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编辑本论
4806500000026

第26章 编辑思想(5)

(2)毅力。自信与顽强是需要毅力作保证的。在出版、具体选题计划方向确立之后,无论工作中碰到多大阻力都不轻易改变,坚忍不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特别是极有发展潜力的选题,完成它要经过若干道出版工序,有时某一个环节不顺利就会影响到整个计划的实现。只有排除困难,顶住干扰,敢于吃苦,才会品尝胜利之果。这是对编辑意志力的考验。

(3)自信。自信的前提是有他人所不具备的知识、能力、经验与成就。盲目自信是编辑工作的大敌。自信才会在与作者的交流过程中积极地提出自我见解,才会在他人排斥反对时坚守“阵地”,才会收获成果。

(4)诚信。编辑的诚信是与他人交往的先决条件。不怕从来没有过合作,只怕合作中没有诚信。具有诚信品质的编辑会有许多的作者朋友,成为了朋友的作者会使编辑的组稿任务顺利圆满地完成。

(5)理智。无论工作进展顺利与否都需要编辑的理智。理智不是冷漠,也不是无动于衷,而是热情中的冷静、急切中的清醒。

所有出版时尚的形成都有其热烈的因素,但细细分析,一个接一个时尚的出现都蕴含着热情中的理智,偶然中的必然。理智是工作中的思考,是行为的尺度,把握好标准就不会感情用事。理智来源于经验与市场调研。

性格影响编辑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具备以上性格者是最适合做编辑的人。良好的性格对编辑个体能力的发挥与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无疑会对编辑工作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性格也会抑制或改变编辑工作中的某些特征,使其朝着有利于出版团体或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对编辑工作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有助于编辑工作的成功和成就。具有某种性格特征的编辑往往以独特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进行活动。如敬业者无论从事的是什么岗位,身居什么职位,都能以勤奋、踏实的精神面貌出现于工作中。而工作毫无责任心者不会让人产生信赖感,自然也不被委以担任重要的岗位。理智型编辑在挑选、处理稿件时,善于思考,能够综合考虑客观现实,时刻用理智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相反,情绪型编辑处理稿件大多会凭个人主观愿望,将浓厚的情绪色彩赋予工作中,从而影响编辑工作效率和质量。

2.在编辑工作中培养良好的编辑性格

良好的编辑性格可以在编辑工作中逐渐养成。尽管性格本身是个体先天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基础上的产物,但同时也是环境和教育长期作用的结果。个体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可以在编辑工作实践中通过努力来改变不适应编辑工作的某些性格特征,逐步培养良好的适应编辑工作要求的性格特征。如一个和谐的、民主的工作环境与一个压抑的、专制的编辑出版环境对编辑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截然不同。前者会鼓励编辑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寻找开拓创新亮点,心情舒畅地与同事和睦相处,从而创造一个又一个出版佳绩。而后者则处处缩手缩脚,或循规蹈矩或自由散漫,与同事关系紧张,勾心斗角,“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容易造成编辑孤僻、内向寡言的性格特征。

良好的性格是形成编辑风格的基础。一个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将满足读者需要视为己任的编辑一定是敬业者;一个拥有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作家队伍的编辑一定是具有诚信品质及热情开朗、自信自尊的良好性格特征的人;一个编纂严谨、校对一丝不苟、重视书籍对读者切实帮助作用的编辑一定是一个责任感特强、耐心细致、冷静理智的人。这就是编辑个体在长期从事编辑职业的过程中,不断满足社会对从事这一职业者所提出的要求,反复修正自己,锻炼自己,从而逐步改变了原有的不适应工作的性格特征,最终形成的与编辑工作要求相适应的性格特征。如此,努力做好编辑工作是养成良好编辑性格的基本途径。编辑必须时刻注意在工作中积累,从工作中学习。学习、了解政策法规,可增强工作责任意识;学习前辈编辑作风,有助于提高职业修养;学习以往成功的编辑经验,可增强工作自觉性,最终培养起敬业爱岗、勤恳诚信、热情理智、顽强坚毅等适合于编辑工作的性格特征。

编辑特色,是其自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编辑的特定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是编辑风格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编辑风格体现编辑特色。编辑群体风格是编辑个体风格的综合。编辑在出版实践活动中,依自身素质的不同而逐渐形成各自的编辑风格,这种风格在一系列的编辑活动和编辑作品中得以体现。

编辑风格的形成与编辑的编辑方针、编辑素质、编辑出版物类型等一系列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编辑的素质对编辑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每位编辑应对一两个学科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与自己所编出版物的读者对象有共同的兴趣和欣赏体验。在具体编辑活动中,他尽可能地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对象,并将自己的个性对象化,以此形成特定风格,并与特定对象产生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编辑,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读者。编辑在编辑作品时的情感体验应能被大部分读者所体验。

同时,编辑还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加之对读者阅读兴趣的深刻体验,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与创造,才能使编辑的作品形成独特而鲜明的风格,达到作品、编辑与读者的真正统一。编辑主体的理论修养、心理品质、知识结构、思维习惯、水平和能力等都应是富有个性色彩的,因此,他在对社会现状的把握上、在从事调查研究的方法中,在确定书稿选题及编辑技巧方面都会有某些独特的观念和方式,这便是编辑风格。

编辑鲜明个性特征体现在所编辑的出版物中,或以新颖鲜活、科学实用见长;或以短小精悍、扎实独特的新成果制胜。在选题与组织稿件时,或重视点滴的基础开掘与积累,精心追求长远效应;或约名家之作,保证质优档高,获取名人效应;或勇敢挑选新人,为青年学子架梯搭桥,扶植新秀成长……每个编辑都可以从独特的理性角度充分论证自己选择的合理性。这种价值取向一旦定型,编辑的个性风格便得以实现。编辑风格既是编辑思想的一部分,也是编辑思想中最为精华之处。

二、编辑风格形成的两个基本因素

1.知识积累

编辑知识积累状况决定风格的凸现力量。风格鲜明的编辑一定有着深厚的文化积累。一是他曾经接受的教育(包括教育深度与广度)。所接受教育时间愈多者,风格形成的时间愈短。换言之,他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正在或已经形成某种风格。编辑接受教育过程中接触到的知识愈多,其背景也就越广阔,既是选择的基础又是产生交叉学科、跨学科选题的良好土壤。这种深厚的文化积累为编辑风格凸现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二是在编辑工作过程中,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不断地与之进行着交流,促使其在思想、行为中遵循一些能够与之并存而非背离的“章程”,这些“章程”一旦形成固定的“程序”,便可累积为风格。

编辑的知识积累程度体现在编辑工作全程之中,尤以选题策划最为突出。选题策划中的编辑风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1)是否以弘扬时代精神为己任,能够策划出富有时代影响力的课题;

(2)是否善于追求新颖别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

(3)是否有勇气与能力寻求系列化、成龙配套的出版规模效应;

(4)是否具有点石成金的神来之笔,可以化“平常”为“神奇”,甚或锦上添花。

当然,编辑知识背景不同,编辑风格也可多种多样,但最终都要在选题、组稿、审稿、加工中去具体落实,故而,寻求编辑风格的多样性也就是追求知识结构的多样性。

2.出版部门性质

受出版部门的性质及出版物整体风格的制约,编辑个体风格的形成往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调整与适应阶段。作为编辑,必须正确处理编辑个体风格与出版部门整体风格的关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一般情况下,编辑的个性风格与出版部门性质有着某种固定的联系。如果是一名法律图书编辑,平日接触的都是法学专家或法律业务,耳闻目睹同性质或同类型的人和事,有益于思维定势的形成。同一出版部门的编辑作为一个群体,在同一方针任务、同一个主题编辑构思下工作,可以形成编辑工作上的共识和共同的思想感情,进而形成这个群体的编辑艺术特色。编辑个人在其编辑的出版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编辑艺术特色,形成他个人的风格,出版部门编辑群体在其编辑出版的出版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编辑艺术特色,形成部门群体的编辑风格。这两种编辑风格虽不一定是完全相同的,但却是密切相关的:个体编辑风格中含有群体编辑风格的因素,群体编辑风格中也凝聚着个体编辑风格的因素。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成、密切关联的。编辑的个性风格当然也必须服从于出版部门的总体特色,出版部门也为编辑形成自我风格创造条件。

卓有远见的决策者的责任就在于熟知每个编辑的个性风格,力求使他们都能扬其所长、展其才智,使出版部门奏出整体特色的和谐旋律。出版物的定位是出版物形成特定风格的前提。读者群体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并没有把自己归属于某一个群体的自我意识,但他们却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共性,这些共性是区别读者的基本标准。读者群可以用多种标准来划分,如年龄、职业、性别、文化水平、民族等。不同的读者对象需求自然也不一样。有的读者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而阅读,有的读者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购买,有的是为了子女,也有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了解读者身份构成与需求目的后,就可以根据出版物的具体情况来定位,以便准确地切入市场。定位找准后,鲜明的特色便成了编辑出版是否成功的关键,而出版物的风格实际上是编辑风格的集中表现。独特的编辑风格又会使出版物自身的定位更加准确、鲜明,并使编辑思想得到充分的贯彻,充分展示出版物的特色。

人类思想的特征就是创新,创新才能使思想发展,社会进步。

延绵不绝的精神产品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人类优秀文化和思想。正是人类思想的创新特征,决定了编辑思想需要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或以严谨求实见长,或以辛辣讽刺制胜,或重视日积月累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或约名家之作期望产生“晕轮效应”。每个编辑都可以从独特理性角度充分论证自己选择的合理性。这种价值取向一旦定型,编辑的个性风格便得以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生存的主要依靠对象是读者,而要想获得稳定的读者群,编辑必须有鲜明的风格。出版的定位与编辑自身风格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三、编辑风格的特点

1.独特性

文学家的独特性是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凄恻;歌唱家的独特性是杨洪基的浑厚高亢,张也的婉转清悠。出版部门的独特性正如“文如其人”、“歌如其人”一样,应当使编辑出来的作品即使不标注出版单位的名字,读者也能见其文而知其社。编辑风格有如作者风格,也必须具有唯我如是的特点。不独具特色,就不足以形成编辑风格。风格可以相近、相似,却不可以相同。独特性也就是排他性,是与众不同,独树一帜。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话同样适合于编辑。

2.稳定性

风格是成熟的表现。一个编辑偶然在某一方面出现某一特点,并不等于从总体上就形成了完整的风格,一个出版部门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也必须保持内容和形式相对稳定的独特性。如果这种独特性时有时无,变化不定,就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稳定性的形成需要编辑有着明确的出版指导思想,有成套的选题计划,有一贯的思想立场和持续的倾向性。即使是同一个主题,也会不断深化;即使是同一个作家的作品,也会在编辑过程中体现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编辑的匠心与再创造力。因此,独特的编辑方针、整体的编辑构思以及步调一致的编辑运作,都是形成稳定、持久编辑风格的必备条件。

3.多样性

编辑风格具有多样性特点,编辑个性的多种多样,带来编辑风格的丰富多彩。图书的内容不同,读者的定位不同,编辑的方针与意图也有差别,这些都为多样性提供了客观基础。依据编辑对出版物内容与形式的不同选择,形成各具个性与魅力的特点,有的开阔宏大,有的精巧细腻,有的大胆泼辣,有的稳健持重。一个编辑风格再突出,也只是他一人的特点,不能形成繁茂的欣欣向荣的局面;一家出版部门的特色也仅是一家的风格,不可能有百花齐放的格局。只有鼓励每一个编辑都创造出自己的特色,每一个出版部门都形成自己的格调才会有异彩纷呈的全貌,才可满足各类读者的阅读需求。

4.协调性

编辑风格是与编辑环境协调的产物。它不是笨拙、固执的“硬”性夺目,而是权衡各种因素后突现的特色。编辑风格的突出并不是一味地强调而得来的,它是恰到好处“加工”的结果,是日复一日“累积”的成就。其协调是积极有效的,为了给固有的个性创造和谐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所有一切都围绕一个目的而努力,使出版内在、外在的环境,使编辑自我与他人的秉性、智慧都达到有效的统一。如此形成的编辑风格长久而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