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博览会成为发达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的重要场所。1928年11月22日,来自31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出席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会议,并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管理和协调国际性展览会的《1928年国际展览会巴黎公约》,规定了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周期、主办者和参展者的权利与义务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因战争而停办的展览会和博览会重新开张,“米兰博览会”、“巴黎博览会”、“莱比锡博览会”被誉为连接各国贸易的3大桥梁。
展览业达到国际化的产业规模是在20世纪70年代,也就是经济全球化形成之时。国际分工体系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展览业的发展,大型会展中心接连问世,现代会展产业应运而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洲会展业已成为全球会展经济中整体实力最强和规模最大的区域经济。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展览强国,亚洲会展经济的规模和水平高于拉美和非洲,仅次于欧美。新加坡、日本、阿联酋和我国的香港等地的会展经济都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由于政府不重视发展展览业,企业一般也不通过展览会推介产品,而主要采取产品展示会的形式进行宣传,因此其会展业发展远远滞后于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
再就中国而言,早期的集市,最多只能算会展活动的萌芽。由于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多数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以商品交易为基础的会展活动发展缓慢,更未能形成产业。1873年,我国首次参加在奥地利举行的维也纳世界博览会,此后官方或民间又以组团参加、寄物参展、派员参展等形式参加了20多次世界博览会。1905年,清政府工商部颁布《出洋赛会同行简章》,对华商出国参展作出了统一规定,鼓励商家踊跃参展;还在前门设立“京师劝工陈列所”,以展示各地工业品。国内的会展活动也逐渐发展起来,如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于1910年举办,展期3个月,观众达20多万。1915年,中华民国政府派员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众多大奖。自192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后,中国没再参加世界博览会,直至1982年重新参加美国举办的诺克斯维尔世界博览会,才又重新参加历届世界博览会。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等原因,我国很少参加世界性的会展活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会展经济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除传统的广交会外,比较著名的有昆明商品交易会、华东商品交易会、深圳高新技术商品交易会、杭州西湖博览会等,有些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总体来说,每年所办的展览中,5万平方米以上的不超过10个,2万平方米以上的不超过30个,而以1万平方米左右的专业展为多。除汽车展、房屋展等公众性较强的展会外,大多数展会的观众都是专业行业的管理、经营和科技人士。
2.展览的分类
大型的对公众的展览称为“展销会”(例如家居展、园艺展、汽车展等),其特点是收取适中的入场费。更多的展览指单独举办的展览和博览会,许多工业性、专业性以及科学性的展览都是非公众的,以集市概念陈列大量新设备、技术以及创意的展览常吸引大量与会者前来参展和参观。近年来,展览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一些大型展览能吸引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参观者。有的展览常与某一会议组合开办,展览的形式通常是陈列展示商家的产品和服务。由于是年会的一部分,来自业内的参观者很多,如美国全国餐饮协会每年在芝加哥举行年会,与会者达11万人之多;会议期间,大型厨房设备供应商和餐厅用品供应商会举办相关展览。展览业务的繁荣派生了展览策划专业人员、提供展览服务及人力租赁的展览公司。
展览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按照展会性质,可分为贸易、消费和宣传三种。
贸易性的展览会是为产业举办的展览,主要目的是交流信息、洽谈贸易。这种性质的展览一般是每年或每半年举行一次,每次持续3~4天,有时可达7~10天。消费性的展览是为公众举办的展览,基本上都展出消费品,目的是直接销售,这种展览一般选择在周末举行,有的持续3~4天。展览的性质由展览组织者决定,可以通过参观者的结构成分反映出来:对工商界开放的主要是贸易性质的展览,对公众开放的多是消费性质的展览。宣传类展会主要是成就展、精神文明展、教育展等。按照展会性质,展览会还可分为营利性展览和非营利性展览两种,前者主要指贸易性和消费性展览,后者主要是宣传性展览。
(2)按照展会内容,可分为综合展览和专业展览两类。
综合展览指包括全行业或数个行业的展览会,也被称作横向型展览会,如工业展、农业展等,最大的就是世界博览会。创办于1957年的广交会作为全球第二、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以前每年举行一次,从2002年开始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它按专题分区,分为8大类33个展区,既从整体上保持了综合展的优势,又强化了专业展的特色。
专业展览指展示某一行业甚至某一项产品的展览会,如汽车展、珠宝展、家具展等。专业展览会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常常同时举办讨论会、报告会,用以介绍新产品、新技术。据德国汉诺威展览业的统计,各行业参展比例中,制造业为85.1%,运输、通讯、公共事业为75%,批发为78.7%,零售为37.8%,金融、保险、不动产为 57.6%,服务为34.4%,广告、宣传为33.3%。我国的行业展主要是电子、轻工、食品、石化、汽车、纺织服装、建材等展览。
(3)按照展会规模,可以分为国际、国家、地区、地方展以及单个公司的独家展。
规模不仅是指展览场地的大小,还有一个重要参数是展出者和参观者所代表的区域范围,参与的国家和地区越多越好。博览会就其特点和规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综合性国际博览会,如米兰博览会;专业性国际博览会,如航空博览会、电子博览会等;国别博览会,即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举办的综合性博览会,如中国1980年在美国举办的中国博览会;样品国际博览会,这是一种看样品成交的集市,如德国的莱比锡博览会、法国的里昂博览会等;独家公司博览会,即大公司专门为自己产品举办的博览会。
在众多展览会中,影响最大、最受政府以及商界和专业人士重视的是世界博览会。世界博览会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就是综合性世博会,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则是专业性世界博览会。世博会与一般国际贸易博览会不同的是,其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使每个参展国家能够利用这个机会宣传自己,向全世界展示各自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为了显示其伟大和自豪,英国于1851年在伦敦海德公园内,建成了一座长1700英尺、高100英尺的“水晶宫”,并通过外交途径邀请各国参展,开世界博览会先河。100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以来,世界各国都积极争办世界博览会,因为主办国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和技术推向国际市场,发展国际贸易和技术合作,扩大国际交往,提高主办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能带来巨大商机和经济效益,带动、促进主办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可以预计上海2010年博览会将对我国社会经济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世界博览会的起因和影响。
(4)从展出时间上,可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定期的有1年4次、1年两次、1年1次、2年1次等;不定期展会则视需要和条件举办。展览按其举办的时间可分长期和短期,长期展可以是3个月、半年,甚至常设,短期展一般不超过1个月,专业贸易展览会一般是3天。
(5)从地域上分,可以分为国内展和国际展。国际展的性质比较复杂,国际展览局规定有两个以上国家参加的展览会都可称为国际展览会;但国际博览会联盟规定,只有当展览符合20%以上的参展商来自国外、20%以上的观众来自国外、20%以上的广告宣传费使用在国外的标准之一的才可称为国际展览会,这是目前世界上普遍认可的国际展览会标准。我国现行国际展览会的标准与国际上的界定有所不同,主要根据举办地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分为在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来展)和出境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出展)两种。如2002年3月底在阿联酋沙迦举办的中国投资洽谈会是近年来我国在中东地区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投资贸易活动。原则上,出国展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其审批方式也有所不同。
(6)按照展览场地划分。大部分展览会是在专用展览场馆举办的。展览场馆可分为室内场馆和室外场馆。室内场馆多用于展示常规展品的展览会,比如纺织展、电子展。室外场馆多用于展示超大超重展品,比如航空展、矿山设备展或是园艺展等。
§§§第二节会展经济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功能
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经济行业,全世界的会展业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会展不仅可以为饭店和会展场馆增加综合收入,为当地带来购物、餐饮、娱乐等收入,其旅游消费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一般情况下难以弥补的淡季损失,而且会展特别是高规格的会展还可以因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而大大提高举办地的知名度,带来巨大的社会宣传效应。
一、会展业的巨大经济功能
每一次会展都是社会文明的一次隆重展示。人们在会展上大饱眼福,更能获取信息、知识和财富。因此,每一次会展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参观者慕名而来,大开眼界,故西方经济学家把会展称之为“信息冲浪”、“知识会餐”、“财富平台”、“城市经济的拉力器”。
会展业是集政治、经济、科技、商业于一身的经济产业。会展业十分发达的欧洲流行这样一句话:会展是城市的面包。瑞士是一个只有700万人口的内陆小国,可平均每年举办的国际会议超过2000个,仅会议每年就吸引外国游客超过3000万人。自展览会与博览会问世以来,国际展览业有了极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定期举行的大型展览会与博览会达4000多个。这些展览会、博览会涉及社会各个领域,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为促进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的相互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际展览业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年不仅直接创经济效益2800亿美元,还对其他行业(旅游、交通等)有着强大的拉动作用。正是这种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使国际展览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会展经济作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形式,本身就是高效益、无污染、收益率非常高的经济形式。从国际上来说,一般会展经济的收益和投资比率大约为20%。美国每年大约要举办两百个左右的大型的国际会议,仅举办者的经营利润就达300亿美元,它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更为可观,会展产业每年的直接收入是800~1000亿美元。素有展览城之称的慕尼黑,从1998年到2001年,展览业带来了16亿欧元的效益,并且上缴了6亿欧元的税收。此外,参展商以及参观者还会在当地购物、游览等,这些收益是展览本身带来交易收益的许多倍,极大地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给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总之,会展业有着巨大的经济衍生效应,尤其是对税收有较大的贡献。据全球最大的专业会议组织———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全世界每年举行的参加国超过4个、与会外宾超过50人的各种国际会议已达40万个以上,大型展览达4000多个,每年创造的市场价值达2800亿美元。
会展带来的市场潜力和丰厚的回报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会展作为一种高产出的经济产业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有的国家还利用发展会展业来抵消其他旅游产品的下滑给本国旅游业和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与此同时,世界上对国际会展活动举办权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增强竞争力,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完善各种会议设施,尤其是大型会展中心。许多国家还专门设置了会议局一类的机构,负责宣传和推销本国会展旅游资源和产品。目前中国的会展经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2002年为70亿元,占GDP的0.07%,虽然绝对数字和相对比例都不算大,但发展势头强劲,而且带动性特别强。
再以体育赛事为例,国际奥委会市场部主任麦克·派尼说:“旅游已经成为奥运会永恒的财富,巴塞罗那在这方面已经树立了榜样,悉尼奥运会为国家带来的好处更是超过了巴塞罗那。”我们可以以历年奥运会的收入对此加以证实: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首次由民间私人主办的,也是首次赢利的一次,共赢利2.5亿美元,扭转了以往亏损的局面,以后的奥运会一路绿灯,1988年汉城奥运会赢利3亿美元,开官办奥运会赢利之先河。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由于资金中的绝大部分用于市政建设,因此赢利只有500万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赢利1000万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组委会收入高达17.56亿美元,赢利也非常可观。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权、转播权及广告标志使用权等商业代理服务领域也都可进行商业化运作。我国向民间赞助商筹措举办经费的做法始于1997年在上海举办的全运会。2000年11月10日在广州市奥林匹克体育场开幕的广州全运会更加全面采取商业化运作方式,尤其是在电视转播权上,该次全运会采取相同的商业运作模式,不同的比赛项目冠以不同的赞助商的名字,该会所需总共大约4亿元举办经费中,主办者向民间赞助商筹得大约2亿至3亿元的费用,可以说经费大部分来自民间。本次全运会与上海全运会的不同是,实现了第一个历史性突破,即国营的中央电视台第一次付了电视转播费,虽然金额不太大,但让中央电视台付电视转播费本身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中国体育赛事商业化运作的一个里程碑。
二、会展经济的经济联带效益
(一)获得优质资源,强化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