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编辑本论
4806500000027

第27章 编辑过程(1)

编辑过程是实现编辑目标的基本途径与手段,是编辑主体作用于编辑对象的实践过程,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工作环节。编辑目标是根据社会客观需要及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手段的发展规律而制定的,反映着编辑的客观规律,是编辑过程的方向,决定着编辑工作轨迹。编辑过程以调查研究、收集信息为起点,竭力寻求一个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一体的优秀选题,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整理加工、校订、装帧、宣传推荐等活动,最终奉献一个内容与形式俱佳的出版物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编辑过程可分为编前环节、编辑加工与编后印制宣传三个阶段。编前环节具体包括调查研究与收集信息、拟定选题计划、组稿三部分。编辑加工过程包括审稿、加工整理、装帧设计和版面编排。编后过程是指校对清样、宣传推荐和信息反馈三环节。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编辑活动阶段中,编前环节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和审稿、编排、装帧设计、校对、发行等环节处在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只是因为选题和组稿更直接、更集中地体现着编辑思想,才成为编辑活动链条上最关键的部分。显然,如果没有其他环节也就没有编辑活动这整根“链条”,也就谈不上什么“中心环节”和“关键环节”。事实上,现代编辑活动的每个环节和工序都需要科学的决策。只是必须明确,重视编前环节是更为首要和基本的。现代编辑工作与传统编辑工作的明显区别是,前者以预测文化走向、制定选题战略为内容,后者以审改加工为重点,是实现选题计划的战术活动。

从信息学角度观察编辑过程,收集、整理、加工、输出和传播信息是编辑活动的实质内容,其背景是信息世界,其原料是信息聚合,其产品是信息凝结,通过信息交流实现与外界的联系。

编辑活动具有周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在编辑活动中,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印刷、发行可视为一个运行周期,每一环节紧密衔接,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动态过程,既同上一个周期相联系,又同下一个周期相贯通。

选题

编辑是出版的中心环节,选题是出版的支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出版部门之间的竞争,图书市场上的较量已越来越趋向于选题的竞争和较量。出版部门在社会上的影响、知名度与选题密切相关。在评价编辑工作成效中,选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决定图书价值大小的不是纸张、油墨等物质材料,而是其所载的信息。这些信息即是策划选题表现出的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传播价值。图书选题策划的内容富有创意,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群体在知识与文化上的需求,赋予图书产品以新的价值内涵,出版物的纸张、油墨等材料才能发挥作用,体现图书内容的封面设计、装帧创意才有价值,否则,即使材料再高档豪华,也一无用处。因此,图书编辑工作的价值大小往往可以通过选题体现出来。

选题策划是一种高智能的创造性劳动,选题策划的真正内在动力是潜在市场、利润以及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的需求。成功的策划不仅能迅速抓住现实的市场需求,及时推出产品,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潜在的市场需求变成现实的需求,先于他人推出独特的、崭新的产品,从容地取得市场份额。只要选题新颖,适销对路,市场的“绿色通道”是永远敞开的。

选题策划水平同时决定出版部门的规模和效益。任何一家出版单位,如果能在选题上取胜,也就有了发展的资本。从一定程度上说,出版产业是在不断提高选题投入和产出比值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本是同样规模、相同性质的出版社,一方由于选题策划没有带来相应的产出,形成市场弱势,影响了其发展的方向与速度,限制了规模扩张;而另一方一旦形成独特的选题策划思路,也就拥有了使出版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的手段,就能在少投入多产出的高市场回报中占据优势。

在一般物质产品由设计向成型转换过程中,材料性能和生产加工设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对精神产品生产来说,设计(选题)思路创新则意味着出版部门胜券在握,因为它的全部价值几乎都体现在选题创新之中。选题策划本是一方案,这一方案只需要文字符号与载体材料便可以构成。尽管文字符号、载体材料几乎是任何文化人都具备的,但方案却只是有头脑、有经验者才可设计出的。在现有社会生产力下,将虚拟形态转换成现实易,但创新思维难。

选题创新不同于一般产品物质与能源的消耗,一般产品只有通过物质与能源的消耗才可生产,生产量越大,消耗得越多。而出版资源重在信息,信息无限,开发无限,选题无限。同时,在信息的组织与开发过程中还可以不断产生新的信息。

一、选题的特性

1.严肃性

选题成功与否在国外关系一个出版部门或公司的生死存亡,在国内也影响到一个出版机构的生存环境和读者声誉。因此,出版社假如制订一个近期或远期选题计划,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在寻找一条生存之道。一旦道路明确,就应努力付诸实施,不随意更改。

图书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物质商品,就在于它的精神产品特性。

选题具有超越时空的相对稳定性和长期使用价值,因而,不可急功近利,不可有短期行为,这应成为出版部门策划选题的切入点。编辑活动不能局限于仅仅审改加工的传统观念,而应当发挥自觉能动性,通过推理、假设、猜测甚至直觉来透视纷繁复杂的文化信息,做出超前判断,提出年度选题。假如制订选题规划的随意性过大,或盲目跟风,或变动频繁,失误的不仅仅是单本图书选题,更为重要的是它影响了出版部门的长远发展。

2.科学性

选题科学性的标志是:(1)实事求是,符合各自领域的实际;(2)遵循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3)可以承受定性、定量分析与实践的检验。

只有做好调查研究才可制定出科学的选题。编辑可以通过查阅报刊、浏览文摘索引、参加学术会议、走访作者和读者等途径,准确及时地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图书市场供需情况、作者资源和读者群构成等文化信息的发展趋势,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有计划、有目标地制订选题计划,组选稿件和物色作者。同时还必须避免学术研究的重复雷同,及时发现有时效价值的文稿,特别是能够引导潮流、引领科学研究方向、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需求的文稿。

当然,了解什么信息,怎样收集信息,特别是如何处理信息,都需要依靠编辑的自我决策能力。保证选题的科学性还应该注意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分类储存和定性定量分析,并依此预测文化信息的发展动态和趋向,以便掌握编辑活动的主动权,保证选题朝着科学性方向发展。

科学性包括优化选题结构,即各类图书均有一个合理、科学的选题比例。应考虑到各类图书在市场上可能占有的份额,避免与其他出版单位选题相冲突。如果一家出版社有若干品种、品牌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必将蔚为可观。倘若品种单一,一旦市场判断失误即可能失去元气。

选题应与本部门的性质、所具有的著述力量、同类书曾经的市场、读者的接受程度等一并考虑。

3.创造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即是开发新产品,如果长期没能开发出新的、成功的商品,任何经营管理都是无效的。

出版部门新的选题就是出版企业新的商品,共同的本质是追求商品的新价值,共同的要求是新开发的商品必须具有新颖性。不能策划出新选题就会失去经营权利。选题是一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选题与跟风有着明显区别。爱因斯坦曾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假设、新的思路,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创造性才是科学真正进步的标志。爱因斯坦之言道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含义和重要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性是创新求异,即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未来事物和对象的创见性思索,它强调从已知走向未知。创造性是选题严肃性与科学性之外的另一重要特性。

创造性需要胆识与智略。独立的风格与特色可以在选题中得到集中表现。正如具有民族性才有世界性一样,选题具有创造性才有市场较大的占有率,从古到今莫不如是。例如,萧统等人编辑《文选》时,并未决定选择所有先秦至梁的作品。尽管当时裴子野、萧纲等人对一些作品的看法争论很激烈,但萧统以他的创造性见识在《文选序》中果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见解,把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区别开来,诸如“经”、“子”、“辞”、“史”等一律不选,提出“以能文为本”的观点。其特征即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当时选文之条件当是经深沉艺术构思的作品内容,“行文出语采而间一缘情”者才能入选。由此推动了后世对文学性质、创作类别的认识,促进了文学概念的形成,使古代作品文史哲不分的现象开始有了变化。创造的性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诠释。

既是教育家又是出版家的张元济先生先后担任过编译所长、经理、董事长等职,从事过编辑、校勘、发行、管理之工作,每到一处都力图进行新的尝试。他与高梦旦、蔡元培先生一起编写的《最新教科书》便是他及时抓住1902年清廷发布新学堂章程后的创新举措。这套书迅速风行全国。究其原因:一是当时各地学堂纷纷兴起而教材奇缺;二是各科教科书内容多有创新。如国文教科书中寓思想品德教育课于课文,同时还介绍了一些各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以及天体、卫生、科技等各方面知识。这些新颖的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了商务印书馆和张元济先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选题策划是一个知识创新过程,一个知识和信息的分合、相交、增减、变革的过程。它不是来自闭门造车或主观臆想,而是来自对信息的广泛收集、积累、提炼和研究。一个经过精心策划的高水准、高质量的选题,必然包容着最新的知识、信息,或者用全新的理念诠释的知识和文化,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编辑工作本身就是创作,是一种高级制作和再创造性的劳动,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和技术性。这不但体现在审改、加工和编发过程中,更突出地体现在编辑活动每一周期的选题、组稿和选择作者的过程中,即注意发现新的文化动态、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新的作者,综合分析原创与次生信息、社会文化需求,运筹和制订代表学术发展趋向的选题。完成这一思维过程,需要编辑勇于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摆脱盲目崇拜的世俗和旧理论体系的局限,需要编辑有开创拓展、标新立异的勇气。创新的探索,并非摒弃传统,割断历史,而是指立足于现实的场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揭示对象的实质,研讨作品表现形式。温故而知新,才可在选题上求新、求深、求异。

许多创新选题虽然不是原创型的,但它们在某一方面已突破了某些已有选题的价值,实现了对已有同类选题的超越。与原创型选题比较,它们不具备首创性,但它们在某些方面却具有相当的新颖性,因而也会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创新并非与模仿无关。这里的模仿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外界事物中得到启示,然后借用到自己的选题中。其中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新的创造,创造的成分越多,选题的价值越大。正如《孙子兵法》一书,有古老的版本,也有新的插图本,尤以丝织版的《孙子兵法》带给人们崭新的感觉。

选题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编辑主体的外部压力与内部动力。编辑的外部压力是指职业道德、社会职责、历史使命和生存环境等方面。平时积累的知识和信息构成了选题创新内部动力的基础,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富有想像力、思维敏捷的大脑是选题创新的条件。

创新要求不受旧有框框的束缚,以发展的眼光、喜爱新事物的态度对待变化的世界。能否创新反映了编辑学术意识和学术判断能力的强弱。能够进行选题创新的编辑总是以敏锐的观察力提出问题,运用多种思维模式以及丰富的想像力去分析问题,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构成新的选题。

二、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选题策划决定着出版社生存质量已是出版界同仁共知共识的事实。但在实际策划选题时所报出的选题往往又经不起推敲,策划者觉得委屈,发行者觉得不遂人意。但如果在选题策划之前以及论证选题时能够明确一些选题策划的基本原则,无疑会有利于选题工作的开展。

1.与时代同步原则

所有图书的出版都是在一定政治与经济背景下选择的,即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时代性原则是指书籍内容与时代精神风貌、社会准则、读者接受意识并联的组合体系。政治性图书毋庸讳言,如果背离国家大政,有可能影响民心、鼓惑策反的图书必遭棒杀。文学类图书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场景、情节与人物,但对作者有一定的要求,只有肯定了其在历史中的积极作用方可为之,否则须慎重。对历史史实在真实反映的前提下可以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科学技术类图书的时代性突出表现在技术的先进性上,如果已是明日黄花,出版即是浪费。

时代总是在不断发展的,选题必须既适应社会文化环境发展,又同时吸取学术研究新的成果,使某些选题得以不断更新。这种跟随时代、推陈出新的方法尤其表现在学术著作选题中。填补学术空白,在一定时期内毕竟是有限的。而采用联想思维和扩散思维方式,根据时代发展和读者需要选择新的突破口作为选题,也可以取得成功。

遵循与时代同步原则从某种意义上也有政治性第一原则。任何政治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决定了政治的基本内容和实际意义。

2.读者服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