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人们发现了更多的可食植物而扩大了采集范围,狩猎和捕鱼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食物愈加丰富起来,人口的增长速度也随之加快。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人开始从母群中分离出来,这就促使了婚姻集团的产生,即两个群团之间的同辈男女互为夫妻,氏族随之产生。最初的族外婚伴随分群而形成。在这种群婚的情况下,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氏系只能按母系来计算。再加之那时的妇女从事采集,在食物上有一定的保障,而男人从事狩猎却丰歉无常,所以,妇女在经济生活中就居于重要地位,在日常氏族生活中也同样占有支配地位。这就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母权制氏族形成的重要成因。
母系氏族产生于公元前5万年前,繁荣时期约从公元前1.5万年到公元前6000年前。这一时期在工具制造方面,经历了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
这时人类已经开始经营原始农业。原始农业是长期从事采集发现谷物可以种植而出现的。人们一般是把荒地上的树木杂草砍倒烧光,以石锄掘坑下种,等待收获。这也称锄耕农业。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西亚、伊朗、中国、印度、美洲,都先后发明了原始农业。
这时,人类还开始经营原始畜牧业。原始畜牧业是长期从事狩猎积累了对动物观察的经验,有时捕捉到活的动物并生下幼畜而发明的。人类最初驯养的是狗,随后逐渐驯养猪、羊、牛、马、鹿和骆驼等。这一发明以及锄耕农业提供的食物,使人们基本定居下来并改进住所,出现了村落;人们为储藏谷物、汲水、烧制食品而开始制造陶器。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婚姻制度是对偶婚。这种婚姻仍是氏族族外婚,特点是男子在有许多可以通婚的女方中有一个是主妻;对女子也是如此。婚姻形式是“走婚”,是丈夫对妻子的拜访。对偶婚姻大体经历了“望门居”、“从妇居”和“从夫居”几个阶段。到“从夫居”阶段,母系氏族已接近消亡。
在母系氏族内部,除个人日常使用的工具以外,一切财产都归集体所有,所以由对偶婚组成的家庭并不是独立的经济单位。
约在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人类学会了冶炼青铜。逐渐用铜来制造工具、器皿和武器,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后来又发明了冶铁技术,铁器出现后,它凭借价廉、质硬、耐损等优良特点,迅速地排挤了石器和青铜器。
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农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并由此带来了三次社会大分工。金属犁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产品数量,使农业生产日益专门化,在适于经营农业的地区,各部落便以经营农业为主,形成了所谓农业部落。同时,在一些适于经营畜牧业的地区,各部落则以经营畜牧业为主,形成了所谓畜牧部落。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这次大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尤其是畜牧业开始出现剩余产品。一些部落成员开始拿这些产品互相交换,互通有无。生产力的提高和交换的经常化,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于是又发生了第二次大分工,即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以后,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交换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手段。由于交换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为适应交换日益发展的需要,便有了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产品交换的人,这样商人产生了。商人的出现自然也就导致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这三次社会大分工是生产力提高的必然产物,反之它们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社会大分工推动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从而有了剥削他人剩余劳动的可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于是战争俘虏不再被杀死,而是变为奴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奴隶制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大分工也导致了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伴随着这些剧变的是母系氏族公社的解体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从母权制的原始氏族公社转变为父权制的氏族公社,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那时,男人们干着许多妇女力不从心的事,体力强壮而没有妊娠痛苦的男人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者。同时,在婚姻制度上,群婚制也逐渐演化为较为固定的对偶家庭。这种婚姻制一经建立,一对一的配偶得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享受着不受他人干扰的同居生活,这样,子女就可以按照父系的血统来辨识了。如此一来,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也就成了必然。
由于对偶婚姻所生出的子女可以依据父系的血统得以确认,如此世代相传,源于一个男始祖的若干个父系家族的组成也就顺理成章。久而久之,母权制自然就让位于父权制。这个以父系为中心的制度被称为“父系氏族公社”。这种氏族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同时,保持着民主的性质,氏族长由选举产生,只有男子可以担任。其组织形式有氏族议事会和氏族全体会议,成员由各家族的族长组成,妇女被排斥在外。这时的妇女地位极低,不仅受丈夫的约束,还要受家长的欺凌。对妇女的奴役是父系氏族公社的特征之一,它的确立是男子独裁的第一个结果。对此,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父权制的建立还导致婚姻形态发生了大的变革,即从对偶婚制中产生出稳定的一夫一妻制,丈夫居绝对的统治和支配地位,同时,由其子女来继承财产的地位也变得确凿无疑。这种婚姻家庭制度出现后,由于各家庭经营管理、劳动技能的差别以及其他原因,使得父系家族公社内财产分化日益加剧,差别越来越大。结果,使得各地仍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变得名存实亡,同时,公社范围内原先进行的共同耕作制也随之不复存在。在父系氏族社会末期,每个氏族或部落中都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富人和穷人、贵族和一般氏族成员之间的斗争,并且愈演愈烈。这样,不仅促使了父系氏族公社的瓦解,而且也促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父系氏族的解体,并最终导致原始社会的崩溃和国家的产生。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尤其是随着部落和私有制的出现,为了一己或一方私利,互相之间难免会产生摩擦,以致最终发生战争。由血亲复仇和地界纠纷等偶尔战争,到为了掠夺邻人的财富和奴隶而经常发生战争,就使得一些人以战争为其经常的职业,这样,就出现了一些军事首长。他们是民主选举产生的,没有绝对的权力,按军事民主制机构的决定行事。后来,随着战争的频繁、持续时间的长久和规模的扩大,军事首长的地位和权力不断上升和扩大,其职位逐渐由选举变为世袭,其行动也开始不受约束,这便是世袭君主制的萌芽。
另外,由氏族长和部落酋长组成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常设机关长老议事会,其成员均由各氏族民主选举产生,到了军事民主制末期,随着占有大量财富的家庭的形成,氏族长和部落酋长的职位成了某些富有家族的世袭之位,这样便逐渐形成了拥有许多特权的氏族部落贵族。由他们组成的议事会,也就渐渐地变成为他们的利益服务的权力机关了。这样一来,人民大会当然就变得无足轻重,以军事首长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终于夺取了全部权力,氏族制度的机关彻底地脱离了人民、氏族、胞族和部落中的根系,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这种过时的氏族制度,再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转而被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国家所替代了。
从原始公社制到国家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当国家这种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后,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时期。它以更大的规模组织社会生产,促进社会分工,发展公共事业,成了各个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原始文化
语言的形成对人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原始社会后期,文字又萌芽了。借助于语言、文字这两种人们相互交往和帮助记忆的工具,人类有了不少发明创造,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工具制作与武器上出现了惊人手艺和艺术中的高度技巧,雕塑、绘画、雕刻、线刻,样样都有,科学知识也开始萌芽,原始宗教观念遍布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