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会展经济
4706600000010

第10章 会展调查与分析(3)

我国会展经济还处在内向型国际化阶段,会展业今后的发展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和产业两大因素。由于会展是促进市场开发和贸易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中国企业要开拓海外市场将更多地赴国外去参加会展;外国企业想进入并巩固中国这个世界最大、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也将更多地到中国来参加会展。这将使中国会展业获得更快发展,但国际化竞争也将日益加剧。

企业国际化一般可分为内向型国际化和外向型国际化。内向型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引进等方式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原材料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在国内与外国投资者合资、合作经营而实现的国际化;外向型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产品、劳务出口或跨国直接投资输出资金、技术、产品和管理经验,从而在国外开展跨国经营而实现的国际化经营。

会展企业国际化在不同国家表现是不一样的,在会展发达国家,会展企业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产品的输出(向其他国家移植知名展会)、资本的输出(包括在其他国家成立合作、合资或独资会展企业)以及管理的输出(输出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而在发展中国家,会展企业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引进外资(成立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对外投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会展发达国家由于资本充裕、会展技术先进、会展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较高,更多地表现为外向型国际化,而发展中国家的会展业则首先表现为内向型国际化。

随着会展经济的全球化,中国的内、外展的逐渐融合,这对中国会展业的走出国门也是一次机遇。以前,由于很多企业没有外贸经营权,出国参展只能通过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在现行新外贸法下,内外贸的融合将使内展和外展也进一步融合,并促使中国展览业更快地走向国际化。中国有许多公司组织出国展,但规模和效益始终不高,布展水平也不够高。放宽外贸经营权使组织出国展的机会增加,将会推动组展公司更加走向规范化。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增加外展,因为只有组展商把一个项目移植到国外才能带领中国企业实实在在地走出去。建立一个开放性、国际化的经营环境,不仅可以使国内外资本在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下展开自由竞争,而且还可以通过竞争与合作使会展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成一批具有专业水准和国际影响的品牌展览会的出现,同时也会出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会展企业集团。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不仅可以全面带动会展业务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也会促进我国会展领域里的国际资本运作、品牌并购、项目输出、人才交流和技术引进。

2004年以前,由于政策的限制,汉诺威、法兰克福、科隆、慕尼黑、英国励展等知名外资展览公司都是以展览咨询的名义在我国开展业务的,他们在中国办展都是通过与国内公司合作的形式,而不能直接面对国内企业进行招展。2004年1月,商务部发布了《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规定》,外资展览公司获得了在中国境内的独立办展权。2004年6月18日,中国贸促会与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独立组展商协会(SISO)和全球展览业协会(UFI)正式签署共同举办“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的合作协议书,确定每年定期在中国举行“中国会展经济合作论坛”,中外展览业新一轮的合作计划正式启动。日商等独资会展公司相继在上海、广州等地成立,这是跨国公司掌握时机,谋求市场全球化发展的战略举措。

虽然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很多国外的会展公司进军中国市场还是采取了一种较为谨慎的态度,认为独资未必会比合资合作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但入世后中外会展组织者之间的竞争、国内各会展组织者之间的竞争、会展场馆之间的竞争、中国各会展城市之间的竞争以及中国会展与周边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相同会展之间的竞争会愈演愈烈。中外会展组织者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外国会展公司的优势在于它有较完善的营销网络、雄厚的资金、高质量的人才、健全有力的组织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而中国会展组织者的优势是有丰富的国内客户资源、熟悉中国市场情况,也具备一定的组织服务经验。外国企业参加中国会展主要是冲着中国市场、中国客户而来,而中国组织者在国内市场、国内客户方面比外国会展公司拥有更多、更大的优势;同时,我们还具有文化优势和人文优势。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学习外国会展公司的长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由于目前中国会展企业还停留在内向型国际化阶段,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进外资,成立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而对外投资乏力,尚不能通过资本运作控制他国市场,就连引进外资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必要调控和保护还是需要的。正如德国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所说,对那些还处于工业革命初期的国家来说,在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并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之前,采取保护主义政策是必然的事情。

四、三大市场经营主体角逐,平均利润下降,产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

随着对外开放的持续扩大、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市场主体的展馆、会展公司的体制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民营公司迅猛发展,现已基本形成国有、中外合资、民营三大市场主体。如广州具有展览经营权的企业超过500家,注册展览公司200家,其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在广州品牌展中,除广交会、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等少数展览由国企举办外,广告展、照明展、美容美发展等都由民营公司举办。由于会展企业越来越多,国外会展企业也开始逐鹿中原,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市场总体利润已由垄断利润走向平均利润,部分地区已进入微利阶段。

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中国会展产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加快加深,并主要表现在会展项目举办的市场化、会展的企业经营化和会展产业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这一深度改革将有助于会展产业实现100亿元年产值的增长和保持年均20%的稳定发展速度。

§§§第三节中国会展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毋庸讳言,中国会展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规模、规划、管理、人才、质量等方面仍存在扩张粗放、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开放度低和会展业自身建设薄弱等诸多问题①。

① 据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2001—2003年我国展览业市场调查和贸促会的相关调查。

一、展览会数量多而质量不高

展览会数量增长迅速,参展企业数量逐年上升,展览场馆总规模急剧扩大,但平均收入却呈下降和不稳定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国展览观众近6000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人数达到1751万人次。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3年展览场馆总收入增长缓慢,而考虑到展览面积增加的因素,展览场馆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收入实际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2年下降31.3%,2003年下降25.1%)。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展馆,却没有展会名牌城市。被称为“全球最佳会议及展览中心”的香港会展中心,可租用作展览、会议、商务及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有6.4万平方米,并能同时提供国际级的后勤支援、保安、先进科技、资讯以及完善的餐饮服务。而我们的展馆大多数面积小、功能单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不具有竞争力,更不具有接办国际名展的能力,因而场馆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展馆利用率一般要达到50%~60%,才可能发挥较好的市场效益,而我国展馆目前整体的利用率在10%~30%,这不仅造成了资金、土地等资源的浪费,而且必然导致展馆经营市场的恶性竞争。

二、政府指令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

(一)政府过度参与影响会展的市场化运作

目前众多城市都以会展为龙头,推动和提升城市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本无可厚非,但这些城市太多的千篇一律的做法,却使会展经济成了政绩泡沫。中国会展业长期以来一直具有浓厚的政府背景,政府一统,在半政府、半企业的模式下运行,不少展会虽然在规模上已经“做大”,但是市场化程度很低,还没从真正意义上“做强”。

在“振兴东北”的大背景之下,2004年7月召开的首届东北亚高新技术及产品博览会(东博会),似乎更容易获得成功。然而,缺乏顺畅的市场化运作却成为本次展会的重大缺失之处。在展会现场,科技部安排了300项国家“863”计划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成果进行展示,但这些成果更多的只是展示性质,没有交易性质。东博会的主办方先是沈阳市政府,后是科技部和东北三省政府,由于不是专业性的展览公司,他们的精力主要放在了项目的对接洽谈上,因此忽视了很多细节问题,参展商颇有怨言。很多参展企业认为在政府主导之下,自己是“参展者”而不是“参展商”。

政府对会展业实施必要的保护是应该的,但政府的过度干预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如会展业到处开花,整个行业效益不高;展览企业等着政府指派干活,而不是自己找活干,这种行政色彩浓厚的行为淡化了市场竞争氛围,使企业缺乏参与竞争的忧患意识;国际化程度不高,管理技术落后。行业内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妨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会展市场体系的形成;会展业的资源配置、地域布局对行政的依赖度还相当高,会展经营者在以市场手段开展经营活动的背后,隐藏着对政府、行业部门的依托,行政条块对会展市场的分割造成行业内市场竞争不充分,影响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未来的大战略和大方向,中国会展业的改革和发展也必须符合这个大局。虽然在会展业发展的进程中,政府的助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推进力量,但是政府毕竟代替不了市场。随着会展的逐渐成熟,将不再是政府直接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必然淡出微观会展市场,而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加强宏观调控。事实上,“自由选择、优胜劣汰”正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游戏规则。面对会展业目前的格局,政府和企业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市场态势的变化,一方面要加快中国会展业的市场化进程,大力推进会展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另一方面,政府在宏观层面应加快制定与会展业市场化有关的“游戏规则”,推动中国会展资源的优化组合,努力培育一批会展业的大集团和大企业,以增强民族会展企业的实力。

(二)展会审批管理制度的多头与无序

从整体上说,我国目前大多数会展实行的管理体制都是审批制,展览会的类型和特点不同,具体规定也就有所不同。长期以来,国内展先后由商业部、内贸部、国内贸易局归口管理,后来由国家经贸委管理,贸促会可以审批其系统举办的国内展;对于全国性非涉外经济贸易展览会,一般由国家经贸委负责审批;而在国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则由外经贸部、科技部和中国贸促会负责审批。程序太多、太复杂,而且是多个部门审批,往往限制了外商参与的积极性;而国内一些组展单位得到会展消息往上申报,等批准下来往往已贻误了时机。对比国外会展发达国家政府宏观调控、强调服务、放宽市场准入的做法,我国的审批制使政府职能定位不清,不利于政府职能的有效转换,不利于市场秩序的规范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也容易滋生企业寻租和政府腐败行为。中国会展中有大量“挂羊头卖狗肉”的展会,一纸“批文”被买来卖去,主办单位缺位、承办单位越位,展会的多头管理造成管理中的死角或空洞,主题雷同、恶性竞争、展会虚胖、行欺使诈现象层出不穷。从某种程度上说,展览审批管理制度的松懈和混乱无形中对会展诈骗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会展管理比较混乱,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短期行为非常突出,这些都是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

这种多头管理、多头审批的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会展经济的对外开放和顺利发展。根据WTO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现行的会展审批管理制度必将被登记制或备案制取代。我国政府部门应尽快制订方案实现这一转变,如建立全国统一的会展业监管机构,建立统一的会展业管理办法,解决多头审批、互不协调的状况;根据展会性质和规模实行分类监管;理顺政府在会展活动中的职能定位,处理好政企关系;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会展发展中的关系;并加快制定会展服务标准体系和资质评估体系,以对应这一转变。

透过频繁的车展,可以最真切地体会到多头管理、重复办展的弊病。曾几何时,车展一度被严格限制,因此上海、北京才分单双年举办中国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但目前的车展却早已遍地开花,让大多数汽车厂商和经销商疲于应付。1996年6月、7月,我国分别在北京展览馆、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国际汽车展,结果让外商大惑不解,左右为难,最后两个车展被国家强制合并,但并没有因此而吸取教训制定相应的行规,如展馆不能租给时间相近的同类展会。国外展馆一般既遵循商业信誉,也有相应的行规,但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缺失,影响了会展业的整体质量和整体形象。

三、展览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企业和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截至2003年底,全国主营展览组织业务(主办或承办)的专业展览企业或会展企业已有3000家左右,包括兼营展览组织业务的其他各类企业,这一市场主体已超过5000家,专门从事展览组织、展览服务的从业人员达12万人。但由于我国展览业尚处发展初期,发展环境还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有能力独立组织展览活动或拥有品牌展会的企业只占很小比例。

我国会展企业还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小、散、乱”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有规模、上档次的会展品牌

我国展览会和展览公司数倍甚至是数十倍于国际上的展览强国,而整个展览业产值规模不及其几分之一。我国组展商数量繁多,大大小小展会也多,但许多展览的规模都在1万平方米以下,过度竞争使许多公司和机构把大部分资金和精力都放在了拉展和拉参展商的事情上,而无暇顾及对展览专业观众的组织和对参展客商的服务,导致展览效果大打折扣。虽然国情不同不能简单对比,但从这组数据至少可以看出,我国会展业在这方面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二)硬件与软件发展不配套,组展商、搭建商发展滞后,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