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问时,在这一时期,还出现过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如法国的西斯蒙第等,以及具有进步性的空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如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和不公,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井提出了一系列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但他们既不能阐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又不能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尚未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制度创造者的社会力量。他们甚至拒绝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寄希望于资产阶级中的明智之士接受他们的方案,以期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虽然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终究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马克思是在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理论,以及吸收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开始创立工人阶级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1843年10月至184S年1月期间,马克思认真阅读了许多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著作和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做了大量的摘录、评论和札记,形成马克思的第一部政治经济学笔记,后来被称为《巴黎笔记》。它对马克思初期研究政治经济学有很大的影响,推动了马克思经济观点的形成。1844年,恩格斯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一次站在社会主义立场上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为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马克思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分析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的实质。
1847年7月初,马克思发表了《哲学的贫困》,第一次运用辩证惟物主义和历史惟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系统研究了社会经济现象,揭示了价值是个历史范畴,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1847年冬,马克思发表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及来源,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考察了资本积累及对无产阶级的影响等一系列间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深刻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分析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随后,马克思在18S9年6月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1867年9月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完成了马克思《资本论》第2、第3卷手稿的整理编辑工作,井分别于188S年和1894年工式出版。19S4~1961年,前苏联重新整理了马克思的手稿,出版了《剩余价值学说史》一书,井作为《资本论》的第4卷。《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精力的凝结,他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他1883年去世,花了约40年的时间来写作这部划时代的巨著。恩格斯把《资本论》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认为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论》改造和发展了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的劳动价值论,井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揭示了资本主义运动规律。马克思《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因为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井且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分析、阐述了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井且还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及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等提出了原则构想。但他们毕竟还没有亲眼看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因而只能对未来社会做出一些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告诉人们研究未来社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结论。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的科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地充实、丰富和发展的科学。只有在不断地充实、丰富和发展,才能显示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无往而不胜。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江泽民问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理论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己被实践所证实,是普遍适用的。问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高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巧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工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己经提出的种种间题”(3)。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个科学推向前进。许许多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尤其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揭露了资本主义最后阶段的经济实质和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垄断,井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确定了它的历史地位。他还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新特点,井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改变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以往的社会条件而做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一切或大多数先进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俄国无产阶级发动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列宁在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之后,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确立了社会主义还不能消除而是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井且使之付诸实践。列宁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列宁以后,斯大林继承列宁的事业,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斯大林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实践,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规律做了新的概括。以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间题》
为基础,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20世纪S0年代初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其中包括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这本教科书的基本体系是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这本教科书一度广泛流传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我国。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问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问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深刻地论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精辟地剖析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土地间题。毛泽东把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建立农村红色政权,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工确的道路。毛泽东还论证了中国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不问的性质和特点,创造性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工确地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好十大关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邓小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问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对当今国际形势做出了新判断,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方面的内容,而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理论,都有着相当宽广的涵盖面。
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例,它首先概括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问富裕”。它体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的辩证统一。本质论既是经济理论,而又不能把它仅仅看做是经济理论,它又是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仅就经济理论的视角来观察,它包括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共问富裕的理论,以及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的理论等等。其内容之丰富,涵盖面之宽广,由此可见一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和市场经济论也有极为丰富的内涵,闪耀着一代伟人绚丽多彩的思想光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新世纪战略目标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新概括,特别是工确分析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时代的主题和特征,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依据我国当前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党的“十六大”在经济理论上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和发展,主要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等等,这些理论上的创新又一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每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它特殊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也不例外。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要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就必须从物质资料的生产谈起。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目的,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里因为:(1)人类要生存必须要有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活资料,要获取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如果停止,人类就无法生活,社会就要灭亡。(2)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因而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要进行生产,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要素:
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人的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为了取得满足某种需要的产品而进行的有目的活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耗费。劳动力是人能够参与生产活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为了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还必须要有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例如,农民要进行生产,就得把他的劳动加在种子上,使它萌芽、成长,结出更多的果实,种子就是农民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有两类:
一类是天然存在的,未经人的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中的树木或地下的矿藏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劳动对象,如纺纱厂的棉花,机器制造厂的钢材等,这部分通常叫做原料或原材料。
任何生产活动,都不可缺少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或叫劳动手段,是指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还包括除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外的一切其他生产资料,如建筑物、道路等。
以上三个要素,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基本,也是最具有普遍性的要素。任何社会,无论是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还是生产力比较发达的现代社会,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要素,否则物质生产活动根本不可能进行。在这三个简单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力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逐渐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和经济信息等。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诸要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过程,就是人通过自己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过程。过程的终结是生产出了劳动产品。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