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话语
4706900000003

第3章 导论(2)

从理想与人格的关系来说,一方面,人格是理想的主体。人(人格)在劳动中认识到事物的现实可能性,结合人们的需要与目的,运用想象力把那些符合人的需要的可能性勾画出来,形成理想。另一方面,人格是理想的结果。在化理想为现实的过程中,不仅现实得到了改造,人格自身也得到了改造。因为“人不仅按理想来改变现实,而且也按理想来塑造自己”。所以,“人格既是理想的承担者,也是理想实现的产物;......人格既是理想的因,也是理想的果”。①

第六,不仅从实践的角度,而且从交往的角度理解人格概念。人在实践中与这个世界打着各种各样的交道,从自然界的进化来说,它体现为一个从自在之物到为我之物的转化过程。从主体自身而言,它体现为主体境界不断提升、逐渐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一方面,人不断从这个世界中汲取营养,这个世界变成人施展自己能力的一个场所,另一方面,这个世界又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变得日新月异,向人敞开它的存在方式,其中充满了新奇与不可测的因素。人格不可能隔绝于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之外,它恰恰是在此过程中完善起来。

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过程并不与人与人的交往活动隔绝。人在这个世界中不断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区分开来从而获得自身的规定性,显示其个性化的人格。同时,这种区分又是在一个广义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展开的,交往中人与他人的联系也会变得更加紧密。个性化人格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更易于人们相互之间的承认与沟通。

综上所述,宽泛地看,建构主义所说的人格体现自我的统一性,是知情意的统一,是个体存在与意义的统一,是结构性与绵延性的统一,是显与隐的统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是实践与交往的统一。总之,人格是一个建构性的“自我”,不断建构着人格的自我认同。

①《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8页。

二、平民化人格话语框架

前面已经提及,现代中国的平民化人格建构的可能性话语(简称人格的可能性话语)分析是本项研究的主要工作,最终目的是要阐述这一话语对于建构当代平民化自由人格的意义。

本项研究关键词之一是“平民化人格”,本书使用该词是延续冯契哲学的思路。冯契在考察近现代中国哲学史之后,指出平民化自由人格走近现代中国人对培育新人的总体要求,平民化人格理论走近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积极成果之一。①那么何谓“平民化”?笔者认为,至少有四层意思。其一,“平民”的最基本意思指普通的百姓。“平民化”有百姓化、大众化的意思。“平民化人格”不等于“平民人格”,不等于普通民众直接享有的人格,而是指具有大众化取向的理想人格。在现代,即使是圣贤或精英也具有“平民化人格”。其二,“平民”既可以是一个集体性的名词(如大众、群众),也可以是一个个体性的名词,把“平民”理解为具体的个体,这时,“平民化”指的是个体化。其三,“平民化”指现世性、有限性。“平民化人格”具有现实性、世俗性的品格,有现实人格的含义。其四,“平民化”指民主化。在“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翻译democracy这个词的时候,有几种译法,如平民主义、民治(主义)、民主、民本(主义)等。从这些译法可以看出,在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眼里,平民化和民主化有相通的意思。这样,“平民化人格”具有民本性、自主性的品格。

就研究对象的时间段来说,主要集中在现代。但本书对“现代”一词的用法比较宽泛,所述内容在一些时候也兼及到近代与当代,但绝大部分论述集中在“五四”运动前后至1949年,并作适当的延伸。另外,本书所说的“现代”不单单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且是一个思想观念,兼有“现代性”的意思。这样,本节的标题也可理解为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平民化人格话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也把近代和当代一些中国哲学家的人格思想纳入讨论的范围。这样的处理也符合“话语”一词的含义,“话话”有讨论、对话的意思。现代中国的平民化人格“话语”自然离不开近代和当代的平民化人格思想语境。

①参见《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309页。

人与人格的现代性追求是中国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理想人格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精英(儒家讲圣贤人格)走向平民,“由圣入凡”。平民化人格成为时代的要求。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不同学派、人物对人与人格的现代性内涵作了不同解释与设计,但都围绕着同一个哲学问题:在中国的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人格的理想形态是什么?或者说,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是怎样被建构起来的?它的特征是什么?现代中国哲学家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遇到了什么理论问题?留下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比较好的方法是把它们放到现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在历史考察与理论思辨的结合中,具体展示这些问题的发展轨迹与平民化人格可能性话语的理论意蕴。

前文对人格概念的界定构成我们思考现代平民化人格之可能性话语的理论背景。按上文的解说,我们把人格理解为自我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静止的,不仅自身包含着多重的向度,而且不断与周围的相关事物或维度形成多种复杂的关系,如人格与知情意、人格与价值、人格与制度、人格与认识、人格与实践、人格与终极关怀的关系等,这些现实的关系组成的视界“网络”,构成了我们考察平民化人格话语的问题框架。

从理论上看,每个个体都有一个主宰,可称之为“我”。这个“我”既是逻辑思维的主体,也是行为、感觉的主体,又是意志、情感(非理性)的主体,这些主体的统一体便是人格。换言之,“我”常常表现为行动的一贯性和思想、意志和情感的一贯性,这个“我”可以理解为人格。

人格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自我,有其内在的心理结构。从人格的心理结构上看,人格包含着理性、意志、情感等因素,三者构成人格的心理维度。人格是知情意的统一体,具有统一的精神力量。先秦儒家和现代哲学家都讲人格的知情意统一,但是,知情意的内涵已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在现代中国哲学家那里,知情意被赋予了现代的意义。因此,揭示人格心理结构中知情意的现代内涵成为平民化人格可能性话语的第一个内容。

理性、意志、情感等精神因素构成人格的心理结构。这个结构并不仅仅以其自在的形式、而且以自为的形式存在着,它们也具有价值的意味。作为知情意统一的理想人格的设定往往体现多种理想的普遍价值原则,成为人们价值追求的理想目标。人格是价值原则的集中体现,价值原则具体地展示了人格的内涵。在现代价值原则的衍化过程中,六人之辨上的竞争原则义利之辨上的功利原则、群己之辨上的个性原则、人格理想与社会理想之辨上的自由原则逐渐成为时代价值取向的主流。这些普遍价值原则在现代人格理想的建构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与落实,同时,现代人格理想又从一个侧面将这些理想价值原则具体化和展开了。平民化人格是现代价值原则的承担者与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