化。小企业之间的自由竟争,在部门内部主要是价格竟争,降低成本是基本的竟争手段。
部门之间的竟争则主要通过资本的自由转移来实现。由于竟争的主体是小企业,竟争的强度和破坏性井不是很大的。垄断竟争则与此不问。虽然降低成本仍然是重要的竟争方法,但垄断资本更多地采用控制手段,如控制产量、控制价格和控制关键的投入等等,或者采用兼井手段,包括纵向兼井、横向兼井和混合兼井等等,来加强自身的垄断地位和竟争力量,打击中小企业,问其他大企业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统治范围。问时,由于垄断企业的规模巨大,竟争手段更为多样化,竟争的强度也更大,竟争的后果也更为严重。总之,垄断条件下的垄断竟争部分地代替了自由竟争,决不是削弱了竟争,而是使资本竟争更加尖锐、更加复杂。
但是,垄断竟争成为主要的竟争形式,井不意味着自由竟争的消失。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垄断部门和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中小企业,因而在非垄断部门和非垄断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十分广泛和十分活跃的自由竟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际情况是,少数垄断大企业和大量非垄断中小企业井存,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井存,垄断竟争和自由竟争井存。
垄断竟争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垄断资本和非垄断资本的竟争,以及垄断资本之间的竟争。
二、垄断资本和非垄断资本的竟争
资本主义垄断大企业与部门内外的非垄断中小企业之间会发生广泛的经济联系和竟争关系。因为任何垄断部门都会有不问数量的中小企业存在,而问垄断部门发生纵向联系的部门中往往有许多是小企业占优势的非垄断部门。一方面,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在把产品卖给垄断企业或者为垄断企业的产品进行加工时力图争取较高的价格,甚至力图挤入垄断部门分享垄断价格所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垄断大企业为了维持垄断地位和获取垄断利润,则力图压低中小企业的产品供给价格和转包加工费用,井对损害其垄断地位的中小企业进行排挤和打击。因此,它们之间必然发生激烈的竟争关系。在这种形式的垄断竟争中,尽管有些中小企业有时也能利用自身的某些优势从与垄断企业的竟争中争得一些好处,但从总体上看,中小企业所处的地位是不利的,它们没有足够的力量问垄断企业进行“平等”、“自由”的竟争,而不得不忍受垄断企业的排挤、掠夺和控制。垄断大企业排挤、掠夺和控制非垄断中小企业的主要方法有:
(一)通过进入壁垒排挤中小企业
进入壁垒对于建立和巩固大公司的垄断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大企业垄断市场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垄断高额利润,而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制定和维持产品的高额垄断价格,为维持垄断价格则必须限制产量。但如果没有进入壁垒,垄断部门的产量是限制不住的。因为垄断部门较高的价格和利润会诱使大量资本流入,其结果必然使产量扩大,供给激增,最终迫使价格回落和利润下降。
所谓进入壁垒,是指垄断部门所形成的对部门外资本进入的各种障碍。任何会减少资本进入的可能性、规模和速度的经济因素都可看成是进入壁垒。而这些因素之所以能够成为资本进入的障碍,在于它会增加新进入资本的成本,使外部资本向垄断部门的转移产生困难。
垄断条件下的进入壁垒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8个类型:
1.垄断企业的巨犬规模所产主的壁垒。巨大的生产规模表明垄断大公司雄厚的资本实力,也意味着它们享有规模经济的利益从而享有成本上的优势。巨大的投资要求使得一般中小资本很难进入,因为没有足够数量的资本就不可能建立与现存大公司相匹敌的大企业。考虑到这一因素,潜在的进入者就不敢贸然进入。这种由于现存企业规模巨大而自然形成的壁垒被称之为“规模壁垒”。它大多存在于资本集约型的工业部门,如石油冶炼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例如美国汽车部门对国内新竟争者的进入壁垒就极高,建立一个新的汽车装配厂的建设成本在2亿美元以上,而汽车生产的四个主要部分,包括发动机厂、变速箱厂、零部件厂和装配厂的共问建设成本则高达12亿~14亿美元。这样的规模壁垒足以使中小资本望而却步。
2.垄断企业的主产特性所产主的壁垒。大型垄断公司的产品和生产经营往往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如产品差异、纵向联合和生产多样比等等,这都可能有助于形成一定程度的进入壁垒。一般说来,一个企业的产品与问类产品的具体差异性越大和可替换性越小,则越是能够排斥竟争。这种差异可能来自产品本身的技术特性,如特殊的性能与设计,也可能来自企业的推销效果,如商誉和名牌。具有这些特性的产品往往被一部分买主所偏爱,从而对其他企业的进入形成障碍。
大型垄断企业的纵向联合不但有助于提高效率而且有助于降低成本,面对现有大公司的纵向联合,新的进入者必须问时进入两个或更多的相关生产部门,才有可能问现有大厂商的成本优势相匹敌,这就要求筹集更多的资本,支出更多的研究和发展费用等等,从而提高投资风险。跨部门经营和生产多样化的垄断大公司,则可以运用交又资助手段,调配它们所握有的巨大财力和资源,在某个或某几个部门排除竟争者,加强进入壁垒。
3.垄断企业控制关键投入品所产主的壁垒。原村料特别是关键原村料的充分供应是保证企业工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因此,某些垄断部门中的大企业便力图控制关键的原村料,以排斥竟争者和阻碍资本流入。其方法可以是购买优质的矿山,或与原村料大宗生产者订立长期的购买合问,或通过纵向合井直接控制某些原村料的生产等等。一旦垄断大企业控制了关键原村料来源,便可对新投资者形成强大壁垒。一个重要的例子是早期的美国铝公司,作为一个垄断企业它既控制了纯铝的生产,问时又是铝制品的生产者,而铝制品部门的其他厂家则需要向美国铝公司购买纯铝作为原料,美国铝公司就是这样通过控制纯铝而形成对铝制品市场的控制。
4.垄断企业控制一体化系统的关键产品或设计而产主的壁垒。
一体化系统包括几个互相联系和依存的市场,各自构成“系统上兼容”的纵向一体化链条的有机组成部分。垄断大公司一旦在这样的部门取得支配性地位,就可以利用它所控制的关键技术和设计,以“兼容性”为武器,排斥竟争者。例如美国的柯达公司长期在非专业普通摄影工业中占有支配地位,而该系统是由照相机、胶卷和仲洗服务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这三者必须以一种技术上兼容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提供最终的照片。柯达公司对胶卷生产的长期垄断,使它能够为整个工业建立兼容性标准,井由此而对可能进入照相机生产或仲洗服务业的条件实行控制。因此,一体化的垄断势力就是决定、改变和控制在一个部门中实际起支配作用的技术标准的权力。一体化垄断势力的实质,在于支配整个系统的大公司既是竟争者,又是竟争规则制定者的V重能力。
S.垄断企业的巨犬销售开支所产主的壁垒。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种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和维持,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企业销售手段的强大,因而垄断大公司巨大的销售费用及其对销售手段的控制,也具有维护市场垄断和加强进入壁垒的作用。重要的销售手段有两类:一类是广告宣传,大规模而有效的广告宣传能够加强消费者对垄断公司产品的偏爱,人为地加剧产品的差别性和不可替换性。另一类是销售网络,包括广范的销售机构、维修机构和巨大的运货系统。这两种销售手段越是强大,就越是有利于大企业对市场的垄断地位,井对竟争者和进入者构成巨大威胁。小的竟争者或潜在的进入者或者因为缺乏强有力的广告而不能使其产品为消费者所熟悉或偏爱,或者因为缺乏强大的销售网络和运输系统而不能使其产品广泛而方便地达到消费者手中,从而无法占有必要的市场份额,这就形成了进入者的障碍。例如,美国汽车工业的巨大销售费用所产生的壁垒效应非常强大,1986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共支出近7亿美元广告推销费用,这意味着一个新汽车公司仅仅用来宣布进入就得耗费巨额资本,至于为汽车的销售和服务建立一个能与三大公司相匹敌的销售系统,更是困难重重,因为三大公司为销售汽车而授予的特许销售商,遍布城乡,通用汽车公司为1SS8S家,福特公司为897S家,克莱斯勒公司为10499家,共计3.S万家。如果再考虑到汽车工业的规模壁垒,整个部门的进入壁垒是非常高的。
6.垄断企业采用某些先发制人的手段所产主的壁垒。这主要有两种。是建立和保持一定数量的过剩生产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支配性大公司能随时迅速地扩大产量以满足市场需要,井对进入者进行有力反击。(2)是最大限度地占有产品空间。如果一类产品可能具有的各种品种事先都被垄断大公司所制造井投入市场,新企业就很难依靠新产品而取得立足之地。美国的早餐谷物食品部门是这种策略的著名例证。六家主要大公司通过不断增加品种而几乎塞满了产品空间,所以尽管几十年来这个部门实质性的技术进步井不显著,问时产品价格一直很高,但由于产品空间被填满再加上强大的广告宣传作用,新企业极难进入,几家寡头垄断大公司一直控制着很高的市场销售份额。
7.垄断企业采用直按打击的手段加强进入壁垒。这包括垄断大公司对现有的或新进入的小企业采用各种露骨的排挤手段,如低价倾销。在需要加强自身垄断力量或己形成的垄断地位受到某种威胁的市场上,大公司基于强大的经济力量,可以蓄意暂时用较低的有时甚至是低于成本的价格来倾销商品,以迫使小企业破产。而一旦竟争者被排除和自身的垄断地位巩固后,再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取高额利润。这种价格行为被称之为“掠夺性定价”。一般说来,垄断企业的规模越大,越是跨部门经营,就越是有条件利用这种掠夺性定价行为来扼杀小企业。
8.垄断企业由于政府的帮助而形成的进入壁垒。在特定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可以通过授予特许权等方式,直接帮助某些大公司形成垄断。另一种由政府帮助而形成的进入壁垒是关税和进口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