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少城轶事
4735200000027

第27章 桥是成都的骨骼河是成都的血脉(1)

一、两百多座桥的毁灭

成都地处一片水网地带之上,因而以桥多著称。河是成都的血脉,桥是成都的骨骼。成都以桥命名街名的街道就有四五十条之多,加上与水系有关联的街道名称竟有七八十条。成都没有水和桥就失去了灵气和骨性,这就是今天成都的情形。许多老成都人总觉得现代化的大都市缺少点什么味道,这就是缺少了水的润泽和桥的古韵。最高的居住理念就是水居,不管是住在河边还是住在江边,也不管是湖畔还是海景,总之,水居才是最高的居住理念,它胜过了陆居和山居。水居第一,山居第二,陆居最次。成都人曾经住在水边,不管是浣花溪畔还是锦江河边,也不管是百花潭侧还是众多的池塘周围,最有诗兴的文人和最富足的家庭选择的都是这种宅院。但现在水没有了,河道消失了,池塘消失了,人们拥挤在水泥丛林之中,像蚂蚁一样穿梭往来,像苍蝇一样窜来窜去,加上热岛效应,加上物欲横流,那种散漫浪漫的生活方式如何延续。

成都自古以来被二江环绕,这就是府河和南河,还有从西向东横贯城中的金河,环流皇城的御河,以及磨底河、沙河、干河、水碾河、肖家河、解玉溪……数不清的河在涌动,河岸垂柳,两岸架桥。成都人生活在岸边,在廊桥上贸易,在船头易货,在河岸边观景。家家户户门前不是河道就是水塘,至少自家的街巷中或院坝中也有水井。成都的地下水位很高,挖地三尺就有水。无数的街道以井命名,譬如:凉水井街、水井街、铜井巷、井巷子、大井巷、铁箍井街、双眼井……以河命名的街道有水碾河街、金河街、小河街、顺河街、御河边街……单是这些街名就已经使你如痴如醉,成都是一座诗城,散文之城,干旱与成都不沾边,因而干涩的事物总是在成都住不下来。

唐代成都城内的解玉溪由城北向东南流经大慈寺西侧,水量很大。当年的府南河也是水量充沛的河流。都江堰引来的岷江之水除了灌溉之外主要用作城市用水,其中航运的功效很重要。处在川西平原水网地带的成都充分利用了其独特的水利资源,这是十分可贵的。有河就有桥,当年的成都可谓是一座桥梁的博物馆,各种功能和式样的桥梁横贯河流之上,有彩虹桥、磨子桥、孔桥、玉带桥、廊桥、索桥、木桥、弯弓桥等,单从桥名和桥形就可以引人遐想联翩。一心桥、半边桥、二仙桥、青石桥、七星桥、万里桥、九眼桥、桂王桥、十二桥、三洞桥、驷马桥、平安桥、安顺桥、梓潼桥、卧龙桥、拱背桥、通顺桥、落虹桥、通锦桥……有名有姓的桥有两百多座,无名无姓的小桥就更多。

金河,当它在唐代出现在成都的版图上时便自城西外磨底河引水入少城,经金花桥、半边桥、大安桥斜贯城中,然后出城北于外东的府河。到了今天,整条金河除人民公园内存有一段外早已不见踪影。金河并不是一条小溪流,当年金河是一条交通河,是一条城中大动脉,运送物资和粮盐,可以排污、救火、供水、调节空气,又是一道绿色景观。对于河流的认识人们往往单一,以为河流只是一条通道,其实河流相当于大地的血管网络,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河流的破坏也就是对生态的破坏,因而,也就是对人自身的破坏。更重要的是金河上有22座桥,其中有闻名的半边桥和青石桥。金河上的每一座桥都有一段传说,每一座桥都有一段故事,每一座桥都有它独特的性格,它们又共同构成了成都这座城市的性格。河因桥而显,桥又因河而树立了深厚的文化形象。

想起这些消失了的桥就不禁令人怅然若失。桥承载了成都人无数不可磨灭的印记。两百多座桥的消失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的毁灭。

清末时成都城中还有水塘二十余个,这是由无数河道串联起来的。据说水塘最多时有五十多个,有些水塘还很大,几乎就是一个小湖。水塘周围是民居,水塘中不仅种有莲藕,还有芦苇和鱼虾。上莲池、中莲池、下莲池等就是这种格局,还有蓄水量很大的庆云塘。解玉溪流经的王家塘、白家塘也风光无限。但这些诗一般的生活场景永远在成都的版图上删除了。一同消失的还有千秋池、龙堤池、天井池、柳池、墨池、方池、洗马池……成都本来就缺少一处宽阔的水面,这星罗棋布的池塘的消失使人痛心疾首,以至于又不得不花重金开挖北湖、东湖和南湖,这就如同将古老的宽窄巷子拆了重建一样,不知是出于保护,还是为了摩登。

一座城市有十几条河道、两百多座桥、几十个水塘、几千株大榕树、上万棵垂柳和数不清的银杏,有舟船往来、渔歌唱晚、水中倩影、鱼翔浅底、鸭鹅戏水……这简直就是天国盛景,是梦中才有的城市。这不是梦,而是成都当年的实况,但现在只留存于梦境,它早已灰飞烟灭,代之以火柴盒式的建筑。人们在水泥丛林中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穿来穿去,浮躁而又气紧,连过去的柔风细雨、软水绵柳也变得心焦泼烦,硬枝夺棒,正是因为池水不在,河风停吹,人们只有靠空调来调节室温,结果却是被热岛效应所控,还大言不惭地声称“我在吹冷风”,所谓冷风是机器所造,并非自然中送来,人们离自然越远,对自然的怀念也就愈深,找回自然的可能也就越渺茫,只好开着汽车在深山峡谷中去寻找,结果,把更多的自然破坏掉。从自然中走来的人类被最不自然的牢笼所困顿,这是咎由自取,自取灭亡。

御河上也曾建有七座桥,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平安桥。今天的平安桥只剩名字不见桥迹,但当年却在城西外置闸门以防洪水,在城东外建闸门以备水枯时蓄水,东闸门按时启闭,货船次第出入,直达少城水关及旧皇城北面的后子门桥。御河在“文革”中才废弃,先建防空洞,后建地下商业街。当年御河沿河商肆繁盛,货物随处起卸,甚至在船头购物,市民十分方便。记得我小时候还经常在御河的桥下看人钓鱼,找一棵大榆树躲阴,见人从河里钓上鱼来就花一点小钱买回家让外婆给我熬鱼汤。外婆家就住在桥边的吊脚楼上,外婆洗衣裳都是用木盆盛水,沿着河边的石级下到河里,同邻里一边摆龙门阵,一边搓洗衣服。这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以至于成了一个情结。成都人走到天涯海角都有成都情结就是因为他们曾经生活在一座被外国人叫做东方威尼斯,被中国人称之为西部苏州的美妙城市里。

金河从城中流过除了交通便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泄水防病。当时居民多饮河水、井水,金河疏通后,地下水的盐碱度减轻,低洼处的积水也能排泄,重金属和有害元素的含量也能降低,失去了河水的不断冲刷,许多东西是无法自行消除的。至于消防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当年的成都并没有专门的消防队,加上街巷狭窄不利于消防车的过往,河水对火灾就有至关重要的灭火作用。

1995年是成都的“市政拆迁年”,综合治理府南河,十万市民大搬迁。全市有14.7公里的市政道路拆迁,拆掉旧桥无数。一声轰鸣,南门大桥在爆破声中轰然倒下,河道中露出了明朝老万里桥的木质桥基。当年李冰修都江堰,把内江两大支流郫江、检江导于成都之下,二江之上修建了七座桥,上应北斗七星,统称七星桥。万里桥就是七星之首的长星桥,又称笃泉桥。万里桥可谓成都桥梁中最著名的一座,三国时就有诸葛亮遣费祎出使东吴饯之于桥头的典故。万里桥是送别之处,相当于长安的灞桥,许多文人骚客的离情别意都是在这里抒发的,有“万里桥边女校书”之称的女诗人薛涛曾在此居住,更给这座桥蒙上了浓厚的文学气息。这里顺便提一句,许多人认为,薛涛的居住地在今天的望江公园里的望江楼一带,因这里不仅有望江楼还有薛涛墓和薛涛井,这是谬误。薛涛的居住地在今天的老南门大桥一带,即古时候的万里桥边。望江楼等建筑是后代所建,薛涛生前并没有在这里居住过。

杜诗有“万里桥西一草堂”之句,连草堂的方位也都以万里桥来标识,可见万里桥之声名显赫。从古诗“万里桥边多酒家,不知客向何处宿”的诗句中不难想象当时的盛况,加上这里又是成都著名的水路码头,从这里上船可过三峡直达江南,才有杜诗云:“门泊东吴万里船。”万里桥是万里之行的起点。清末的1902年万里桥又一次得到培修,开桥之日,由文、武两状元踩桥剪彩,文状元叫赵以炯,武状元是童中和,当时的热闹被成都人传为佳话。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万里桥西的著名餐馆枕江楼就是依河而建,柳枝拂栏,碧波拍堤,是最有成都风味的所在。1938年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张恨水在此与记者们小聚,作诗道:

江流呜咽水迢迢,惆怅栏前万里桥。今放鸡鸣应有楼,晓风残月百门潮。

枕江楼因此名噪一时。但这么一座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的桥仍然免不掉被拆除的命运!

今天的万里桥址上修建了一座新的水泥桥,它除了具有交通的功能外,不可能还有别的什么功能,所有人文的历史都与它无关,而一座城市是由文化流传的,历史上无数的城市都消失了,但是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一座比一座兴旺。从万里桥的变化可以看出桥下这条流经成都城的河流变化的沧桑,也能窥视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的端倪。桥是一条河的缩影,是一座城市的聚焦点,站在桥头,望着东逝的流水,心中会涌动着畅想的波澜。

九眼桥在成都的桥梁史上也占据着重要一席。它因有九个桥洞而得名,北京的十七孔桥也是因为有十七个孔洞而得名的,这一现象在桥梁的命名中屡见不鲜。明朝万历二十一年修建此桥于府河、南河两河汇合处,其西为古合江亭、回澜塔等名胜。

九眼桥自古以来也建有水码头,也是古人送别之所。当年郭沫若从家乡乐山沙湾到成都来求学就是乘船而上,在九眼桥停靠,并踏上成都求学之路,而成为一代文豪。历史上无数的江南才子上访长江之首的大城成都,并在西蜀采得文气,成就了自己的诗书之梦,都是在九眼桥上岸的,成都给他们的最初印象就是九孔之桥传达出来的,但是这座名桥已经异地重建,不仅失去了它的古意,也令人无法追思。移往别处的九眼桥不仅外地人找不到,连许多成都人也不知所踪,难道这就是岁月更替?

半边桥的得名是因为此桥位于大城和少城之间,以桥心为界,各占半边。青石桥因系青石建成,在保路运动中,同志军从这里出发进攻督院,当年的景象真是气吞山河。保路运动吹响了清王朝灭亡的进军号,有多少先烈从这座桥头走出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但这座桥也早已有名而无实物。今天的青石桥成了一条花街,一条街上尽是卖花鸟虫鱼的店铺,世界各国的奇花异草在这里都能寻见踪影。漫步这条小街,油然而生思古之情。

成都自古是千里沃野之中的一座花园,树木葱茏,又有繁花似锦的丝绸织造,并在河中漂洗,所以南河又叫锦江,成都又叫锦城。杜甫云:“花重锦官城。”又有人赞叹:

柳色笼绕秦城绿,花光不减上林红。

这条如诗如画的河道边“四十里如锦绣”。桥是成都的骨骼,河是成都的血脉,有水的城市而无桥岂不是一座死水之城。如今的府南河上仍建有机动车桥15座,人行桥七座,吊桥一座和多座立交桥,还有笮桥和廊桥。桥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将是成都的辉煌。

今天当你从桂王桥走过,依次往西为梓潼桥、双庆桥、总江桥、状元桥、通顺桥,以至于青石桥等,这些美好的桥都只是一些名字而不是桥影,桥都随排水沟渠的淤塞无影无踪。人们只能发挥想象,以现当年胜景。

在成都的桥中还有一座桥不能不提到,这就是十二桥。十二桥从1912年建成至今一直享有盛名。扬州有二十四桥风景名胜,十二桥意在“平分扬州明月”秋色,可惜二十四桥仍在,十二桥却无觅处也。上世纪初建成的这座十二桥是“干栏式”建筑,在全国现存最完整,亦是规模最为庞大的商代“干栏式”建筑遗迹。可惜仅是遗迹,比那些连遗迹都不存在的桥多少要好一点。

世界的名都大城都建在河海要地,因而每每以桥著称于世。金门大桥、伦敦塔桥、十七孔桥、武汉长江大桥……数不清的桥或以气势盖世,或以古风存名。桥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骨骼,亦是城市兴衰的见证,更是城市发达的象征。成都的桥给成都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所以要保护每一座桥,而不是毁灭它。

二、成都人何时再能用府南河水沏茶

成都府南河之水来自岷江,岷江又来源于高原的冰川雪岭,蜿蜒奔腾数百公里,在都江堰宝瓶口被导入内江,才奔来眼底,到达锦城。岷江水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水质软、甘洌、清亮,加上旧时成都基本上没有工业,水也就不受污染。成都人自古以来喜欢泡茶馆,饮茶有繁复的程序,从茶馆的竹椅木桌、烧茶的铜壶、饮茶的茶具、茶叶的产地和生产时间、茶叶的制作和配制秘方等等,茶客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心得和道理,其中最为考究的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