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年轻时做新鲜事
4039200000026

第26章 有些书越读越厚

刘震云

在我的阅读经验中,有的书是越读越厚的。

《论语》就是这样,只有几千字,但解读《论语》

的体会、心得、感悟已达几千万字了。解读的书像偌大的房子,装都装不下。但未必这样的“厚”就厚对了,大家众说纷纭解读《论语》,却无法体会当时孔子说话时的心情。忽略了心情,忽略了当时的时间和地点,没有这个交会,扔出来就像石头。

石头扔在水里还是石头,而内容的指向扔进水里的话,就会融化。读者按自己的理解去说话,意思、方向就不一样,有误解。误解也是人读书的重要动力,误导人没什么,误导一个民族的事就大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就不是孔子所说的话了。《论语》转味了,就被人利用了。

白居易的诗《琵琶行》,说的是一个破落的、流浪的、不得志的人,在江上碰到了一个歌妓,这歌妓原是红遍长安的人。两人的身份地位是不同的,但心情是可以沟通的,那把琵琶就是沟通的工具。此身世非彼身世,但两人的身世又说到了一起。诗说“江州司马青衫湿”,可能有些夸张,但在少年不识愁滋味时读和你五十岁的时候读心境又是不一样的。

我读《西游记》时一开始没读懂,感觉八十一难是重复的,但四十岁时再读就感觉这部名著了不得,妖魔鬼怪不是地上的,是天上来的,佛那里派来的。为什么要取经?经过八十一难到西天时,两个看经的把门人给唐僧做出的手势是取真经、交小钱。厉害!这个厉害已经超过了文学的范畴,已经影响到社会、文化、政治的生态。这样的书也是越读越厚的。

中国产生过像星河一样灿烂的人,这是我们民族能够前行的原因。你看到一部好书,会对这个民族产生敬意。柳永、李清照、苏轼、曹雪芹、鲁迅……像一条河一样,他们是渡河的石子和石凳。

少年时代,一代人都在读鲁迅和毛泽东的书。

再大的时候,当兵的时光和我没当兵的时光处在同一个时代,周先生和毛先生的书贯穿那个时代。再读毛泽东的诗词,可以看到他从二十多岁的无助青年到最后世界和乾坤在手中把着的人生路程。他的文章写得很好,他的词句并不讲究,他对语言没有太大贡献,但真正要考量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气度。这和一个人看一天和看十年是一个道理。

上大学对人有个很大的好处,能经历系统的知识训练,大学不一定教会你什么,但大学有图书馆。我在里面找莎士比亚、找歌德、找尼采,他们在那里耐心地等待我。你可以和他们聊天,未必非要和老师聊天。他们的书很庞杂,很系统。

心香一瓣

经典之作,总是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

成长不可无书,只有掺进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思考,书才能越读越厚。读好书,让好书融进自己的血液,才能发挥书籍这一精神食粮的真正作用。

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亦必有大师。那么,大师何处寻?除了那些教授学者外,最好的寻觅之地就是图书馆了。那里,从书籍中会走出无数大师,传递给你人类跨越时空的智慧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