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洛神王朝
37483800000004

第4章 修行盛世

洛阳城,

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行白衣剑士,挂剑而行......

.......

.......

“话说入夜后,天黑的厉害,连月色都没有,冷风嗖嗖的,尤其是靠近汉水的芦苇岸边,风大的能把一杆旗子吹趴下.....”

“当时呢,汉人义军驻扎在江南,三万人的营地连成一片,几十个渡口上都摆弄好了渡河的船,就用铁链拴着....”

“忽然间,江面上出现红光,有一条河那么宽....不....至少有上千百里那么宽...总之听说当时连蜀州的正在睡觉的娃娃都被惊醒了,声音轰隆轰隆的,响得跟把江口营里的所有人都吵醒了.....

“中军的将军以为是鞑子突然渡河了,翻过身子就出去.....他们是裹着甲睡觉的,兵器就放在枕头边上,所以也不用穿衣服,本来身上挺厚实的,结果一出去,将军身上就一个哆嗦,心想怎么这么冷啊......”

......

“然后呢?”

一个俊秀的白衣少年严肃认真得问着,他似乎对这些细枝末节和背景渲染并不感兴趣。

“高文师兄.....然后呢.....我们的祖师公该出场了吧...”

“快了快了,这不马上就要说到了么?”

叫高文的小子嘻皮笑脸,约莫二十一二的弱冠年纪,手里一边比活,一边故意提高了声音,生怕洛阳城中的行人听不出他们的来头:“当时那个将军一出去,马上就有守夜的校尉过来,禀报说道.....”

“将军将军,不好了....”

他又转而压低声音,分饰两角:“将军道:“怎么了?可是鞑子们来袭了?”

“校尉摇摇头:天象突然变了,鞑子们的大营起了火,营头上的旗子都乱了,好像连渡河的大船都遭了灾!.....”

俊秀的白衣少年津津有味得听着,神情认真专注。

他身边随行的是一个白袍素衣的少女,也是一行六人中唯一一个女子.......

她的皮肤是那种富贵人家才有的凝脂白腻,五官算不上巧夺天工,但凑在一起却是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身段纤细婉转,腰很细,约莫是有些清瘦,气质也有点不自信的柔弱和冰凉。

少女走在所有人的稍微靠后的位置,步子优雅得像一个大家闺秀。

路上的几个公子哥正商量着要不要亮出自己洛阳硬枪小霸王的名头,上去搭个讪,让她卖个笑......

但迈步一瞅,瞧见原来这少女右腰上也有一柄墨绿色长剑.......哎呦......

他奶奶的,顿时有了色心没色胆,尴尬得打着哈哈,对左右跋扈说强扭的瓜不甜,本公子虽然小节有亏,但节操还是有的。

........

讲故事的声音继续........

“当时咱祖师公趁着月黑风高,不用桨,轻衣轻舟随风过河,那风度.....啧啧.....要我说之前什么仙人圣人的传说那都是放屁,咱祖师公才是货真价实的仙人!......”

高家小子的声音充满了戏谑的语调。

“谁料到,小舟离对面江口还有半里远的时候,祖师爷被守在岸边的鞑子哨口发现了身影......嘿嘿,祖师公那是二话不说,凌空而起,脚下就踩着那口桃木剑,衣带飘飘,携剑乘风飞来,那阵势,乖乖,把哨口的鞑子吓得目瞪口呆,嘿嘿,再一回神,脑袋直接被祖师公的飞剑斩了!.....”

高家小子继续有声有色得说着故事,那个俊秀少年听得更加仔细了.....

要知道,平时在师门的学院里,他可从来没听讲师在历史课上这么说过呢......

通常对于明末东初的历史,不知道是否因为避嫌的原因,师门里的重点都放在了太祖起兵后的天下局势,与吴三桂在黄河以北的三次大战,和南下一统时的外交博弈上。

而对于在坊间尤其是说书界已经流传得烂了的【汉阳居士黑夜杀多尔衮】事件,讲师们通常只是草草带过,也禁止门派学生私下把说书演义里的故事当作历史.....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年那场汉水之战,多尔衮多铎等人的确突然被杀,战争局势也因此扭转,至于刺杀者,也被研究经史学的大家一致确定就是汉阳居士.......

可具体当时的情景如何,谁也没能给出答复.....

坊间倒是有很多版本,什么汉阳居士飞剑杀人,诸如汉阳居士气引天雷......

事实上那次事件太过诡异,也有着太多疑点,但从事后汉阳居士的种种神通看来,当时也只有他才能完成如此神迹。

剑圣毕竟是剑圣,光凭诛杀多尔衮这一功绩,就足以让他名流青史。

......

......

“呵呵,我呸……”

这时高家小子已经讲到汉阳居士退居陇西,参考地脉灵气,选中岐山之地作为地基,建立昆仑剑派.......

听到这儿,一个看似玩世不恭的白衣剑士,嘿嘿干笑二声,嘴里喃喃唠叨道:“诶.....既然咱们师祖那么厉害,干嘛选岐山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创立门派?.....要真的是地脉灵气大集之地,如今昆仑派的地位也不会逐渐被武当和华山赶超........就这还吹成是修行界的龙兴之地?.......”

正忧桑感叹着,剑士满面苦涩得摸摸没几根胡子的下巴,好似万般幽怨得仰望天空。

惆怅间,长叹了口气,心想自己器大活好一表人才,却至今未能娶妻,只能在黄沙漫漫的河西岐山上蹉跎日月,不由心生沧桑,万千幽怨化作一句轻描淡写:

“天妒英才啊…”

......

“唉....苏释,你刚刚嘴里嘀咕什么呢?”

叫高文的小子停止了说书一般的故事,因为这套演义已经差不多讲完了......

之后的内容约莫就是昆仑派的立派史,这些在昆仑门派里都被讲师讲烂了,他高文也不用闲的没事再重复一遍....

何况他对建派的各种繁琐事情真得半毛兴趣都没有........

就好比当初讲师说汉末魏初的历史,什么官渡赤壁,什么水淹七军,那可真是倒背如流啊。

一到三国鼎立,尤其诸葛丞相北伐结束,那些魏蜀吴的各种宫廷朝局上的琐事谁有闲心了解?

叫苏释的就是那个玩世不恭的白衣剑士,他见高文一脸不怀好意得看着自己,不由两耳一闭,打了个哈哈,眼观鼻鼻观心,装聋作哑,心想这话哪能说出来?

要说出来,呵呵,是要被同门打死的........

......

“咳咳…….诸位啊......“

行人中年纪最长的剑士刚才一直沉默寡言,忽然开口说了话:“一会我们要给汉国公祝寿,公府不同于山门,大堂上还望顾及礼仪,”

“那必须的啊......大师兄放心好喽!.....”

高家小子依旧玩嬉笑着得起哄着,手上却掂量着一路上偷偷赌博骗回来的银子。

洛阳好啊,好在浪子出山,无拘无束;洛阳好啊,好在逍遥自在,人傻钱多。

.......

.......

穿梭在衣着华贵的人群中,洛阳的街市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一种雍容的大气。

洛阳,取名自洛水之阳,古为三川之地,依水而建,东有虎牢雄关,西有崤山相护,北靠九曲黄河,乃是西入都城长安的门户,其纽曲之地势。

说他是十三朝古都,嘿嘿,还真不是文人的马屁.....

大东王朝神州阔土,十八州二百府千余县,各具风采......

洛阳县与山西晋阳卫,燕山幽州城,江南金陵道,关中长安都,并称五大名城,位列五京。

倘若站立洛阳郊外,登台眺望,看这来来往往的商贾名士,剑士僧侣,星罗棋布,包罗万象,就知道洛阳果然是天下交通的纽带,四通八达,名流聚集。

.......

若说洛阳城中的大小权贵,那可是没有几百也有八十,就瞅着那春水楼内外络绎不绝的跋扈公子,还有腰肢盈盈一握的风情娘子,就知道当年魏晋盛传的太康风韵还真不是矫情........

至于白衣剑士提到的左骧骑大将军,那可就更了不得,族姓刘,名讳汉瑜,表字伯琨,乃开国功臣汉国公刘骁之后,世袭爵位,奉命镇守洛阳,掌兵马钱粮,身后是河南第一望族。

洛阳城的人一直很骄傲,说那汉国公刘氏一系百年五代,出相拜将,名人辈出,一点不给洛阳的乡亲们丢脸......

尤其是这位第五代汉国公,十年前缟素率军兵破蒙古的故事,在坊间不知道都翻了几版.......

说书拉琴的大爷,登台唱戏的娘子,从豫州外慕名来洛阳的年轻后辈,尤其是那些准备进京入仕,满心壮志的寒门士子,大多要指名某某说的好唱的妙的大家来一出【汉公出塞传】,要么也得是【将军破阵曲】,【燕山风雨行】.......

喝着老字号的茶,沉浸在繁华中独有的一份宁静.....

听胡风阵阵,看十年苍凉风云.....

了却君王身后事,一腔热血,说与孤魂落寞听。

......

......

洛阳城很热闹,是真的热闹,没有一点水分和作态。

当年江南道的诗文大家从运河进入长安面圣,第一次在洛阳中转歇脚,曾受邀在牡丹园为洛阳留下墨宝。

那位大家兴致勃勃得在洛阳周边游玩了三天,之后在大观园研磨执笔,人群驻足观望之余,左思右想,留下【雍容】两字,随之洒然离去。

后来那位大家成了朝中文官之首的太傅,这两个字的墨宝也被刻在园外的碑上,环绕在古松奇柏和石坊石狮之间,和其余古往今来的大家碑刻一起,成为洛阳牡丹园的一处风景。

“喂喂,那里有白马寺的法事啊……”

那叫高文的小子指了指那边的喧闹之处,生怕显不出他的见多识广。

“听说百年前灵气更革,白马寺以佛门禅宗修心为基础,提出独具一帜的修行功法.......那个主持老头精通佛法,集百家之长,内息绵延,延年益寿,想死都死不了……说了这么多,听起来蛮厉害,不知跟咱们掌门师尊,还有咱七剑的仙师们相教几何?”

这个嬉笑青年好似耐不住寂寞,刚沉默了几会,见遇新奇事物,这又开始引出了话题。

众人都目向那个如公子般俊美的青年,好似都在等他来回答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