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4855500000021

第21章 网络教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的教学模式(6)

评价是什么?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进行的课程与评价的8年研究中,泰勒强调,“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着名的教育评价(实质上就是课程评价)的泰勒模式。但是,对教育评价的本质究竟为何,理论界对这一问题至今仍歧义互见,未获统一的认识。比如,克龙巴赫认为,用于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远比总结件评价重要得多。“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教程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使人们能注意到评价的全部作用,他把评价广义地定义为:“为做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搜集和使用信息。”克龙巴赫进一步把“使用评价的决策”分成了3种类型:①教程的改革;②关于个体的决策;③行政调控。

按照克龙巴赫的观点,评价就是为上述三种决策,尤其是其中第一种决策收集和使用信息。克龙巴赫这-观点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不少西方教育评价专家的重视,在教育评价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美国教育评价标准委员会在1981年对评价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美国教育评价标准委员会的这一定义影响很大,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左右了教育评价学界,在很大的范围内被当做教育评价权威性的定义而加以接受。在我国,这一定义也被较多的研究者加以引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我国的文字中,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在英语中,评价这个词(evaluate)在词源学上的含义也就是引出和阐发价值。从本质上来说,评价是-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是对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4.4.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课程评价是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其实质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对继续教育课程进行评价,不论这种评价是诊断性的还是终结性的,都会为我们提供课程实施情况的反馈,进而加强对继续教育课程的管理,促进我们对实施继续教育课程的认识和思考。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进,从而最终达成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对继续教育课程进行评价,我们认为主要是判断继续教育课程能否达到以下三项标准。

首先,继续教育课程的实施能否在反映社会需要的同时,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一般而言,课程设置要反映国家意志,代表社会的需求(满足课程的外适质量要求)。但达到这一要求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让课程在反映社会需要的同时能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同时应满足课程的个适质量要求)。课程设计只能是某种主体精神的产物,以往它主要体现设计者的意志,对学习者的主体关照很少,如果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依然是这样被设计出来的,很难得到学习者的认同,自然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只有能激励学习者主体认识与探究积极性的课程,才是好的继续教育课程。

其次,继续教育课程是否采用了一种螺旋递进的编排方式(关注课程的内适质量要求)。

由于教师教育继续教育的时间跨度长,基于人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是渐次提升的特征,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采用螺旋递进方式编排,要层层提升并层层深化,形成螺旋发展格局。特别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课程,不能认为学习者只要学习了一次就会终身受用。故而,继续教育课程必须注重前后的连贯性和深入性,只有这样的课程,才能被评价为好的继续教育课程。

第三,继续教育课程是否能有利于学习者创造力的培养。教育的本质是超越的,它要求人们把人类意识中的创造潜能释放出来。作为新时代社会成员的一种重要的素质——创新精神,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呵护。人们一致认为,学生的创造力只能靠教师的创造力来培养,因此,以发现法培养发现能力,以鼓励创造、培养创造力为目的就应该成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当代的创造力正在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仅包括智慧和科学,而且强调人文和情感,而且创造力并不单纯取决于创新与生长,它还在相当意义上来源于批判和质疑,于是,只有那些能促进学习者思考,能够提供存疑和批判的机会,能够形成民主气氛的继续教育课程才是受欢迎的。

4.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评价

4.5.1网络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纵观国内外网络课程评价情况,我们认为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原则

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价时要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体出发,即考察课程各个部分的关联情况和综合性能,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特别突出而以偏概全。对于不同的课程模块可能对学习者影响的程度不同,可设置合理的权重,以强调该模块的重要性。完整的评价标准应从三类用户(既学员、教师、管理员)的角度出发,对以下6个方面考察:

①网络传输系统:包括传输效率、学习材料的传输质量、响应与反馈的延迟。

②教学系统:包括一门课程完整的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动机的机制、支持不同学习策略的教学活动。

③交互系统:包括教师和学员、学员之间各种形式的同步、异步交互。

④教师/学员支持系统:包括在线疑难解答、丰富的学习资源、系统使用指南、技术支持等。

⑤评价系统:包括对学员在这门课程中的考试与作业的评价、对学习过程参与度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课程系统的评价。

2.客观原则

对事物进行量(或质)的记述,我们称为“事实判断”。事实判断是对事物的现状、属性与规律的客观描述,它的基本要求是它的客观性,即真实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事实判断”是评价活动的基础,因此评价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客观,要协调评价者之间的价值观念,最终形成对该事物客观一致的评价。

3.重视学习原则

根据认知心理学,学习的发生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主观图式的过程,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在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价时,惟一的出发点是一切以促进学习者有效的学习为目标。所有的学习活动和资源都要与教学密切相关,以激发学员主动的参与学习,而无关的资源和干扰性活动将是评价标准中需要否定的内容。此外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没有必要过于追求高品质的学习材料而降低网络传输速度,而应以适合教学和学习为前提。

4.5.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评价内容可以针对网络课程内置部分和外置部分两大部分分别进行评价。

第一部分是针对网络课程内置部分内容进行评价,评价主体主要由各类专家构成,由教育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和网络技术专家组成专家组来完成评价。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内置部分的评价内容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课程选题和内容、课程教学设计和课程的技术制作。每个方面又包含了多项内容。

1.评价课程选题及内容

它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①选题:课程选题应适合中小学教师在职学习,课程内容体现继续教育特色,课程名称与内容一致,避免大标题,小内容或标题与内容不相吻合。

②针对性,实效性: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中小学教师转变观念,切实能够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③人文性、科学性、先进性:课程内容有利于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达到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2.评价内容是课程的教学设计

由于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学中学员与教师处于分离状态,主要以异步教学,文本学习为主,如何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设计替代传统教学中站在讲台前的教师位置,激发并维持学员的学习兴趣,是能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应该成为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评价的重点内容。

网络课程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课程设计人员应牢固树立客户意识,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网络课程内置的教学设计体现对学习者的学习支持。

①课程介绍:网络课程的主讲教师要对课程做一总体介绍,使学员在开始学习前对该课程的内容、体例、学习起点、课时和学习进度要求等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②学习目标:包括课程的总体学习目标和每个学习单元学习目标,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在明确每个学习单元的学习目标的情况下把握学习进程,自主的开展学习。

③学习指导:教师应对每个学习单元向学员提出诸如学习时间、课程结构图、章节要点、知识重点、应采用的学习方法等学习建议,方便学员学习。

④重点知识的再现:教师应对每个学习单元的重点知识通过课前标识重点,课后总结提炼,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思考题等手段使学员巩固学习成果。

⑤讨论题、作业、课后练习、章节小测验。

⑥扩充的学习资料:包括课程内容中出现的直接链接的背景资料,为便于学员查找这些资料应同时按章节条目归类存放在文献库中,也包括链接相关网站的内容作为学员深入学习的扩充学习资料,还包括正式出版物目录。

⑦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核心内容,在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中,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需要设计如下教学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小组协作学习、设计教学方案、优秀公开课讲评,参观教学改革实验学校、撰写调研报告,制作教学课件、探索式解决问题等。

3.评价网络课程的技术制作

网络课程的教学实现过程不同于传统课堂面授教学,传统课堂面授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语言和体态语言来表达的,而网络课程是以网页形式将教学内容传输给学员的。网络课程的制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网络课程的制作是网络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侧面。

(1)页面内容

①主页应含有以下内容:

a.课程名称;

b.主讲教师单位、姓名;

c.电子信箱和联系电话;

d.课程介绍;

e.教学大纲;

f.必要的操作说明(用户指南);

j.导航目录。

②每个学习单元除课程正文内容外还应设有:

a.学习目标;

b.学习要点;

c.问题与讨论;

d.每一页应有跳转控制按钮;

e.明显的定位提示标识(使学习者很容易识别当前位置);

f.导航区。

(2)页面设计

①页面布局:布局合理,(课程内容窗口应占屏幕2/3以上),符合学习者认知习惯,每门课程的网页应保持统一的风格和操作界面,功能键清楚明了,位置统一。

②配色方案:网页设计界面美观,表现形式与课程内容相适应,颜色搭配前景色与背景色搭配合理,适合学习者长时间阅读以减少视觉疲劳。

③界面设计:友好、美观,分辨率:800*600④利用各种设计手段充分体现主讲教师的网络教学策略,达到引导学习者学习的目的。

⑤可读性:文字的字形、字号、行距合乎要求,符合人的视觉习惯。

(3)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清晰,章节脉络清楚;导航目录使用便捷;恰当利用多种导航形式,方便学习者学习。

①以章节目录为课程学习主导航,要求设计层次清晰、明确、简捷,灵活,便于操作使用。如果要将章节目录都列在导航区,应采用折叠式目录,避免导航栏占据空间过大,挤占内容空间。

②在页面明显位置设计“返回首页”按钮(按钮设计要醒目、美观)。根据学习内容设计辅助导航,如:“上一页”、“下一页”、“上一节”、“下一节”和“退出”等,以方便学习者学习。

③根据文字脚本要求,制作相关链接,链接标识明显。

④在每个网页的固定位置,设置明显的定位提示条。

(4)媒体素材使用

使用多种媒体素材来传递教学信息,避免信息表达的单一化,以增强教学效果。媒体素材使用必要、准确,插入位置恰当,图片、视频材料有相应的文字描述。

①文本:文字误差率低于0.3%,各级标题与正文有明显区别,充分利用文字的特效体现教学策略。

②图形(图像)素材:图像效果要求清晰、干净,图像画面可放缩,页面的插入位置合理,摆放整齐,并配有简单的文字说明。图像应采取G1F图形格式。

③音频素材:要求声音流畅、清晰,无背景杂音,有音量设置开关。音频素材应为流式媒体格式(可采用:MIDI,RAM,ASF,RM,WMA,AU格式)。

④视频素材:要保证画面清晰,音频与视频图像有良好的同步,视频材料插入位置得当,时间不宜过长(每段一般不要超过20分钟),配有必要的文字阐述,有视频及音量设置开关。视频素材应为流式媒体格式(可采用:RM,ASF,WMV,MOV格式)。

⑤动画:动画制作形象逼真,播放流畅,应能够实现网上模拟操作,使用的动画必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5)文件组织方式

①在wav文件夹中,存放音频文件。

②在avi文件夹中,存放视频文件。

③在pic文件夹中,存放图片。

上述的评价内容主要是通过专家评价来实现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是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职学习而设计开发的,专家评价仅仅是课程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部分的评价来自于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对于课程的评价应该是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评价的主体。学员评价除了针对课程内部的学习支持进行评价以外,还应对主讲教师领导下的课程小组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给予学员的课程外置的学习支持服务进行评价。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第二部分评价内容是针对课程外置的学习支持而展开的,主要是由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来完成的。评价内容主要指随着课程的实施,教师针对学员的学习需要而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具体地说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主讲教师及时接收和回复学员电子邮件,解决学员的个别问题的情况。

②主讲教师在公告板上以教学公告形式回答学员的问题的情况(数量与质量)。

③随着课程进展主讲教师设计问题、布置论题,组织研讨、交流的情况。

④主讲教师按时参加实时在线答疑的情况。

⑤主讲教师及时公布考试相关信息的情况。

⑥结课考核的命题、阅卷,成绩及时公布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