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明代宗族研究
4806700000040

第40章 杨士奇之族谱序跋所见宗族与修谱(3)

其实,泰和县的人文环境不过是吉安府人文环境的一部分。本文疏不间亲,贵必下贱苍头、臧获长子孙,数十世名义相续属不绝。家范肃于刑律,乡评严于斧钺。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流风遗俗,盖庶几西京成周之间焉。”反映出宋明之间吉安府人文气象和世家大族的盛况。这里文风特盛,世家大族修谱建祠具有普遍性,官宦与贱民等级森严,士农分野清楚。明初吉水人也谈到当地的文化家族,他说吉安府:“吾郡多士族,一门之间,父子昆弟以文学、宦业显名者,前后相望。”又讲吉水县:“环吉水百里之疆多儒业,环吾乡远近之间多世族。儒业多,故宦达之士隆;士族多,故诗书孝弟之习盛。余所居之乡曰同水,一郡之地以里计之十有五,以户计之一千五百也。千五百之户著姓,盖十之七八焉。”可知明初吉水及吉安世族之多,儒业之盛。关于吉安谱学与欧阳修的关系,万历时泰和人进士郭子章说:“吾吉自欧阳文忠公以来,创为谱式,乡人宗之。”泰和及吉安的修谱在欧阳修以后形成传统。

杨士奇热衷于修谱以及宗族事业,他提出的以故家为中心的族论和谱论,既有泰和以及吉安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对自身家族历史和宗族活动的总结。士奇除了前述在永乐初年修有族谱等多种谱牒以外,还于宣德八年(1433年)复建祠堂。杨氏故有祠堂,元季毁于战火。士奇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晋官,禄赐加厚,于是复作祠堂。他说:“吾高祖以前居邑东清溪之上,暨曾祖始徙学宫之北,居与祠堂作焉。作四十年而毁于兵,又二十年而沦于异姓,又五十有余年,而余始克复之。祠成祀四代,岁时行事,悉遵朱氏礼。”士奇早在永乐时就已修谱,而复建祠堂直到晚年才实现,可见修祠之不易,更可见他一生都在从事宗族事业。士奇也提倡建祠堂,江西饶州浮梁李氏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建成祠堂,士奇在其祠堂记中指出:

“礼营宫室先宗庙,家造先祭器,急所先也。而后世士大夫率因陋就简,朱子始定祠祀之礼。然世之遵用者不数数见,盖有识者所谓喟然太息者也。李氏文献数百年,至奉化能颛颛于此,非仁人孝子之心乎!”他肯定朱子的祠堂之制,表彰李氏,倡导修建祠堂。吉安安福茨溪刘氏于宣德三年(1428年)建成祠堂,祭祀四代祖先,其制度礼仪悉遵朱子《家礼》。士奇应邀撰写记文,他指出:“朱子以庙非赐不得立,遂定祠堂之制,于是重水木源本者,皆得伸其追远报本之诚矣。然世遵用之者犹鲜,盖非惇仁尚礼之君子不能也。凡世老释之宫有作,率得名公巨人为之记述夸诩。祠堂者,知礼复古之为,其系于人心世道非细故也,其可无记?”他赞扬朱子祠堂之制,为了人心世道写记文倡导建祠堂。福建福州侯官姚氏故有祠堂及祀田,历兵革皆废,宣德七年复建。士奇闻而叹曰:“此王化所关、士行所始也。祠堂本于文公,念人子皆有追远报本之心,而行礼亦必有其所,故约古而为之制,其视古盖简矣。然世士大夫家虽有禄者,能遵用之已鲜,岂其智与力有弗逮欤?孝哉乎!”批评士大夫不建祠堂是不孝。姚氏和刘氏的祠堂都建于宣德年间,也与杨氏建祠同时,李氏于永乐最后一年建祠,与宣德年号中间仅隔一年,距士奇建祠堂不出十年。这四座祠堂均在15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十年间建立,可能不是巧合。这时明朝建立五十余年,随着社会的稳定和新朝崛起的士大夫进入权力阶层的鼎盛时期,显示家族势力和实力的建祠开始受到重视。从士奇的论述看,当时建祠者很少,然而他称赞有加,大力提倡。士奇还重视家范的作用,他为江西乐平《虞氏家范》作序,探讨家教之于故家的关系:“夫所重乎故家者,谓世有德善其一家之间,父子兄弟夫妇长幼戚疏各敦其道,雍雍乎和也,肃肃乎敬也,秩秩乎无相逾也。上历高曾,下暨曾玄,暨十数世传续不已,此可为故家。而岂徒富贵之谓哉!二百年来世推浦江郑氏雍睦之行无异词者,盖其感化之有自,防范之有作,不然何以其能行之久而不隳欤!今观乐平《虞氏家范》,其有闻浦江郑氏之风而兴者欤!”士奇对《虞氏家范》的肯定,在于家族规范可以感化、防范家族成员,培养世德,保持世家。他视《虞氏家范》为浦江郑氏之风而兴,欣喜异常。

杨士奇也非常重视教育本家族成员。《东里续集》卷五三为“家训”,篇幅不小,收有《训昇侄》、《嘱付侄昇缘路事宜(二十二事)》、《训旅、鹓、艮、稷(八事)》、《训侄与子》、《训东城诸侄(十三事)》、《与东城诸侄侄孙》、《训康甥孟嘉(十六事)》、《赠言示侄之芳》、《训子默识》、《吩咐子及昱、暠诸孙(十二事)》、《示长新妇(九事)》、《遗训》训示多篇。其中《训子默识》内含《到家当修敬者(七事)》、《当力行者(八事)》、《当谨戒者(十一事)》三篇;《遗训》内含《正统二年病中写(八件)》、《正统九年三月治命(七件)》二篇。这些训示主要是写给子、侄、孙的,内容以安排家族琐细事物为多,不过士奇最强调的仍是“文行”。如《训旅、鹓、艮、稷(八事)》就很能说明问题,其内容如下:“吾家自高曾以下,子孙皆至亲,须敦睦,患难相恤,贫窘相助,过失相规。如有不受规益者,众共责之,卑者众共笞之,必尽公道,乃可使服。今条列数事,以示汝兄弟遵守:一、须访求有德有学之人为师,以教子侄,择其资质颖悟者教之以治经,次者教之读书讲解、习诗文杂学,必皆教之正心修身、事亲处人之道为本。一、祀先事亲,已有定规,不许怠慢,陷于不孝。一、凡公事不许干预苟利,以辱家门。一、闲常时须勤励子侄,使贵义贱利,务善循理,亲近正人,勿交俗辈。一、子侄有善行好学者,众共礼之重之,若有分外不律不受训诫者,稷会诸兄弟数其罪而笞之,不可容恕,如又不悛,明告于官,请治以不孝之罪。一、教子侄须要处友待下皆宽厚,少饮酒,盖贪饮者未有不乱性背理,处人之法,谦虚忍气,无不得吉。一、旅、鹓、艮、稷须同一心,有狠戾自异者,众共攻之,攻之不改者绝之,不为兄弟。一、兄弟本同一气,不可听妇人言,以伤至亲之情。”第一、第五条均强调培养子侄德学兼备,第二、第三、第四、第六诸条是对子侄德行的要求。关于德行《,与东城诸侄侄孙》中说“凡事重义不可重利”,《训康甥孟嘉(十六事)》的前三条也讲:“一、第一件,常常检点自己身心,要在道理上出一言、行一事,背了道理,便不得为君子,若出于一时失错,便猛思改过,终身痛以为戒方得。一、大凡修身慎行,皆须自己着实下工夫,不可毫发放过,放过便非着实,今人无自着实工夫,只是修饰外面,要别人道好,而不知尽为有识者所窥,遂指为小人,此是立身根本。一、闲暇勤读书,考古人嘉言善行,体而行之,常亲近正人,虚心以请益焉。然人之邪正未易辨识,大抵行止端庄,语言合道,言不及利,便可亲近。若好谗人谀人,议论不正,谄媚取容,言不遗利,此小人也,须远之远之。”修身养性,重义轻利,做正人君子,是士奇对后辈的要求。

关于学养,《训东城诸侄(十三事)》中说:“祖宗所遗一应碑铭行述、诗文稿草,片纸只字,及家乘谱牒之类,并委鹓收掌爱护,不许损坏,但略有损坏,即是不孝。盖此系吾家传世之宝,子孙所当谨守为是。鹓继伯威兄之后,系宗子房下,故当掌之。”又说:“各房子孙宜严督之读书,不可荒废,切要切要。”在士奇看来,子孙读书是切要之事,祖宗遗文为传世之宝。这一主张还有更具体的贯彻,《示长新妇(九事)》中指出:“家中所藏敕书、诰命、御笔画及一应书籍文字、法帖图画,皆是我平生性命心力所得,家中务要常常爱护,须是汝亲眼同孙子小心勤勤看过,遇梅雨晴霁,则须晒晾晒晾后,还亲自整齐收拾,亲自锁钥封闭,此是吾传家之宝,绝不可借与人看,虽至亲之人,亦不许借之,紧要紧要!更不许信付昱子,须是新妇一一亲自整理。”士奇把自己收集的各种文献也作为传家之宝,视同生命。他在《示长新妇(九事)》继续指出:“家中子孙不可断绝读书种子,须延好先生教诲,须严且勤,为母不可慈爱护短,事师礼须厚,学俸须要实效,不可少欠。”士奇对培养子孙读书可谓不遗余力,把不绝读书种子作为世家的命根子。

令人遗憾的是,士奇为宦在外,至正统四年(1439年)南归展墓,阔别家乡四十年,对子孙的教育虽不断有书信传达,但鞭长莫及,效果并不理想。《赠言示侄之芳》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情况,他说:“吾杨氏世守礼仪,服诗书,仕者有廉节,处者有善行,居西昌数百年,皆无敢辱其先者。吾去乡四十年,今春始遂一归,宗人老长物故且尽,后辈晚出,行有违于先者多矣!为之短气索然。虽召而训之饬之,其习惯成性,安能必其我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