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国有资产管理与资本运营
4856000000037

第37章 资本市场与国有资本运营(7)

法国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航空、矿业、邮电、金融、军工等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国有企业大多采取股份制的组织方式,国家直接控制总公司,而总公司通过控股,参股的方式控制下属企业。国家控股分为由财政经济和预算部代表国家持股的直接控股与由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持股的间接控股。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法国的国有经济比重较大,但这并没有改变以所有制企业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反而强化了其企业的竞争力,并通过国有企业尽可能地改善公共设施。加上国有企业对经济及国防等关键部分的控制,全面保证了国家对整个经济整体的把握。

法国政府非常注重以计划合同的形式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1982年法国在计划改革法中提出了以计划合同方式对国有资产实施管理。这一变革取代了原来行政管理的方式,既明确国家与企业的权责关系,又确保了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与国家总体目标的一致性。计划合同的内容主要是确定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生产经营目标,规定企业承担的盈利、投资、就业、培训、技术开发、社会保障等义务,并对企业的收益目标、产品及服务质量、价格变动等做出规定;合同还规定国家在财政投资、补贴和外部环境方面对国有企业承担的义务。

在计划合同的规定下,法国国有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其表现为:企业在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等方面有完全的自主权;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包括员工的录取、培训、报酬等有完全的自主权;企业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上有完全的自主权。

这种计划合同与自主经营相结合的模式在法国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德国:财政部管理与监事会管理相结合

德国实行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仅做适当的调整。其国有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如铁路、邮政、科学研究等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这类企业不具法人资格、不独立核算,由预算管理公司直接管理。第二类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这类企业通常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进入市场的竞争机制与其他企业一样接受市场的选择。国家通过控股与参股对这类企业进行间接的控制。

根据德国的法律,财政部代表国家对所有的国有企业进行资本管理和财务监督。这一管理模式不但解决了许多国家国有资产条块分割的弊端,而且也排除了政府对国有企业过多的行政干预。财政部作为国有资产产权代表,在整个国有资产管理运作中处于核心地位。国有企业的股票买卖、重大变动和政府参与程度等都必须经过财政部的批准。财政部不仅在资金的供给与国有企业的建立等重大政策上拥有实权,还通过监事会掌握企业的发展状况。

监事会在德国的国有企业中拥有与众不同的特殊地位,不同于其他国家中仅发挥监督作用的组织,而在企业中拥有绝对的领导地位。其权力包括:任命董事会成员和主席;监督董事会的工作,审查董事会向股东大会提交的年度财务报告、利润分配建议和经营报告;决定股东大会的召开等等。依据《雇佣参与决定法》,拥有2000名以上员工的公司监事会中股东代表与员工代表各占一半。拥有2000名以下员工的公司员工代表不少于1/3。而作为政府独资企业的股东代表由财政部选定。财政部同时还将选派银行家、私人企业董事或大学教授等进入监事会。

3.美国:分级分类管理

美国是以私营企业为市场主体的国家,其国有资产比例在西方国家中是比较低的。它的国有资产主要集中在:土地及各种建筑物在内的政府不动产;政府投资建设的交通、桥梁、机场等基础设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国有部分;国家投资教育与科学研究。

美国的国有资产分别归属于联邦、州和市,从而形成了分级管理的体制。国会、州和市的议会代表公民拥有产权,并根据法律对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国会、州和市的议会依法拥有建立、撤销、兼并或出售同级国有企业的权力。

国会与地方议会还拥有对所属国有企业董事长的任命权。国会在必要时,设立常设委员会或临时特别委员会管理和监督国有资产的运营。同时,美国审计署对国有企业进行监控。

美国的各级政府对不同性质的国有财产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主要通过《政府公司控制法》管理。这类国有资产的载体——国有企业实行董事会制度。联邦所属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全部由政府官员组成,部分由总统指派。地方政府所属的董事会成员参加企业的社会团体选派或由州长市长任命。而行政服务性国有资产则通过《美国联邦财产管理法》进行管理。

4.新加坡:法定机构与政府控股双管齐下

新加坡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大,但其效益较好,这与新加坡对国有企业独特的经营方式是分不开的。新加坡的国有企业分为两类。它们是法定机构与政府控股公司。其中,各法定机构的运作都以国会的各项专门立法为依据,而政府控股公司的运作则以公司法为依据。

法定机构是形式上隶属于政府各部但又相对独立的专业局,它们具有政府行政和企业的双重职能。其业务范围主要是交通运输、广播电信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领域。这些领域所需投资大,资金回收期长,所以通过法定机构管理和经营这些领域国有资产,能引导其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新加坡主要的法定机构有:经济发展局、港务局、公共水务局和电信局等。

政府控股公司由政府全资拥有,代表政府对下属国有企业控股。控股公司对下属企业的股权、人事和财务方面进行管理。股权的管理指控股公司通过控股方式的管理,保持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地位。人事上的管理指向子公司派出董事。而财务上的管理主要通过提交年度报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查和检查等方式来进行。

6.6.2国际经验总结

1.打破部门管理,实现统一管理

国有资产部门型的管理模式的特点为各专业部门熟悉其所属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如轻工部会比其他部门更了解轻工企业的业务。表面看来这种模式会因对相关业务的熟悉而在对企业的管理上带来方便,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导致各专业部门对企业业务频繁地干预,反而束缚了企业的手脚,使企业无法做出适应市场的决策。同时部门管理的模式使政府机构更多更细地趋向分化膨胀。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每增加一个新行业就需要增加一个部门,导致整个政府的管理机构将日趋庞杂,在不断增加国家负担的同时,还直接影响政府的行政效率,并妨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而国有资产的统一型管理则与国有资产的部门型管理截然不同,如德国的财政部,它是以某一机构为核心,针对法规和产权进行管理。这就避免了部门管理的弊端,增强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统一型管理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使各专业部门从事行业规划与技术咨询,专业部门此时扮演的角色将不再是企业的主管上级,其职能得以大大的简化,从而达到切实有效精简国家机构的作用。

2.减少保护,打破垄断

许多国有企业所处的行业本身就具有自然垄断性与政策垄断性,如通信行业,金融业等。如果对于这样的企业国家依然进行保护,那么只会导致这些企业缺乏竞争意识,缺乏活力。国际上的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对企业逐渐放权,取消保护,并引入竞争。又如欧盟要求取消对国有企业的全部补贴,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也在国有企业间引入竞争机制,把原来由一家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改为多家经营,打破垄断,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

有些国有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剧烈,国家往往会因此对其倍加保护,进行各种补贴及政策性优惠待遇。这样做虽然可以使企业生存,但由于政策的倾向,导致各种资源的配置无法达到最优,降低了整个市场的效率。值得借鉴的是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不对国有企业实行任何补贴及优惠政策,使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同一起跑线进行竞争,由市场来决定其的发展或退出。

3.进行公司化改造

国有企业在公司化改造前,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虚置,无人对国有资产负责,所以很难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为了使国有企业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科学管理,对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在各国的实践中证明是一种可行有效的办法。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的权利均衡。公司制的有限责任特点,使企业能在吸引大量投资的同时又分散了投资者的风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使投资的主体由单一的国家所有向多元所有转变,实现了股权的多元化。各个国家大多通过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来推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思考题1.请检索相应的数据库,寻找一些企业重组、债转股和国有股减持的案例,并做出分析,看看所得案例的操作手法是否存在持续改进的可能。

2.思考我国引入QFII的过程,组织小组讨论,分析QFII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层次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