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4000年前]
世界是绵延不绝的万花筒,诡谲而神奇。
伴世界前行的历史,则是千姿百态的“女人”。天不老,地难绝,“女人”也永远年轻。她姍姍走亲,或搔首弄姿,挽一路风景,或申说笑骂,动你我心硅。
这男,首先展示的原始社会,是历史在母腹中的躁动,是她鲜为人知的襁褓,是她无欲无邪的孩提。一切都是新鲜的,诡谲的,神奇的……
人类起源
人类起源于海洋。从海洋走向大陆,人类的起源地可能是中非南部,可能是中亚中部或南部,也可能是中国东部。目前,考古学家为人类起源于中国东部提供了大量的佐证。
目前所知地球形成后的最早的生命(海藻石灰石柱),存活在公元前33亿年左右。最早的动物如海洋虫类、水母类,直到公元前6.8亿年左右才出现在海洋中。对生物界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在公元前5亿年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脊椎动物,继而在公元前4.7亿年又出现了最早的鱼类。公元前4亿年前后,地壳的剧烈运动造成了许多新的山脉和湖泊,它们为陆生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最先是植物,然后是昆虫和鱼类被引到干燥的陆地上来,继而从长有骨骼和鳍的鱼类中,发展出了最先行走在陆地上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其先驱是业已灭绝的总鳍鱼。它们用坚硬的鳍拖着身躯在地上行进,用肺直接吸入氧气。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两栖动物又长出了腿和脚,在陆地上用起来比鳍更有成效。其中一些身量较小者越来越脱离水中生活了,它们被身量较大的侵犯者驱逐到陆地的深处,进化出适于干燥环境的生理特征。它们长出了坚韧的带甲鳞的皮,生出裹着壳的蛋,成了第一批爬行动物。到中生代末期,一些两栖动物已经进化成了纯粹的陆地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比如恐龙中形体最大的长臂龙,从头到尾长达25米,重80吨。可是,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后,恐龙一下子从地球上灭绝了,继而,它们在地球上的主宰地位被哺乳动物所取代。
人类的老祖宗、世界上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攀援始祖兽”的化石,是在中国辽宁省凌源县境内发现的,距今约1.3亿年。它的骨骼化石周围有哺乳动物毛皮的精致印记以及炭化的软组织痕迹,它的肩带、肢骨和四足有许多适于攀援或树栖的解剖特征。它体长只有14厘米,棕色皮毛,体重估计在200至250克之间,个头与松鼠差不多。此前,考古学家只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发现过1.15亿年前它的零散的牙齿化石,最早的比较完整的骨架出自蒙古,距今约7500万年。它们生活在河湖岸边的灌木丛和森林中,其周围还有张和兽、热河兽、爬哺兽、完兽等原始哺乳动物出没。它们的后裔,其中一些树栖哺乳动物,长着长尾巴、能抓握的爪子和位于头前部而不是两侧的眼睛,这对一只动物迅速地从一根树枝跳到另一根树枝是至关重要的。这便是一种灵长类动物,从它们当中,进化出了第一批猿类。
哺乳动物完成由原始哺乳动物向灵长目动物的进化历程,迈出走向人类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的第一步是在中国完成的。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灵长目动物娇齿兽,是1970年在中国安徽省潜山县发现的。而从一般的灵长目动物进化到人猿超科的动物,这人类进化史上迈出的第二步也是在中国江苏省溧阳县发现的。20世纪90年代初,在溧阳出土了一大批始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古生物学家在它们之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人猿超科的动物。它的名字是曙猿,距今约4500万年。
分子人类学研究表明,人和猿分野的时间大约在450万年前,可能早达550万年前,或者更早。当代古人类学家已取得共识。他们认为,人类起源于人科中的南方古猿的某一支系。而南方古猿则起源于中新世(距今2300~500万年)的众多古猿中的某一支系。近30年来,中国发现了一大批中新世的古猿类。它们主要集中在云南和苏皖,即广义的****地区。首先在江苏省****镇附近的松林庄等地,至少发现了三种古猿类,它们是****醉猿、江淮宽齿猿和人猿超科未定种。而它们的后裔有别于猿类的最大特征,是像现代人那样直立行走,两只手臂不是拖拉在地上,而是略微摆动在身体两侧。它们进化出了更大的脑和更灵敏的爪。正是在那之后的300多万年里,由于大脑和双爪共同促进的相互作用,给它们最终进化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提供了原动力,并且在这一历程中,这种相互作用使他们发明了工具、掌握了驾御自然的技能,使自身变成了最终主宰地球的万物之灵———人类。
从猿到人
从猿到人的演化经历了漫长的时日。据古人类学家研究,其间应经历如下四个阶段:
1.人猿超科,2.中新世的古猿类,3.南方古猿,4.人属。
如前所述,第一批从一般的灵长目动物进化到人猿超科的动物,是中国的曙猿。
197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传夔教授在中国江苏省****镇松林村东南,发现一件至今在亚洲时代最早的长臂猿化石。这件在远古时代因流水作用而造成破损的长臂猿左侧上颌骨,上面仅仅保留着三颗臼齿。其完全不同于非洲、欧洲和亚洲已经发现的其他各种长臂猿。他将这种长臂猿命名为“****醉猿”。根据化石所处的地层和多达65件伴生动物化石,可以判断****醉猿的时代为中新世,距今约1000多万年前。这应该是中新世古猿类的一个分支。它们在树上生活的时候,采用悬臂式行动,身体往往呈现直立姿态。经过千百万年,骨骼结构和内脏器官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前肢和后肢也有了一定的分工。
从中新世后期起,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古猿开始下到地面生活。基于生存的需要,被迫经常使用石块、木棒等天然工具,觅取食物和抵御敌害,而双脚则经常用于走路,从而渐渐能直立行走。这样,就使得手与脚的分工固定化,手获得从事其他活动的自由,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转变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从此,古猿进入形成中人的阶段。
在埃塞俄比亚东部的偏远地区,古人类学家发现了距今约350万年的最早人科代表,这就是直立行走的南方古猿。
这种最早的两足动物的化石,显示出了很多与其祖先不同的解剖学意义的变化。脊髓经过的地方即位于头骨下方的孔洞几乎是垂直向下的。脊椎呈现为蜿蜒的S形状的柱体,在中部呈直立状,在颈后和背部上端有轻微的弯曲。
骨盆已变得短些了,更加呈现为碗状,以利支撑尚未进化完成的上体。髋关节处得到了改进,以便双腿能够和椎骨的位置一致,两膝也更加靠近了,为的是更有效地负担全身的重量。
踝骨也比猿类更为坚固而灵活,脚底已向上拱起而不再是平板的,大脚趾变得和其他脚趾靠在一起,这样一来,虽失去了抓握的能力,但是却获得了在迈步时随时支撑全身重量的能力,就像我们至今仍然遵循的一样。
最早的南方古猿生活于公元前500万年前后,最晚的则在公元前100万年前后从地球上消失。在公元前230万年前后,一个新的物种又在进化的道路上遥遥领先了。这就是人,一种肉食草食相结合的生物,他们不仅有着比任何南方古猿种群大一半的脑量,而且具有在环境中做出标志和改造生存状况的能力,他们甚至具有区别于其他任何物种的重要标志———能够制造工具。这就是能人。
从能人起始,地球上时光更迭,相继住有四种人类:最早的能人,生活在公元前300万年至公元前150万年之间,以********能人和中国的元谋人等为代表,脑容量为700亳升左右,其头骨还有前额后斜、眉脊突出、眼窝内陷等过渡性特征;直立人,典型代表是150万年前的爪哇人、115万年前的中国蓝田人、80万年前的海德堡人、60万年前的北京人,脑容量在750—975毫升之间;智人,他们的代表是13万年前的中国马坝人、10万年前德国的尼安德特人和中国的丁村人,脑容量平均在1350毫升上下;现代人,其中5万年前法国的克罗马农人、1.8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最有代表性,脑容量平均为1450毫升左右,最大的达1700毫升,作为从前人类典型特征的那种粗壮的眉脊这时已经消失。
从猿逐步转变为人,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不仅创造了灵活的双手,发达了大脑,劳动还创造了语言。
猿进化到现代人即晚期智人阶段,人种的差别就已相当明显。所谓人种,是根据体质上某些能遗传的性状而划分的人群。其性状包括皮肤的颜色,头发的形状和颜色,身材,眼、鼻、唇的性状等等。据此,人类学家把现代人划分为三大种系:蒙古利亚人种(简称蒙古人种,黄种人)、欧罗巴人种(白种人)、赤道人种或澳大利亚·巴格罗人种(通称尼格罗人种,黑种人)。这种区分是由长期生活的不同自然环境造成的。
原始人的生活
原始人群时代约从300万年前到5万年前。这一时期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了,逐渐涉历地球上的五大洲。他们开始制造生产工具、用火,形成采集和狩猎经济,还建立了人类社会最初的组织形式。
直立人和早期智人过着原始人群的生活。他们制造和使用的石器,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早期)。开始,一般只能打制出一种加工粗糙的砍砸器,用于砍、割、砸等多方面,后来已能制造砍砸器、尖状器、利削器等,以适应不同的需要,但加工仍很粗糙。早期智人制造的石器(旧石器中期)加工较前细致,形状较前规整,石器种类也增多了。到了后来,尼安德特人造出的石刀刀刃长达200厘米,而克罗马农人以他们革新了的方法,竟能造出2500厘米长的刀刃。
他们还制造锯形刃、铲子、冲子、钻,以及用来在兽角和兽骨上刻出细致标志记号的尖锐石凿。在智人遗址中,已发现少量骨器。同时,还发现大量的用火遗迹。
距今60万年前的周口店文化是北京猿人创造的,现已发现的石器近10万件,野兽化石上百种,并有大量用火的遗迹。用火的遗迹在欧洲也多有发现,说明晚期猿人(直立人)已普遍学会了用火。据人类学家统计,晚期猿人的脑容量在用火以前平均为870毫升,用火以后则增至1000毫升以上。
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以采集和狩猎获得食品。在狩猎方面,起先只能捕捉小动物,以后逐步学会了围捕较大动物。
在公元前30万年前后,直立人狩猎活动已包括围攻和剿杀大象那样大的动物,并用火把大猎物驱赶进包围圈,使猎物容易被捉住和杀死,这就使食物来源和体内营养的增加有了更可靠的保证。
在公元前10万年前至公元前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还创造了更大的狩猎组织和更有效的狩猎方法,他们将野马、猛犸象以及其他大型哺乳动物驱赶到泥泞的沼泽地带,在那里更容易地从近处攻击猎物,从而获取大量的食物。每当有剩余食物时,他们就把它埋在离地面不到一米深的永久冰冻层的特殊贮藏坑里,使其长期不变质。在尼安德特人的牙齿上还发现一些细小的刮痕,这表明他们很可能在饭后使用牙签剔牙。
原始人群时代的社会组织状况至今还无资料可考。推测直立人时期的群落可能有30至50人,智人阶段可能扩大到七八十人。
他们共同生产,共同消费,围绕着捕猎对象、海洋及河流中鱼类贝类的汛期、各种蔬菜水果的不同成熟期,不断地迁徙。不过,人们的迁徙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盲目和随意了,而是在一年中循着建有营地的固定路线进行着游猎活动。如此比较稳定的生活,使他们产生了很强烈的家的意识。人们除继续利用洞穴作为居处外,还用石头、木料、兽骨和兽皮建造他们的棚屋。法国的奥瑞纳和梭鲁特克罗马农人的遗址,所建住宅就相当坚固,墙壁用石块加固,顶子用树干搭成锥形,再盖上树枝和兽皮。有的房舍是用兽皮包围的皮屋和帐篷。考古学家在法国尼斯附近的地中海岸边,发掘出11座椭圆形小棚屋的遗址,在屋的近中心处有火圹,火圹附近还有其他用具。在沙地上有木碗,还有制造石器的碎石片、兽骨和海贝壳。这充分说明这时期的克罗马农人已建立了家庭,结束了游猎在外松散无序的生活。在法国多尔多涅的费拉西地区,还发掘出一处显然是家族墓地的遗址,里面并排安置着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五岁左右的孩子和两个婴儿的遗骨,一张石板压在男的头和肩膀上,意在保护他或是防止他的鬼魂从坟墓中离开。另外,一道埋葬的还有食物、工具和动物头骨,这些都表明克罗马农人相信某种形式的死后生活。
这个时期的婚姻,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猿人阶段实行无限制的婚姻,或称为杂交。从古代的传说和民族学资料,可窥见一斑。例如苏美尔的传说,神恩奇与自己的女儿、孙女发生过性关系;按犹太人的记载,罗得与他的两个女儿交配并生了孩子。恩格斯研究肯定,在人群“内部盛行毫无限制的****关系”,是人类性生活的“初期阶段”。
早期智人阶段的婚姻按辈数来划分,称为辈行婚。他们是以一个群体为社会单位。群内每一代人都互为兄弟姐妹。所有兄弟姐妹间,互为婚姻,但不同辈的男女之间禁止通婚。以此构成为血缘家庭。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已出现按年龄(老年、壮年、青年)的自然分工,同辈人在生产中有更多的接近,可能是形成这种婚姻关系的原因。美国著名民族学家摩尔根(1818—1881)根据亲属制度的资料,推断人类有过辈行婚的历史阶段。
血缘家族(辈行婚)的存在大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后来随着生产发展,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开始出现,最终催生了母系氏族的产生和繁荣。
原始氏族演变
生产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婚姻关系和社会组织发生了变化。这集中为氏族和部落的出现,母系氏族的繁荣,并最终走向解体。而从母权制的消亡到世袭君主制的萌芽,人类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