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业组织结构看,与庞大的展馆数量相比,组展商、搭建商、物流公司等服务于展览产业的公司发展相对滞后。虽然数量不少,但公司普遍规模不大,竞争实力不强,导致了整个展览市场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严重影响到中国展览产业的发展。我国会展公司大多是行政性翻牌公司,观念落后、经验不足、服务意识差,不注重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正是因为会展专业水平太低,才使中法文化年的会展业务成为中国会展业看得到却吃不到的大餐。
业界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难以和国际知名展会竞争。贸促会对全国42个主要展览馆举办的1064个展览会进行的统计显示,这些展览中参展商总量为34万,其中国际参展商3.1万,占参展商总数量约9%;参观总人数1.2亿人次,其中国际参观者总人数为55万人次,占参观总人数0.44%。这反映出目前中国国内展览会的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难以和国际知名展会竞争。据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的统计,2000年全球共举行大型国际会议2865个,其中在中国举行的只有33个,按国别排位中国排在第26位。即使在亚太地区,中国的排名也在第10名左右,与中国作为地区大国的地位十分不相称。
(三)行业诚信的缺失
因为会展业的利润高,准入门槛又低,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导致展会组织的非专业化和展会运营管理和服务的缺失。各种名目繁多的“展”、“会”充斥市场,良莠不齐、真假难分,假国际展、假出国展、虚假承诺、编造主办单位、临时更换展馆等使企业蒙受各种损失。最恶劣的是无中生有的假会展,第94届广交会开幕前夕,福建石狮某工艺品公司被广州天庆公司以订购广交会摊位为由行骗,骗取14.5万元。2004年7月中旬,原定于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首届中国特产暨特色农业博览会”早已从人间蒸发,而在招展书中所述的组展商———北京华农展览展示有限公司也随着博览会的消失而无影无踪,参展商交纳的展位费也打了水漂。
骗展对展览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一种威胁。由于我国目前的会展业还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骗展事件频发的背后,有其深刻的市场原因。这一现象正说明了国内会展业的发展现况:展览业发展快,数量多,但大多数展览都不具备规模和品牌,具有行业领军作用的展览不多。如果名牌展会多一些,参展企业参与的目标明确,就不容易受诱惑。此外,骗展之所以能够得逞,也主要是钻了信息不对称的空子。由于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相对可靠的展会数据评估和查询体系,参展企业了解组展商的途径相当有限,对于某个展会的了解,多数情况下是凭组展商单方面的宣传,而对于组展商本身的信息无从掌握,这也给骗展创造了条件。信息不对称的另一原因是没有一个权威的中介机构,导致参展企业没有地方查询办展单位的资信情况。因此迅速制定行业自律性的法规和建立行业协会是极为迫切的。
四、会展观念偏颇,展会质量不佳
中国展会质量的低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展专业性不强
在会展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下,不少地方和企业产生了一些偏颇甚至错误的会展观念,如单一追求合同金额,盲目攀比场馆面积,一味强调客流量而忽视专业观众和真正的买家,过分担心客源流失而采取一系列不当措施,结果影响了会展业的正常发展。
会展观念偏颇的影响之一,就是会展专业性不强。很多展会贪多求全,影响了展会的专业性。如2004年广交会期间举办的国际轻工展,“2004秋季广州国际轻工业产品交易会”是引题,主题注明是“国际画框、镜框、像框及工艺画展览”,邀请信上表示已邀请了600多家参展商。参展者来了以后才发现,来的几乎都是不相关的企业,根本达不到参展交流的效果。展会要更专业才能让买家瞬间被吸引。广交会虽然采购商云集,但是并非每一个展位都如此幸运。除去产品的优劣因素外,广交会太大了,不可能全部看完,而且采购商的时间有限,所以多数外商根本无暇或没有耐心去做太多观摩和挑选,哪里看起来专业和正式就买哪一家。
定位不准难以招徕专业观众,容易引发无序竞争。“展中展”是中国国际展览和会议展示会的简称,是以会展业界为对象,每年举行一次的专业展示会,算得上是中国展览行业的盛会。然而5年来,这个展览行业的展览却总是由于定位不准等种种原因难以红火。从组展内容来看,展中展主要围绕四个部分做文章,即组展、场地、展台搭建和服务。展览行业的这四个部分是互为观众的。历年来困扰展中展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专业观众,历年来参展商都对这个问题反映强烈。在前几届参展的主要是展览场馆、搭建类的企业比较多,对组展商重视不够。因此必须充分重视组展商的招展工作。组展是行业产业链的最上游,只有上游水源充足,下游才能生存下去。
由于许多会展客源较少,因此争夺客户大战经常在各展会上演。上海举办的第94届中国文化用品商品交易会是亚洲地区最重要、最具规模的专业交易盛会,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在展会上,为了争夺客户资源,各企业使出了浑身解数争夺客户。为了抢夺经销商,厂商除给出非常诱人的公开报价外,还在私下进行很多“工作”,吃饭、送礼,少数企业还给回扣、请旅游、挖墙脚。
(二)展览方式不适应市场需求
为期三天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虽然有150家企业参展,但规模不及上届,许多国内著名软件企业缺席,国际软件巨头寥寥无几,观众积极性不高,商家的广告声热闹非凡,但是前来参观的人却很少。曾是软件产业的第一大展会,为何历经8年,并在国家对软件行业大力支持的情况下,软博会却始终“硬”不起来?
原因之一就是在软件产品的推介上缺乏一套独特的、适应需求的方式。单纯把展台布置漂亮显然并不能在软件展会上发挥更好的宣传效果,因为软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产品,它不具有实体性,不像其他产品如衣服、汽车、数码产品、电脑等,通过实物展览可以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软件的全部价值在于其应用性能上,特别是这次参展的主流都是企业应用软件,必须通过厂商的仔细讲解后在电脑上操作,才能有一点粗略的感受,所以必须在展览方式上创新,在产品的推介上下功夫。但展会上,有一些参展商在展台上设有荧屏展示软件应用,还有企业进行案例讲解,但是不少展台的工作小姐不知道如何演示其软件产品,有的产品甚至根本就不能演示,只是摆出来看的,有的展台甚至连产品演示都没有,只是在台上摆上一大堆资料,让前来参观的人自行索取,工作人员只是坐等着收名片。
目前国内的许多展会,叫卖的噪音多得让人心慌意乱,有的参展企业认为“不制造点动静,就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达不到宣传的目的”,但是更深一层考虑,被声音吵烦了的参展观众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呆久?现代社会的营销手段与策略层出不穷,但市场竞争终究是产品的竞争。急功近利的商家实在太多,如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礼品暨家用品展览会”上,参展商自认“主要来交易的”比“主要来展示礼品新潮流的”多。开幕第一天上午,很多展位已经开始“营业”。
市场变了,行业又发展了,展会这个服务平台也不能不变。学新东西是一种进步,审时度势地自我更新更是一种进步。生意做得好不好,全看会不会应变。在中国,针纺业是个公认的老行业,由于市场已经完成了纺织品退居二线、针织品冲入头阵的转化,“中针会”也随之变化,把原来按服装、纺织品、针棉品、劳保品定位的展会进行“脱胎换骨”,重新分成内衣类、床品类、布艺品类等极为细致的定位,就连展示区、交易区、会议论坛区都照此划出专门的区间,力求专业,让参展的和参观的都喜出望外;其中的不少管理和服务理念也是从国际大型展会上学来的,比如专业化的门禁登记、分析系统、互联网信息发布模式等。
(三)缺乏现代参展经验和市场意识,仓促上阵难以奏效
尽管我国展览业在近20多年里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就展览业的规范性、竞争力、效益水平而言,我国展览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展览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阻碍了行业内资本市场的形成,行业发展缺乏后劲。外资公司的进入更会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把一些低水平的小公司排挤出市场。“在中国要建立一个品牌性的会展,我们并不指望前三届能够盈利。”2004年10月8日,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在成都举行的bauma媒体圆桌会议上,执行总监卡塔琳娜·哈玛女士向媒体透露了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为了举办baumaChina2004,慕尼黑花费了3年时间来准备。不仅慕尼黑如此,前段时间,某知名国际展览公司单为了在成都举办车展,也多次派出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探访。这些国际会展巨头的做法与国内会展公司草率行事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缺乏行业标准,企业经营服务不规范
由于会展业在我国还属不成熟行业,所以缺乏行业标准和会展评估机制,缺乏有效的行业规范和自律规则,很难真正与国际接轨。很多会展服务公司规模小而分散,缺乏专业性及核心竞争力。由于缺乏会展建设质量安全认证,一些装修工程给会展市场带来不小的隐患。展览场地、运输、装修、商务、卫生、消防等各项服务费用缺乏标准,规范化、公开化程度都很低,很多费用收取后服务却不尽如人意。海关对展品进关收取滞押金,进关手续需要提前一个多月办理,对参展商的非卖文字材料审查极严,收费又高,引起一些国外客商不满。一些场馆急功近利,或实行行业垄断,不允许其指定名单之外的广告、装修、运输等服务公司参与公平竞争;或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唯利是图,在国内外参展商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五、会展业缺乏专门人才,专业培训难以适需对路
中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使得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几年,中国会展业高速发展,但展会的组织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而其中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缺乏主管级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尤其缺少专门技术人才,如控制和运用会展设备、材料、声、光、映像、电子、数字等专业的专业人员,以及现场服务、物流、广告、礼仪、信息等专业服务人才。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会展业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复合型会展人才不到100人。而上海每周要举办5.5个展览,而通常举办一个大型国际会展至少需专业人才80~90人。上海现有会展运营管理、广告和物流等人才仅能满足1/3的市场需要。类似的人才供需矛盾在北京、广州等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同样突出。
会展人才短缺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会展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从业人员业务和文化素质总体偏低,专业结构不全以及人才分布不均等方面;在操作上,观念更新较慢,多是承袭前人的经验或简单地引进国外会展业的经验,不能更好地活学活用;会展信息不完善,会展理论研究的缺乏也使从业人员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相对滞后;会展从业人员分工不明确,大多数人没有自己的专长,目前会展界无论是会展组织者、管理者、施工人员还是服务人员,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缺乏会展方面的系统理论知识,懂展览又懂管理的人很少。目前会展市场最缺乏的是既能策划,又有动手能力而且知识面丰富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