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4855500000022

第22章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1)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必须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必须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立足国情和教育发展实际,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以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培训目标,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有效地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5.1指导思想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基本依据,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为教师提供“优质、高效、经济、多样、便捷”的培训项目和课程,提高教师知识创新、教育创新和课程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理念、课程理念、教师理念和学生理念,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形成教师学习型组织。

必须尊重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经验和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紧跟科学技术、人文与社会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最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加快促进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适应性培训和提高性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实现国家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总目标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功能,体现网络教育的特色。建立起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为基础,以远程教育为主体的开放型教师学习网络;使不同地域的教师,特别是边远山区与农村的教师,也能够接受优质的培训;打破时空限制,创造信息化学习环境,让所有教师充分享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在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教育功能的同时,强化必要的面授、辅导、实验和实践等教学活动;教学形式、方法必须灵活多样,重视系统知识学习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为教师提供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案例以及相关的网站,使网络课程真正成为教师学习的最佳媒介。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体现“宽、新、实、精、通”的原则,涵盖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所有学习领域与科目,贯穿通识教育、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教育教学技能培训等;专业设置以科学和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为基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依据,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着力实现优质教师教育资源重建与组合,体现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培训的有效衔接与沟通。

建立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要健全反馈调节和激励机制,有效促进学习者学业发展、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资源开发,持续改善课程开发过程和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5.2培训层次划分

针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共性特点,根据中小学教师的成长阶段划分培训层次,设置不同的课程,其中,具有1~3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参加一级培训,具有4~10年教龄的中青年教师参加二级培训,具有11年以上教龄的中老年教师参加三级培训。

5.3培训目标体系

5.3.1总体培训目标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按照新世纪教师职业素养要求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设计不同层次、专业和规格的培训课程,既需要研制各自具体的培训目标,也需要确定共同的培训目标,它们是使广大中小学教师:

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师观与学生观,提高现代教育理论素养,增强教育创新与课程改革意识,坚定职业信念和理想。

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的需要,掌握新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提高课程与教学开发的技能和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拓宽、加深、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和教学能力。

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能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制作、改编或选择适当的课件进行教学。

5.3.2分层培训目标

1.1~3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培训目标

使教师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深刻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使教师增强协作精神,健全人格,更加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使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有重点地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要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再学习。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学习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标准。在职前培养阶段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拓展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由单一的知识结构,逐步向综合全面发展;使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中小学教师一级培训,定位为通过培训使青年教师达到入职上岗的目的,逐步成为合格的教师。

2.4~10年教龄的中青年教师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教师坚定职业信念,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培训内容侧重于两个整合和一个扩充。即进行学科教学与教育理论的整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知识结构的扩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使教师不断更新和拓展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学习学科教育理论,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使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小学教师二级培训,定位为使中青年教师在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与提高。

3.11年以上教龄的中老年教师培训目标

使教师不断增强对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使教师不断地更新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强化学习意识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增强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有目的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融入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具有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各个环节中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培训内容侧重于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对教育教学的理性思考,教学能力与水平的升华,培养教师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中小学教师三级培训,定位为使中年和老教师在教师职业的成熟阶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方向发展。

5.4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5.4.1课程类别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部分组成。

1.公共必修课

教师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课程,教师素养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专项培训课程中的通识性课程。

2.学科必修课

各学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育方法类(含学科教学法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培训课程中的学科性课程。

3.选修课程

学科专业发展专题课程,教育学科专业专题课程,学科教学论与课程论专题课的课程以及信息技术类课程,文化修养类课程及个人兴趣课程。

5.4.2课程的组合与应用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按培训级别分别设置课程,使用时按课程管理的有关制度与办法加以重新组合,进-步细化。实施培训时从公共课程培训方案(公共课程资源库)和学科课程培训方案(学科课程资源库)中分别提取相应课程形成实施方案。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以大包小的设计理念,即继续教育课程培训方案包含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项培训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项培训课程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设置见公共课程培训方案和学科课程培训方案。

5.4.3课程管理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何时参加培训,学习何种课程,只要在规定培训周期内学满规定的30学分即可结业。规定的30学分的课程包括21学分的理论教学课程和9学分实践教学课程。

5.4.4课程实施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包括网络教学、面授教学、教学实践以及多种形式的自学。其中,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主要采用网络教学模式实施,随着网络教学模式的完善,逐步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推广。教师培训课程实施要充分利用网络构筑开放的现代远程教师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师教育院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技术平台优势,实现天网(数字电视广播和多媒体宽带传输平台卫星通信网)、地网(各种计算机互联网、城域网、校园网)和人网(教师网络教育院校及其学习支助服务体系)的配合;实现各类远程教学模式和面授教学的结合;实现现有教师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传播。

5.4.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①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素质教育的内容、实质、意义;素质教育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②教师职业道德: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师职业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师品德修养;教师健康的心理修养;学生德育教育研究等。

③知识更新与扩展:学科知识与方法论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综合。

④创新思维方法研究:智能开发研究、信息处理的创新方法研究、教学中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等。

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⑥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整合研究。

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以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将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

5.5天津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程培训方案

5.5.1课程设置

5.5.2主要课程说明

中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基本内容为当前教育理论界关于素质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开展素质教育的实践典型;当前妨碍素质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的规律;素质教育的实践观摩和考察。

现代教学论与教学改革: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了解现代教学的各种理论,明确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基本内容为现代教学的主体理论、过程理论、系统理论、优化理论、协调理论、组织环境理论、艺术理论、效率理论以及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现代课程论与课程改革:

本课程属于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类。旨在帮助学员了解课程基本理论及国内外课程改革状况,增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主要介绍课程的含义、类型、结构、制定依据;国外课程模式;我国课程改革;活动课程研究等。

现代学习论与学习指导: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了解学习理论,懂得学生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指导的方法,增强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基本内容为学习的含义、类型、功能;学习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学习的规律与原则;学习的途径与方法;学习指导的意义、内容;学习指导的原则;学习指导的操作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和深刻含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明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验中去,课程主要内容为课程该的背景与目标,新课程标准与课程结构的变化,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资源与新课程评价,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等。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了解校本课程的内涵,个人专业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增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本内容为校本课程的本质,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与特征,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模式与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类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产生的背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体系,多元智能理论与课程改革的关系,促进教师传统人才观的转变。基本内容为多元智能理论概况、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体系的内涵、语言智能理论、逻辑——数理智能理论、运动智能理论、音乐智能理论、自我认知智能理论、人际关系智能理论、空间智能理论、自然观察者智能理论以及多元智能评价。

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了解合作学习的一般性理论,合作学习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促进学员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参与度。基本内容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国外合作学习的发展概况,合作学习与教学改革的关系,合作学习的模式与教学设计,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与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了解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开放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通过开设本课程,可为中学教师提供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方法和丰富素材,主要面向高中学段的各科教师。除此之外,将尝试探索在初中阶段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基本内容为国内外在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新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和学生观。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特点,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和技巧,研究性学习中师生角色,研究性学习的经典案例以及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