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被美国数学家维纳、工程师申农和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归纳形成后(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其统称为系统科学),首先运用于技术领域。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它早已步出了自然科学的王国,成为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即不仅适用于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而且适用于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科学方法论了。它启迪人们根据客观事物的系统特性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社会科学领域里不少学科,由于引进了系统科学方法,学科面貌为之一新,研究成果令人瞠目。
当前,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新闻事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新闻改革也开始深入到新闻传播媒介的方方面面。作为专门探讨新闻写作活动的现象及其规律的新闻写作学也由此引起了各方人士的极大关注和热心,成批的颇有见地的新闻写作研究论文、文章、着作破土而出,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在这喜悦的同时,新闻写作理论的贫困、新闻写作内在规律的认识的肤浅、新闻写作活动现象的思考的不足,以及封闭式思维的惰性等等,已经使得为数不少的新闻写作学研究者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危机感。新闻写作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也因之至今还得不到学术界乃至社会的广泛认可。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①。现代科学发展表明,方法的变革对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往往导致旧的传统观念的更新,新的科学理论的建树。新闻写作学研究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尽快步入现代科学的宫殿,笔者认为,改革传统的研究方法乃是当务之急,而引进系统科学方法则是一剂良药妙方。
一、系统科学方法与传统新闻写作学研究方法之比较
系统科学方法作为一种崭新的科学方法,较之传统的新闻写作学研究方法有着更大的优越性和科学性。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一下系统科学的基本观点。
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在考察研究对象时,要把对象作为一个由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来对待;作为系统的对象具有不同于组成它的要素的新的属性,整体的功能大于组成它的各部分的功能的总和;而且,要素与系统整体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某一系统又是组成更高一层次的系统的要素,是开放的动态系统。
了解系统科学的基本观点,就便于我们对系统科学方法的把握。所谓系统科学方法,就是按照事物的系统属性,把它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始终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考察对象,从而使研究的问题达到一种最优化的结果。它的主要特征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整体性,把对象当作整体来考察。系统科学方法论认为,世界上各种对象、事件、过程都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合乎规律的由要素组成的整体。这一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只存在于组成其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其各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动的总和,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它要求人们从整体与部分的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有机整体性是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出发点。二是综合性。它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把任何整体(系统)都看成是由这些或那些要素为特定目的而组成的综合体;另一方面,它要求对任何对象的研究,都必须从其构成成分、结构功能、相联方式、历史发展进行综合的系统考察。综合性体现着对整体对象考察的动态要求。三是最优化思想。最优化是系统科学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它的核心是,根据需要和可能为系统定量地确定出最优目标,并运用数学模型手段和相应的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逐层分级,建立不同等级的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目标服从整体的最佳目标,以达到整体最佳。概括地说,系统科学方法就是从整体出发,通过结构或模型手段达到最优化。
这里,确立我们对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认识,是为了结合新闻写作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些具体情况,给反思传统的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很显然,和系统科学方法相参照,以往的一些新闻写作学研究方法往往带有一种简单、机械的色彩。在整体观上,它着眼的是一种平面的“整体”,把研究对象看成是机械的、可以随意分割的;它注重于对象的各组成部分的个别研究,以求得一种机械相加的结果。比如,对消息写作技法的论述,便有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之分;对通讯写作技法的论述,又有开头、展开、收束、尾声之别。由于这些从“整体”上分割下来的更小部分又都是来自不同的着眼点,所以造成了它们必然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方式存在,彼此缺乏有机的联系。这样,在新闻写作技法的“综合”上就导致了两个后果:1)新闻写作技法整体的“综合”
结论不可能是对该技法有机特征的把握,而是几部分的内容机械相加;2)任何部分的结论都可能成为该技法的整体结论,从而导致对新闻写作技法总体功能把握上的偏颇,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虽然也掌握了一些新闻写作的单项知识,比如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照应,怎样使用修辞手法等等,却仍然写不出好的新闻作品来。个中原因便在于此。事实上,任何一种新闻文体的写作技法,都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它的总体功能并不是靠某一部分单独来实现的,而是靠内部诸要素的不同层次的有机融洽来实现,是靠这种融洽所产生的审美机制来实现。如果在研究中将其任意割裂,势必导致它自身特征的丧失。新闻写作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整个体系和理论上,还显得比较松散、零乱、肤浅,这并非完全是我们对组成新闻写作学的各个单项问题研究得不够,而主要的是对组成新闻写作学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把握得不全面、不深刻,没能真正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系统科学方法论有一个核心认识,便是“整体大于部分累加的总和”。它认为部分只是在构成整体的联系中存在,任何孤立的部分都不能说明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规律。而在已有的新闻写作学研究中,由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看问题,从而得出整体结论的现象是很突出的。这同样表现为一种机械性。比如,对新闻写作过程的探讨,总是局限于对新闻作品的立意定体、选材取事、构架谋篇、语言运用、行文特色等表达形式的描述和分析,并由此归纳出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其实,新闻写作的全过程应该是一个“意化”、“内孕化”、“物化”的精神生产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用“客观事物——主体认识——语言表达——新闻作品”这样的程式来表示。其间,认识过程和表达过程是新闻写作中客观存在的两个阶段。认识过程解决新闻写作的内容,即写什么;表达过程则形成新闻写作的物化形式,即怎么写。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目标与归宿。新闻写作中的认识过程,包含着主体的思维、心理以及经验、文化素养等,有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领域。因此,研究新闻写作过程仅仅停留在“表达”上,而把“认识”排除在外,这显然难以得出正确的、全面的结论。此外,新闻写作活动同整个社会活动又是密不可分的。这不仅在于各种新闻文体的写作,既来源于社会生活,又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生活,作用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人的认识过程也总是和社会生活休戚相关,总是要打上时代、社会的“印记”。这样,站在社会活动的高度研究新闻写作过程,视点更高,视野更开阔,才能准确地洞察和把握这一过程的全貌,也才能真正揭示新闻写作之真谛。
系统科学方法十分强调对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与揭示,它要求我们从单个事物的研究上升到系统的研究,从单向的线性研究上升到纵横交错的立体研究,从结构研究上升到结构与功能的综合研究,从而寻找出事物的多质、多层次、多系统的综合性形态和常识。仅从整体观这一侧面,便可以看出,将系统科学方法引入新闻写作学研究领域,对于帮助我们具体地认识问题,进而作出科学的分析和结论是十分必要的。
二、引进系统科学方法,有助于新闻写作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宽
我国的新闻写作学研究由于创建较晚,自己并无独特的方法论系统,因此受制于传统的思维模式。传统的思维模式,习惯于用直观的方法去表现主观的精神世界,用单向线形因果关系去看待客观事物,用静止、凝固、孤立的眼光去考察新闻写作现象,而对先进的、相关的学科的渗透与新观念的冲击缺乏敏感和接受能力,其结果势必导致对传统的改造和扬弃的妨碍,无法进行真正深入的科学研究。这突出表现在,多年来我们对新闻写作学研究的思维模式一直集中在新闻作品上。这种以作品为思维中心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不符合科学的本意,“文章必由意思和文字两个元素融合而成,减少不得,更换不得”①。这个融合的过程,便是写作的过程。作品是有形的,而写作是无形的。新闻写作和新闻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指的是一种“成品”,前者指的则是一种“行为”,也就是“成品”的制作过程。研究后者是文章学(或者“作品学”)的事,研究前者才是新闻写作学。把研究的思维中心囿于新闻作品,新闻写作学岂不越俎代庖?另一方面,这种单向思维,把认识主体集中在认识客体上进行思考,重视客体而不重视主体,把客体的作用看得比主体还重,势必陷入事实决定论的泥潭。这样的研究方法,忽视认识主体在新闻写作过程中的作用,忽视认识主体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也就难以探索新闻写作的内在“奥秘”。
引进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新闻写作学,便可以打破以“作品”
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模式,代之以以“写”为思维中心,这样,学科的研究便更具科学性。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观点看,新闻写作是信息输入、加工和传递的系统过程。它包括采集、运思、行文、修定四个环节。如果把自然客体(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作信息源,采集是有目的地主动输入信息,运思是通过写作者的大脑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剔留、组合,行文是运用元素符号(语言文字)将信息做合乎逻辑的编码、储存,修定是把写作者当成一个自控系统而进行的信息反馈。这个自控系统储存的信息不可能全部进入写作者的意识层而被充分利用,已经编码的信息由于整理、加工时的失误尚需调整。这时,写作者的位置已经转移到读者(听众)方面,成为信息的接收对象。他是以读者的眼光,对初稿进行挑剔和苛求的。当然,修定时的反馈信息也可能来自写作表述的对象和与写作者发生关系的接收对象。很显然,在信息传输的系统过程中,就能较好地解决“写什么”(含“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问题。“写”被放到了突出的重要位置。
不考虑“写”,输入的信息就没有价值;不考虑“写”,运思、行文、修定也就无法进行。这种研究方法的着眼点是“写”,起点和落脚点也是“写”。新闻写作学的研究任务和目的,也就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