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少城轶事
4735200000026

第26章 南方丝绸之路和成都丝路遗梦(2)

二十世纪中叶,法国诗人谢阁兰来到成都,他把成都想象成“世界尽头的大城市”。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处在东方的最边缘,在它的东面,再也没有陆地可言,所以在谢阁兰看见成都这座大城市时不免有奇幻之感。他对成都的印象除了丝绸就是成都的商业繁盛,这一点同马可·波罗有些不同,马可·波罗看到的是水城风貌,诗人的感觉同旅行家不太一样。谢阁兰在《中国书简》中写道:成都是一个熙熙攘攘的城市,人气很旺,但不俗气。不太整洁,也不太复杂。街上铺着石板,灰紫色,踩上去很舒服。街上是来来往往人的脚步声,在石板上行走时发出嗒嗒的响声。街上有许多大的丝绸店,丝绸不断地买进卖出……成都在诗人谢阁兰眼中就是一座锦绣之城。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人就把中国称做“塞里斯”,意为丝。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139年,而希腊人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通过帕提亚人认识了中国的神秘纺织品——丝绸。这些神秘而又神奇的丝绸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辗转万里运抵帕提亚帝国的。

据史载最早的蜀王叫蚕丛,到了周代末期,开明王朝定都成都,成都就一直是蜀地的政治经济中心。早在四千五百多年前,蜀人就已向中原输出先进的养蚕技术,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大型青铜纵目人面具和雕刻在青铜柱形器上酷似蚕身的烛龙,以及巴蜀青铜器上的许多蚕纹和采桑图像来看,早在商周时期,蜀人就掌握了熟练的养蚕缫丝技术。从遗址中还发掘出三种形式的纺轮,其材质属陶、石两类,陶器上还有大量绳纹、网络纹等,这表明远在结绳记事的新石器时代,蜀人就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纺织技术。古蜀国是当时中国和世界桑蚕业第一发源地。蜀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居宋锦、云锦、壮锦三锦之首。蜀锦有四种,一是土贡锦,是进献给皇宫的;二是官告锦,是上等官吏用的;三是臣僚袄事锦,供普通官吏使用;四是广西锦,留作贸易用。当年唐中宗给安乐公主置办嫁妆时,成都进献了一条“单丝碧罗笼裙”,上面的花鸟用细如发丝的金丝织成。这种光彩夺目、富丽堂皇的古锦,其价值胜过黄金。

早在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在《中国》一书中首次将“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中地区(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带),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后,德国东洋史学家阿尔马特·赫尔曼在其名著《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文中,将丝绸之路进一步延长到通向遥远西方的叙利亚,因为叙利亚也是中国生丝较大的市场之一。这条被国际公认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北方丝绸之路,其实,当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一命题时他不会想到中国的西南地区早在秦汉以前就开通了一条南方丝绸之路,也不会想到更早的周朝,中国就从渤海湾出发到达朝鲜和日本,进行了丝绸文明传播,并在汉唐时期就在南海开通了海上丝绸贸易之路。

远在四千多年前,川商从成都出发就有几条道路通向沿海和南亚、东南亚进行贸易。南方丝绸之路远较北方丝绸之路更早开通,北方丝绸之路更有盛名是因为:一条是皇家官道,另一条则是民间商道;一条有司马迁和班超等人在重要的史著中的描述,另一条则很少有文人加以记载;一条基本上是康庄大道,另一条则是在峡谷峻岭中穿行……但无论如何,南方丝绸之路——一条川商踏出的民间商道,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它是商路,又不仅仅是商路,它是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在这条小道上印满了无数川商的脚印,布满了数不清的川人的坟茔。它因商而辟,因商而兴,也因商而得以流传,最终也因商而被废弃。蜀地的马帮驮运着丝绸走出盆地,踏上崎岖的山道,翻山越岭,遇河涉水,进行着最古老的贸易,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巴蜀通往南亚、西亚和欧洲的商道,是由川人开辟的贸易通途,那时还没有犹太人的商队,更没有晋商和徽商,却已有了川商。

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等都不是本土所产,而是海洋贸易的产品。汉武帝时代,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发现邛杖和蜀布,说明巴蜀到身毒(印度)再到西亚早就存在一条通道,这就是南方丝绸之路。古代称做“蜀身毒道”。

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公认是成都,从盛产丝绸的成都出发,穿越川、滇两地的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经缅甸抵达印度。这条道路主要由牦牛道、五尺道、博南道、永昌道等通道构成,其间还有许多岔路和小道,但条条大道通罗马,所指的方向是不变的。从成都出发的南路主要有两条经典线路:一条是西道,又称为牦牛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州)、青衣(名山)、严道(荥经)、牦牛(汉源)、阑县(越西)、喜德、泸沽、邛都(西昌)、德昌、会理、攀枝花,通过云南大姚、姚安、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缅甸的密支那或八莫,最终到达“乘象国”印度和孟加拉,这是有名的西道主线。另一条是东道,又称为五尺道,道路很窄,仅五尺之宽,有些地方连五尺也不到。马是这条道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有用鸡公车驮货的,更有人肩挑背扛。古代的商人做生意远比现代的商人艰辛,他们没有电子汇兑,更没有可以依靠的物流公司,航线和高速公路更不能指望。他们除了要防止盗贼的剪径,还要防止洪水猛兽的袭击。

五尺道也是从成都出发,经乐山、峨眉、犍为,一路往南,在山间的小道中穿行。到僰道(宜宾)、南广(高县),再到云南大关、朱提(昭通)、味县(曲靖)、谷昌(昆明)。还有一条分支途经大理与牦牛道重合。东西两道在大理会合后,至永平,过澜沧江,翻越博南山一段称博南道。经保山、腾冲,出德宏抵缅甸八莫,或从保山出瑞丽抵八莫一段称永昌道。

不管是牦牛道,还是五尺道,乃至于通往秦岭的金牛道铺的都是石板,这些石板被马蹄、牛蹄踩踏久了形成许多凹凸不平的坑窝,人在上面行走其实并不方便,甚至很容易扭伤脚踝。至于那些岔道根本就是一些羊肠小路,完全是人马走出来的。在古代真正的官道是从成都出发往北走到天回镇,往东南走到龙泉驿,往南走到邛崃,往西走到雅安,道路的状况还算勉强可以,再往前走就十分艰难了。茶马古道过了灌口再往里走就是山路了,这些山路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岷江,哪怕到了今天都十分危险,动不动就是滑坡和泥石流,经常有巨石滚下将桥梁和汽车砸烂,所以,古代的商人一进入成都平原就长吐一口浊气,以为进入了天堂。

写到这里我们不妨重温一下北方丝绸之路所走过的路线,它经过陇西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进入中亚、南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北方丝绸之路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三段。东段从长安西行至武威,经东昌、山丹、张掖、临泽、高台、盐池、临水、酒泉、嘉峪关、玉门、布隆吉、安西,到达敦煌。中段的线路主要是在西域中穿行,向北从敦煌出玉门关,越流沙,至车师(吐鲁番),再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龟兹(库车)、姑墨(阿克苏)到达疏勒(喀什),过葱岭向西至大宛(费尔干纳)、康居(马尔罕)……向南的一条道也是从敦煌出发出阳关,过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经且末、精绝、于阗(和田)、皮山,到达沙车,然后越过葱岭,西行至大月氏、安息(伊朗)等地。南北两道在木鹿城交会后再向西延伸,经和椟城(里海东南的达姆甘)、阿蛮(哈马丹)、斯宾(巴格达东南)等地抵达地中海东岸,辗转到达罗马。

在北方丝绸之路的东段、中段的北面,还有一条与其平行的经过蒙古高原的东西交通通道,即草原路或皮毛路(草原丝绸之路)。这是一条更北方的东西文化交流之路。同陆上的丝绸之路相伴的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到达东亚的叫东海丝绸之路,出南海的叫南海丝绸之路。东海丝绸之路始于周朝,周武王灭纣后封箕子从渤海出发到达朝鲜,带去了养蚕、缫丝和织绸技术。这些技术又流传到日本。所带去的这些技术无疑是蜀地的,当时蜀地才是中国的丝绸中心。蜀锦在历朝历代都是朝廷的经济支柱产业,三国时蜀国伐魏的军费开支大多来自锦缎贸易的收入。古代的蜀地,妇女们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养蚕织绸。到了宋代,蜀锦的生产规模更在汉唐以上,以至于元、明两代,朝廷均在成都设有绫锦院进行专门的生产。

明朝晚期织锦中心一度移向江南,蜀锦渐显衰落,由于战争和天灾,成都两度被屠城,人民流离失所,成都几乎是“锦坊尽毁”。这种状况到了清康熙年间又有所改变,在成都建立劝工局,雇用艺人集中生产蜀锦,蜀锦又渐渐得以复苏。到了乾隆、嘉庆年间,蜀锦又恢复了它的辉煌。太平天国时期,因为战争,清政府将江南织造府从南京迁到成都,成都的机坊迅速发展到四百余家。蜀锦生产再次进入黄金时期。

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元,衰落于明清,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主要海上通道。同样这条丝路上的大宗丝绸货物亦是主要来源于蜀中,因为蜀地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丝绸的生产区。

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成了中国大后方最重要的战略公路,大量的战略物资都是靠这条公路和驼峰航线运送的。几十万中国远征军从这条通道进入缅甸同日军决战并取得辉煌战绩。滇缅公路其实就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现代版,中国商人,特别是川商在历朝历代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就没有中断过。川人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除了灿烂的川菜文化之外,商业文明也是不可磨灭的一宗。而驼峰航线的起点就是成都的新津机场。当年成都人倾城出动为修建新津机场出力,新津机场的建成使成都成为抗战的大后方,美国飞虎队的轰炸机从这里出发,长途跋涉,进行了威震四方的东京大轰炸。陈纳德指挥的运输机也是从这里出发穿越喜马拉雅山到达印度,将盟军提供的大量战略物资运回成都,然后运往各个战区。如今,仍有许多的成都籍的飞行员和美国飞虎队的成员长眠在高黎贡山或玉龙雪山之巅,本来他们的目的地都是成都,但半途而废,再也没有回到这座魂牵梦萦的古城。

当年通过“古道”,秦汉时巴蜀的铁、布,朱提的银,邛都的铜贩到南中,唐代南诏(大理)成为重要的交易市场。缅北的玉、棉花、象牙、燕窝等流入中国,中国的丝绸、食盐、黄铜、雄黄等货品输入印度和缅甸。川西的蜀国,川东的巴国,黔西北的夜郎国,以滇池为中心的滇国,以大理为都城的南诏国等都建立在南方丝绸之路的要道上,并循古道的走向形成相对发达的区域经济。其价如金的蜀锦质地厚实,表面光滑,富有光泽,在汉代织造技术已成熟,到了隋唐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质量精良,蜚声中外,被外国人称为东方一绝,川商把丝绸推向世界各国,让外国人通过丝绸认识了中国。特别是成都之南许多地方的人并不知道长安,但他们知道成都,在他们的心目中成都就是一座用金子铺道,用银子造房,挂满丝绸饰品,每时每刻都可以品茶,盐根本吃不完,视铜铁如粪土的神奇天府之国。这种认识并不夸张,成都历史上许多时代正是如此,其富裕的程度超过中原。

提到南方丝绸之路的分支,其实还有很多条。有一条最鲜为人知,这就是经过云南的阿巴雪山和梅里雪山之间的峡谷进入西藏的察隅,经过瓦弄到达印度的萨地亚。另外还有一条基本与茶马古道重合,但到了西藏的日喀则后向南到江孜,到帕里,进入亚东河谷再到达印度。这条道路至今仍是一条兴旺的商路,亚东挤满了四川商人,四川人开的餐馆和商店布满了下司马镇。那是喜马拉雅山中充满童话气息的小镇,在这里可以吃到正宗的四川回锅肉,川话就是这里的普通话。一代又一代的四川人沿着这条道路进行着商业活动。

四川人吃苦耐劳,在他们身上兼具上海人的精明,温州人的商业头脑,重庆人的豪爽,北方人的热情……四川人才是最会做生意的,他们不仅注重买主更注重回头客。四川人讲究商业信誉,讲究感情投资。他们从川西平原源源不断地走来,呼朋唤友,拉帮结派,从喜马拉雅山的北坡翻到南坡到达聂拉木,到达樟木,他们走向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走向印度洋。川商的特点就是祖祖辈辈为商,而且大多是走商,不是店商。马帮就是他们的移动货台,走到哪儿卖到哪儿,把一个地方的特产贩到另一个地方,不断移动,然后回到成都,把赢利拿出来在东大街或春熙路开一个绸缎庄,呷着花茶,讲述着他们一生的传奇经历。然后他们的儿孙又长大成人,沿着父辈走过的商路走下去,他们的先人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他们的子子孙孙还要不断地走下去,走下去,把四川带向世界,让世界走向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