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的昌盛和新闻教育的出现,作为专门研究新闻写作活动的现象和规律的新闻写作学应运而生。60余年来,我国新闻界的志士仁人为了使新闻写作学这门学科能登上博大的科学宫殿,前赴后继,作了十分艰苦的不懈的努力。尤其是近几年,城乡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信息革命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新闻事业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新闻改革的热浪波及各种各样的新闻传播媒介,新闻写作学的研究也因此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心。一大批新闻写作的研究文章、论文、专着和教材,以及有关新闻写作的研究刊物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然而,在这一历史表象的背后,令人遗憾的是,“新闻写作学是一门科学”这一合乎“情理”的论断,却一直没能得到学术理论界和全社会的广泛认可;“新闻写作有术无学”这一陈旧的观念,在社会上乃至新闻界内部,至今还占据着相当的市场。个中原因,除了人们固有的偏见外,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新闻写作学研究的自身。
一、务实有余而务虚不足,新闻写作学研究缺少理论的深沉和郑重
美国着名科学史家托马思·S·库恩(Thomas.S.Kuhn)在阐述科学革命的理论时曾指出:一个学科的成熟,一般说来都要经历一个叫做“前科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科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但是,这些知识材料还没有得到系统的、本质规律的概括和抽象,学科的存在还没有取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形态①。
我国新闻写作学的研究现状正是如此。尽管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不乏颇有独到见地的突破性的佳作,但就总体而言,一个高层次的科学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整个新闻写作学还处于“前科学”的状态。
纵观浩繁的新闻写作学研究文章、论文,多是从微观上探讨新闻作品的写作手法、技巧,而缺少从宏观高度系统地审视新闻作品的写作现象;经验性的描述居多,理论性的概括较少,务实有余而务虚欠缺。众多的新闻写作学教材、专着,也是着重于新闻文体知识及新闻写作的技法、章法等表面层次的汇集、整理;而较少致力于新闻写作的系统分析,缺乏对新闻写作的思维、心理、审美意识、语言机制、最优化处理等深层结构的探索和概括,同样缺少理论的深沉和郑重。为数不少的新闻写作研究刊物,也由于理论色彩的不足,还称不上是名副其实的学术理论刊物。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②由于理论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不够,致使我国新闻写作学时至今日仍然在“前科学”阶段徘徊。这种状况是新闻写作学被轻视、被否认的一个重要原因。
理论来自实践,又要高于实践。新闻写作学的研究不是新闻写作实践的简单归纳或总结,而是对新闻写作实践经验的概括和升华。新闻写作理论不必亦步亦趋于新闻写作实践,而应具有自己的一定的独立性和“超前性”。新闻写作学的研究应该超越新闻写作现象的一般叙述,进行其内在的本质的探索,从而揭示其普遍规律。只有这样,新闻写作理论才能真正发挥其“超前作用”、“反馈作用”,更好地指导新闻写作实践。
前个时期,在我国民族文化研究中,有一股“寻根”的巨大潮流。这种民族文化发生学和胚胎学的研究,着力于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最深、最隐层次的探寻和发现,尽力挖掘其最深藏、最潜在的光明与黑暗,因而具有深沉的历史感、鲜活的时代性和巨大的认识价值。对一门学科来说,学科的总体结构和基本理论便是它的“根”。新闻写作学要从“前科学”的状态中走出来,早日步入科学的宫殿,就应该从民族文化的“寻根”潮流中获得启示,努力寻找本学科的“根”。即:运用现代的、科学的方法,从哲学的、规律的高度,对已经积累起来的大量知识材料,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加强对新闻写作主体的心理、思维、审美意识、语言机制和最优化处理等深层结构的研究,开展对新闻写作学科的心理学、思维科学、美学、语言学和系统工程学的综合改造与更新,从而把新闻写作学建设成一门对新闻写作实践具有深刻影响和指导作用的郑重的科学。在眼前,加强对新闻写作活动实践的研究的同时,注重科学的理论建设,是新闻写作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一切从事新闻写作学研究者的神圣职责。
二、以作品为思维中心,束缚了新闻写作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宽
“思维模式是对思维方式作结构性的表述,也可以理解为人们按一定的方式、规则、程序输入和输出信息的思维活动形式。”①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写作学研究的思维模式,一直是以新闻作品为中心,研究的内容不外是作品的构成,作品的文章体制,作品的审美要求,作品的鉴赏与批评等等。研究的着眼点是新闻作品,起点和落脚点还是新闻作品。这种以作品为思维中心的研究方法,当然不能说绝对不行,有的据此还研究出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这种单向的思维,是把认识主体集中在认识客体——新闻作品上进行思考,因受传统的封闭性思维模式的制约,往往容易忽视认识主体在新闻写作过程中的作用,忽视认识主体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众所周知,新闻写作是一种技能,不仅不能把它单纯地视作知识,而且应该以思维、认识作为它的基础。单一地从新闻作品的角度研究新闻写作,实际上便把新闻写作当成了一种“纯知识”。因此,从新闻作品这一传统的角度和思维方法研究新闻写作学,不能说是一种最佳的角度和方法。
当前,现代科学已由分化逐步走向重新组合的时期,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整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剧。新闻写作学的研究必须拓宽自身的思维空间,从单向的、封闭型的思维模式,迅速转向多向的、开放型的思维模式;从而使研究由平面、单线转向主体交叉、纵横渗透,实行引进和创新,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新闻写作学的研究方法就应当尽快从长期以来以“作品”为思维中心的状况中解脱出来,代之以以“写”为思维中心。
拓宽新闻写作学研究思维空间,确立以“写”为思维中心,可以强调新闻写作者的主体作用,注意智力和思维的开发,有利于学科纵横渗透。在新闻写作中,写作者是创造主体。一方面,“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①,但新闻作品绝不是客观事实的“照相式”的翻版。无论什么文体的新闻写作,主体对客体的反映都是积极的、能动的;写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情绪,必定影响和规定着他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中外古今的新闻写作实践概莫能外。另一方面,新闻写作是写作者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这种运用有一个信息的输入和积累的问题,也有一个“临场发挥”的问题。这些都和写作者的智慧、气质、思维以及阅历、见闻、体验等密切相关。主体的作用,在新闻写作学研究中是应该深入探讨而不可等闲视之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写”为思维中心,便规范了新闻写作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静态的新闻作品,更主要的是动态的新闻写作主体,是写作主体的心理、思维、审美意识和语言发生、转换、物化机制;新闻写作学的研究方法,不是囿于“作品”本身的微观研究,就文论文,而是哲学思辨的、心理内省的、具体实验的等诸方法的综合统一;新闻写作学的理论基础不是一个封闭系统的单学科的自我探讨,而是心理学、思维科学、美学、语言学等学科在新闻写作层次上的综合统一。
新闻写作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宽,由以“写”为思维中心代替以“作品”为思维中心,还有利于重新组织本学科已有的成果,积极接纳和引进对发展本学科有用的观点、信息,从而更新各种陈旧的观念,创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比如,以“写”为思维中心,就得对新闻写作现象进行系统的综合考察,这需要引进信息论的观点研究新闻写作,把新闻写作过程当作一个信息变换系统,从信息的传递中对其探讨,以掌握新闻写作过程的整体性特点和性能知识。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新闻作品是写作的产品,是信息的载体,它的信息就是它所传递的可供受众参考的事实和理论。这种信息并非纯然的客观的存在,而是依赖于写作者对它所用符号体系的掌握。由此,新闻写作便从新闻作品的一般效应(诸如文章、材料、结构、语言、技巧等),转移到“信息”
的摄取、加工和传递。新闻作品便不再是通常观念中的实体,不是“硬件”,而是“软件包”、“信息库”、“信息载体”。这个新闻写作与新闻作品的观念的更新,便是它区别于当前流行的新闻写作学的根本点之一。这种新闻写作学的研究,是从自然和社会信息的联系中,从客观符号与主观掌握中来把握新闻写作的全过程,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把思维科学、技术科学、数学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从而大大丰富了新闻写作学研究的理论宝库。
三、研究者主体认识结构的缺陷,影响了新闻写作学研究水平提高
在高层次上科学地开展新闻写作学的研究,最根本的是要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研究队伍。然而,毋庸讳言,从整体上看,现阶段这一学科的研究者的主体认识水平还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旧的思维模式干扰了对传统的批判和扬弃;另一方面是由于研究者主体认识结构的缺陷,妨碍了新的理论知识的同化。
这就使当前我国的新闻写作学研究在不同程度上缺乏内在的自由。
对于当代的新闻写作学研究,需要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广博知识,需要具有宏观的、开放的理论视野,需要具有多向的、立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而现有的新闻写作学研究者,大多是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实践和新闻写作教育的专业工作者,他们对本专业有着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扎实的传统理论知识,这是极为珍贵的。但是,面对新闻写作学当前这一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情况、新发展,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已经明显地感到不相适应了。在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对新闻写作学的渗透,以及各种新观念的冲击面前,众多的新闻写作学研究者在改善自身的认知结构上,便暴露出“先天不足”的弱点。从新闻写作学研究的现状看,不少研究基本上还只是在旧的概念框架上作些修残补缺的工作。有的片面强调存在的合理性,机械地看待传统;有的只是在旧框架中点缀一些新的内容,变换一下理论阐述的方式、角度。这种在旧的概念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的修补,是谈不上整个理论体系的变革的。对科学而言,认识的发展是范畴的内容及其体系的变化;一门学科的成熟,往往是以建立一些新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演绎系统为标志的。当代新闻写作学的研究,最终也必定要形成新的范畴和概念体系。当然,这种对旧的概念和范畴的否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全盘推翻,只有正确地扬弃传统中不合时宜的东西,在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真正的科学才能确立起来。如果囿于传统,对新观念、新知识自我封闭,那么就无法真正进入科学研究的完美境地。
由此可见,当代新闻写作学研究要获得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关键在于改造现有研究队伍的成员构成,提高现有研究队伍的自身素质。现代科学研究提倡“集团军”式的“群体作战”,新闻写作学的研究也应去掉门户之见,敞开大门,吸收有志于此道的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共同探讨。新闻写作学要走进现代科学之大门,尽快造就一支高质量的“通才式”的学术梯队,乃当务之急。
(198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