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公共场所消杀灭简明教程
3797500000022

第22章 公共场所灭鼠使用技术(3)

褐家鼠常栖息在居民点附近,洞穴多在食物充沛、隐蔽安全以及靠近水源地区,这主要与食源和栖息条件有关。褐家鼠洞口一般为24个,有时分进口和出口。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常常只有1个,而在出口处有松土堆。洞道一般长50210厘米,深30一50厘米,多数只有一个窝巢。总的来说,洞穴不够典型。

由于长期依附人类,它是杂食动物,甚至此较偏于肉食。食谱广,几乎包括所有人的食物,以及垃圾、饲料、粪便等,甚至肥皂、昆虫与小鱼之类皆可充饥。对各种食物的嗜好程度与栖息环境很有关系,故在不同环境里可以相差很远。它对食物色的选择性不大,而香味诱力却较显著,这点可作为诱捕时参考。每天食量为其体重的10%20%。体重越轻者,所占百分率越高,对饥渴的耐力较小,故取食比较频繁。

据测定,褐家鼠对含水食物的日食量和食物的含水量成正比。例如,如以干小麦的消耗量为100(,则对含水25(的浸泡小麦的消耗为133(,而含水一半的面丸为190%,不含水的糖面粉为100(。由此证明,用含水较多的诱饵来配制毒饵,可以相对提高毒饵消耗量。

褐家鼠的需水量较大,每平方米体表约为1238毫升。若食物含水量增加,饮水量相应减少,在达到一定限度后,虽然不饮水也能生存,但它仍保持一定的饮水量。因此,只需控制其他水源,用液饵灭鼠也能奏效。

褐家鼠的生活力很强,能适应不同环境而生存。在赤日炎炎的南海之滨固然活跃非常,即使于天寒地冻的松花江畔亦能繁衍后代。但一定面积内褐家鼠的数量却随环境条件(食物、栖处)的好坏而变化。一个鼠群可以少到数只,多至几百只,甚至数以千计。它主要在夜间活动,通常以黄昏后及黎明前为两次活动高峰。在特殊情况下,白天亦可活动。褐家鼠视觉差,色盲,主要靠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来进行活动。能沿砖墙和其他粗面墙壁爬上建筑物顶,能平地跳高1米,跳远1.2米。能钻过大于1.25厘米见方的开孔,能迅速通过水平粗绳、管子、电缆等;能在直立的木头、管子和电缆上爬上爬下;善于游水和潜水,能游过0.8千米的开阔水面;对于环境中的改变异常敏感,移动或添加物件均能影响它的正常活动,故于室内诱捕时,一般不宜随意改变环境,免增疑忌而影响捕杀效果。此点往往易被人们忽略。褐家鼠喜沿墙根壁角活动觅食。由于它狡猾多疑,遇新出现物体(即使是食物)常回避一段时间,所以不少人主张使用前饵。当它看到同类大批死亡时,偶有迁居现象。栖居农村的褐家鼠常出现季节性迁移。

褐家鼠繁殖潜力很大,条件适宜时,四季皆可生育。不过多数雌性成体1年可繁殖23窝。孕期约3周,每胎产仔鼠1—15只,多数为6—8只,产后即可受孕。幼鼠生活3个月后便可发育成熟,即可交配生殖,并且可以保持1.5—2年的生殖机能。褐家鼠的寿命可达3年以上,但平均寿命远短于此数。

褐家鼠聚群而居,幼鼠成年后分居,但雄性之间时常进行咬斗。强壮雄体常把其他雄鼠赶出洞外,独自占有几只雌鼠。研究表明,褐家鼠有按空间和时间分群倾向,优胜者占有较好的栖息地和食物基地。它能游泳,不畏潮湿而弱于攀登,较少在天花板上活动。

二、小家鼠

小形鼠类。体长6090毫米,体重为3050克。背毛棕灰、灰褐或黑褐色。腹毛基部灰色,尖端白色,故腹面呈灰白色或白色。背毛和腹毛分界不明显。尾部的上面棕褐色或黑褐色,下部为白色或稍带货色,口鼻长而尖削。头骨是鉴定鼠种的依据。

小家鼠的食性很杂。室内种群盗食人类的各种食物,如粮食、肉品甚至马铃薯和蔬菜。室外种群主要以谷物和种子为食,上门齿舌面的切刻,能帮助它咬住很小的草籽。在食物缺乏时,幼嫩植物的根、茎、叶亦可用来充饥。也吃少量昆虫和植物的其他部分,它摄食的特点是时断时续,而且经常来往于食物与栖息处之间。据实验得知,平均每天取食达193次之多,每次仅取食10—20毫克。另一特点是取食场所不固定,往往在一天之内遍及可能取食的所有地点。

野生小家鼠一般在晨昏时刻活动,在谷物垛里则整个昼夜都进行活动。在建筑物里,它的活动时间正好和人相反,一般都要到夜深人静之后才出来活动,在仓库或很少有人共的场所,有时也可看到它们白昼活动。小家鼠平时的活动范围一般不大。栖息地和食物的条件愈好,活动范围就愈小。除交尾期外,都是雌雄分巢,雄鼠的巢区比雌鼠略大。但在季节性迁移中情况就不同了,迁移最远的距离可达3—4千米。某些个体在平地上能跳起30厘米,能在稍稍有点粗糙的垂直面上奔跑;能钻过6毫米的空隙,迅速地在水平绝缘电线和细绳上通过;能迅速察觉环境的任何改变。

小家鼠在室内的窝巢可以建筑在一切不常被人挪动的物体中和比较隐蔽的地方。洞口直径2一2.5厘米,洞门常不止一个,往往分别通向室内外。如墙洞、壁缝、天棚、杂物箱笼、书箱,甚至卷起来的毡子、闲置不用的毡靴等,都是它建巢的好地方。

小家鼠繁殖力很强,但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差。条件适宜时一年四季均可生育,春、秋各有一次繁殖高峰。孕期约3周,年产110胎,在北方平均年产24胎;南方可达57胎,每胎1一16只,一般4—,只。母鼠产后不久又可受孕。仔鼠一般在2—3个月后参加繁殖。栖息在野外的小家鼠,严寒时很少繁殖。小家鼠密度很不稳定,这主要和它对外界环境的不利因素抵抗力较弱,而繁殖力却很强有密切关系。

小家鼠基本上是夜间活动,并在黄昏后和黎明前有两个活动高峰。据半自然条件下调查,它的活动除有历时一昼夜的大周期外,还有1.52小时的小周期。但后一周期变动较大,随环境条件和食物等而波动。它的活动也是沿着墙根和家具等比较隐蔽的地方进行,较少进人空旷之处。小家鼠虽有攀登能力。似不及黄胸鼠,多半在地面上活动觅食。

摄食主要在夜间,一般在2021时达到最高峰。但是,在各地点的取食也不平均,有时以甲地为主,有时却常去乙地。针对这些特点,消灭小家鼠时,无疑应收藏好食物、饲料,并将毒饵按小堆多放的原则,布放在它可能活动的每个角落。

小家鼠和褐家鼠或黄胸鼠常常同时存在,但由于对食物和隐蔽场所的竞争,彼此的数量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例如,当褐家鼠密度上升时,小家鼠密度往往下降,但在褐家鼠密度下降后,小家鼠的密度又可上升。在许多地区大量灭鼠之后,常常出现褐家鼠减少,小家鼠相对增多的情况。

三、黄胸鼠和黑家鼠

黄胸鼠和黑家鼠的血缘关系很近,外形特征除毛色外相差很小,其杀灭方法则究全相同,故共同讨论。

黄胸鼠又叫“长尾吊”、“屋顶鼠”等。体型比褐家鼠小,躯体细长,头、身连同尾巴长达3040厘米,体重为250克左右。背面一般是黄褐色,腹部多为暗黄色至黄褐色,有的胸部有白斑。躯体比较灵活,行动敏捷,前足细长,趾爪尖锐,便于跳远攀登。口鼻较尖,耳大而透明,向前拉能盖到眼睛。尾长超过头躯长。

黄胸鼠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但在黄河以南的一些地区,包括西安市也可见到。在国外,仅见于东南亚。在我国江南和西南地区,常为当地的优势种。黑家鼠的分布虽然亦为世界性的,但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数量不多。因此,以下仅以黄胸鼠作为代表予以讨论。

黄胸鼠不同于褐家鼠,它善于攀登和跳跃,在粗c墙面上能够直攀而上,也能在横梁上和树枝上奔跑。比较喜欢居住在建筑物的上层,多栖居于天花板上,瓦愣中,草房顶内。在墙角及放置在地面上的杂物堆中也有栖息,常在码头、仓库等处活动,在土地上营巢。一般来说,在下水道、阴沟及其他潮湿之处较少见到。不善于游泳,但能通过绳索或搭板等从岸上窜人船上营生,或由船上爬回岸上。

在比较温暖的地区,黄胸鼠亦能常年栖息于居民点附近的旧野,居住在灌木丛生的树根下或碎石堆的缝隙中,偶尔分布在田埂和水沟两旁的斜坡上。农村中的黄胸鼠,有一部分随着农作物的生长、收获等而在住宅和田野间作季节性的迁移。

黄胸鼠虽然喜居于建筑物的上层,但必须下到地面活动觅食。经常爬越的柱梁屋架、粗c墙壁和房屋四角可形成明显污秽而带光泽之痕迹,亦即它的跑道,此点可供人们寻找鼠巢。

黄胸鼠亦为杂食,但比较偏于素食。食谱广,与褐家鼠近似,对水分多的食物也较为喜食。对谷物、甘薯、花生、豆类等均嗜食。它主要在夜间活动,以黄昏后与黎明前为两个活动高峰,午夜亦有小的高峰。在特殊环境中,白天亦频繁活动。狡猾程度似略逊于褐家鼠,但亦不可忽视。它分布较厂,常是南方一些地区家鼠中的优势种。

黄胸鼠繁殖潜力虽较褐家鼠小,但因分布地区自然条件较好,每年繁殖次数可能超过北方的褐家鼠。每胎117只,常为6一7只,仔鼠3个月以后可以参加繁殖。孕期与哺乳期和褐家鼠相近。黄胸鼠的寿命可超过3年。

四、黑线姬鼠

黑线姬鼠体型大小介于小家鼠和黄毛鼠之间。分布在我国的姬鼠最主要的是黑线姬鼠,其他黑线姬鼠等分布面积较小,危害不太严重。黑线姬鼠(以下简称姬鼠)背部颜色为深褐色或灰褐色,夏毛多为棕褐色或带棕红色,背部有尖细刺毛,冬毛色较浅,呈棕褐色。背部中央具有一条明显的黑线,但分布于南方者黑线常不明显。腹部及四肢的毛为灰白或深灰色,背、腹间毛色分界较为明显。耳较小,后足较短,口鼻较尖细,尾长与头躯长相等或稍短于头躯长。

黑线姬鼠又叫黑线鼠、田姬鼠、东北野鼷鼠、屋外鼠、猎食屋外鼠、长尾黑线鼠等,甚至也称为田鼠。分布很广,从西欧直到我国南部,几乎横贯欧亚大陆。在我围东北、东南、中南、西南等地区均有分布,但并未连成一片。它在经济和卫生方面均能造成严重危害。

姬鼠在平原农业地区分布较广,有些草原上也能见到,比较喜居于潮湿近水之处。姬鼠的洞穴简陋,冬季甚难保温,且洞中贮粮又不足以越冬。因此,它不得不经常更换栖息地点,或许多个体聚居一洞。例如,在兴安岭林区,冬季避人居民点,成了当地家栖鼠类的优势种,夏季又迁移到菜地里。在农业区,秋季往谷物堆下集中,随后迁到打谷场上的谷草垛里,一部分进人住宅,春季以后迁回野外。在淮南地区,居民点内的姬鼠密度比较稳定。

姬鼠系杂食动物,食谱广,包括植物种子、昆虫以及植物的绿色部分、根、2等。常采食麦苗的根、茎或其他作物的幼苗之类,故危害甚大。它的食物随季节而异,秋、冬二季以种子为主,佐以植物的根和茎,春季大量采食昆虫、野果及植物的绿色部分,

姬鼠的繁殖力较强,一年中以春、秋两季为其繁殖旺季,一般以48月为其繁殖高峰,春、秋繁殖盛期后幼鼠大量出现。所以,夏末深秋种群数量增加,严寒时不繁殖或很少繁殖。条件适宜时全年均可繁殖,但在不同地区有较大差异。总的看来,繁殖潜力较大。对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差。寿命一般不超过一年半,个别的可达3年。

(第三节)鼠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鼠是四害之一。既传播利保存某些危露人体健康的疾病,又糟蹋粮食,损害牧场,破坏树木,危害很大。在传播疾病方面尤为突出。通过脱毛、排粪、排尿、汗腺、足爪都能携带病毒、细菌、寄生虫传染给人和牲畜而得病。老鼠身上的寄生虫主要是蚤、螨、蜱、虱,叮咬人而传播疾病。据统计,有史以来全世界由于鼠传疾病死亡人数,远远超过历次战争的死亡人数。可见老鼠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必须形成“袭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想了不少消灭老鼠的办法,主要有物理灭鼠法、化学灭鼠法、生物灭鼠法和生态灭鼠四个方面的灭鼠方法。

一.器械灭鼠

器械灭鼠在整个灭鼠措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包括使用各种类型的特制捕鼠器和利用一些普通的工具来灭鼠。

1.器械灭鼠的特点

一般说来,器械灭鼠具有以下特点:

(1)对人、畜安全,尤其是对大的家畜,一般不造成危害。

(2)结构简单,各地都能就地取材,制造不少种类的捕鼠器材。

(3)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容易推广。

(4)耐久,费用较少,便用得当时效果较好。

(5)在野外使用时工效较低,因为大多数捕鼠工具要在布放后进行检查或收回。

此外,由于器械灭鼠能够拿到几乎全部捕获的死、活鼠,因此为获取检验材料、调查鼠密度及其体外寄生虫,以及捕做实验动物等方面是其他灭鼠方法很难代替的方法。

2.常用的捕鼠器械和方法

捕鼠器械的种类繁多,可谓五花八门。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初步统计就超过了300种。在日常所使用的捕鼠器械中,大多数都是利用力学的平衡原理,或者利用杠杆作用制造出来的,基本上大同小异。总的说来,捕鼠器械可归纳为压、卡、锥、关、夹、勒、翻、扣、粘等,许多种类在结构和原理上基本相同,属于同一类型,只要掌握其中的一种,其他种类的用法也就基本掌握。下面介绍常见的灭鼠器械及使用方法。

(1)鼠夹。鼠夹是最常使用的捕鼠工具。它安全简便,群众乐于使用。鼠夹的种类和型号很多,但使用原理基本相同。各种鼠夹常以木板、漏空铁板或粗铁丝为主体,加以铁丝环,利用弹簧的强力弹压作用,夹住触动诱傅的老鼠。鼠夹按其大小和弹簧强度,大致可分为大、中、小三型,以中型的使用面较广。木板鼠夹在南方使用者较多,北方大都使用铁板鼠夹。

从结构看,鼠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用诱饵钩,或甚小的诱饵板,一般不布放在洞口;另一类采用较大的诱饵板。既可按常规方法使用,亦可不用诱饵,布放在洞口。后一种鼠夹适用面较广,常常作为鼠密度调查的工具。放夹之前要注意检查,务使引发机、压环、弹簧条等零件之间的装置灵敏,如有故障,须修复后使用。

鼠夹捕鼠,人人会用,但要收到满意的捕鼠效果却不太容易。有时,鼠夹上面的食饵被鼠窃吃精光,而压环却打不起来;有时候压环打下来了,却压不到老鼠。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掌握方法,未能发挥鼠夹的应有效能。

在室内布放斌夹,应将室内一切食物收藏妥当,打扫干净,这样可以增加食饵的诱惑力(便周其他器械捕鼠亦然)。布放鼠夹时,要根据不同场所来确定放夹的位置和方法。如栖息于室内的家鼠,通常喜欢在巢穴与食物(或水源)之间,沿着固定的跑道来往。这条跑道大多是沿墙壁的内侧或楼边缘。鼠夹就要顺着墙基、沿着跑道或在墙基与跑道垂直的地方布放。有人认为,须离开鼠跑道15厘米左右,以免鼠类疑忌,也有人主张在鼠跑道上放夹。无论是否加有诱饵,夹身均宜垂直于鼠跑道,踏板尽量位于鼠跑道上。这样,对来自任何一端的老鼠均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