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逍游三国
37417900000014

第14章 传的是思想是品质

“这!仙长,仙长如果真的肯教孩子们读书,那仙长您可是积了大德了。我在这,替桃源村的乡亲父老谢谢仙长了。”说着,双眼红润的村正大人就要给公孙度跪下。却被公孙度眼疾手快的扶住了。

李大村正有这种反应也不奇怪,因为李大村正也见过些市面,在当时只有世家大族才有资格识字只有世家大族才有书看,因为世家们有他们引以为傲的家学,只有读书识字才可以做官。普通平民除了投靠世家大族,才可以去读书作官出人头地争名逐利,便再无他法可以出头。只要投靠了世家打上世家的烙印就意味着,成为世家的家奴,生死予夺全凭家主的心情。这是何其的悲哀呀?公孙度预教孩童识字,怎能不叫李大村正感激涕零?

只见公孙度继续说道:“李村正,你也别高兴的太早了,我只答应教孩子们识字,至于是否要传下我这一身的真本事还要看孩子们能否接受了。请您也放出消息告知周边郡县,如有意者皆可来此听讲。”

“只要呢能识字,就不是一般的平民了,至少也是士人。仙长的一身本事不敢奢望,只求桃源村能出一位有能力的人才可以镇守一方,带领我们抗击异族,使我们辽东苦寒之地的老百姓不被异族所欺凌掳掠,就是万幸了。”

听到这话,公孙度有些疑惑,周边异族?匈奴已经被汉武帝打残了,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臣服大汉,另一部分继续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饥一顿饱一顿,朝不保夕。乌桓,时间不对呀,他们现在还正在做汉朝的好奴才呀?羌族,也不对呀,他们在凉州呀,地点也不对呀。

公孙度便疑惑的问到:“不知是那些异族觊觎我大汉疆土。”

只见村正大人痛苦的答到:“北方的鲜卑,在檀石槐,雄才大略的领导下早已统一各个鲜卑各部落,实力非常强大。时不时地就扣边劫掠屠戮汉室子民,就在不久前还屠戮了北边的一个村子。财货物资稍不满意就大肆杀戮。周边民众是苦不堪言。想必是我们桃源村由于靠后的缘故,鲜卑人抢够了可以过冬了,这才幸免于难吧。也许明年就轮到桃源村。”

公孙度用推衍术,推导鲜卑的历史。汉灵帝派夏育,田宴,从山西高阳,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山西代线西北,分兵三路进攻鲜卑。

檀石槐统一鲜卑后把鲜卑分为:右北平以东为东郡,右北平以北到上古为中郡,上谷以西为西部。檀石槐命中,东,西三部与汉军作战。大败汉军,这一丈可谓是让汉族元气大伤,再没能力震慑异族了。当时的鲜卑可谓是风光一时不可一世。

想必辽东这种苦寒之地,也快成为像后世金三角那样的三不管地带了吧?汉王朝在上次战败后对辽东也快几乎没有掌控力了吧。

鲜卑的盘很大,形象点说比辽宁省还大差不多有辽宁省加上和龙江省那么大了。可是檀石槐死了以后鲜卑就分裂了?之后逐渐被中华民族的强大同化力所同化。

那么着个时候,对了!在我刚穿越过来时檀石槐就死了。他们应该陷入内斗了吧?

先不想鲜卑了,他们强大就强大弱小就弱小,现在我首要的任务还是传播知识与文化,想鲜卑干什么?

公孙度随即说道:“李村正,我欲在老虎山洞处授课。下个月初就开始讲课,请派些人手。别忘了,通知周边郡县,平民子弟皆可入学,不收任何费用。只不过要劳烦徐木匠做些案几。”

“仙长,能如此实在是再好不过了。仙长请放心作为村正不会让徐木匠白忙活的。仙长尽可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保证让仙长满意。”

公孙度听完此话,便满意的点了点头,向虎穴走去。

来到虎穴,就见这虎穴甚是宽敞,空气流通喊话隐隐有回声。公孙度大喜,让人收拾收拾就可以在这讲学了。

这些日子我们的“虎爷爷”可累惨了,不单单要捕食猎物自己食用还要给村民时不时地送些礼物,更要照看小虎虎。

这时鬼斯正躺在虎背上悠哉悠哉的,嘴里还不时的嚼着不知名的果子。小婴儿正在与小虎虎玩耍。模仿着老虎的一举一动,虎虎生风。倒有几分形意拳里的虎形拳的架势。

公孙度这时变成了恶人,赶走了鬼斯,霸占了虎洞,虎洞终于清静下来。

公孙度终于有时间梳理梳理思路。自从身死以来奇遇连连,生离死别,感叹亲情难舍。既然己经决定要帮华夏民族一把,就坚定的走下去吧。

我要教什么?科学成果吗,不是!我要传播一种思想,一种求知求真求真相的欲望。一种精神,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兢兢业业做事,务实,用事实检验真理的精神。一种严谨的端正做事的态度。一种广博的胸怀,一种开方式携手共进,探究真理的团结精神,一种传承积累共进的意识。而非是简简单单某一项的科学发明。用完就没了的那种。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父母兄弟都具在,而且和睦相处。一乐。

这一生没做过亏心事,完成了自己的责任。二乐。

有天下的人才,而教育他们做人的道理。是三乐。

关键就是教育英才什么做人的道理。公孙度对孔子的那一套不感兴趣。公孙度认为教育应当因材施教。人生在世,不一定要做君子,自己成为什么舒服,快乐就做什么,如此便够了。

公孙度很赞同这么一句话:“大奸大恶之人,亦是大智大勇之辈。”在三国这一时期,人的是非善恶已经分的不太清楚了。

比如曹操,杀了十万个人,但是当地的治安安定了,没人敢造反挑事了。你能说曹操不对吗?但是人杀的太多了,异族入侵,没人抵抗了,你能说曹操对了吗?

这就是否定之否定原理,要用运动的眼光来看问题。当时各诸侯的顶尖谋士,就是这一类超脱了是非对错的一类人。如果认下主公就一心一意的辅佐。

“我现在还是梳理知识,推衍教学,免得到时候被学生问住,那样丑可就出大了,我一定要因材施教绝对不能像Z国的填鸭式教育,折磨了学生还没有培养出人才。更重要的是传播现代的科学思想。”公孙度暗想道。

其实Z国的填鸭式教育,也是事出有因的,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建国初期,哪里都缺人。要尽快的培养些实用的人才。没办法,只能这样了。但是,现如今是不是应该与时俱进,改一改教育体质了呢?

话又说回来,也不能苛责领导们,因为不敢改呀,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是开启了民智,实则不然,在老百姓心中永远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而营造了一种势,天下大势。这种势是很难改变的,人民的思想亦是很难转变的。再加上父母的期望与根深蒂固的认知。就造成了这种,不能变不敢改,的死局。再加上国民变态的应试观,中高考可谓是万众注目。大家都在纠结分数。

在中高考期间,封路,工地停工。其实挺有意思的。不把力量花在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教育设施,品德培养。反而去纠结一次考试。把一个人一生的命运都寄托在一次考试上。就好像孩子们活着只是为了考高分一样。一句话,我们是为你好。叫多少少年泪奔?而我想问的是,父母长辈们知道考完后又会是如何吗?既使考的不错,您们又知道学校在干什么吗?孩子们会有什么收获,您们清楚吗?

不要再用都是那样,这种说词来敷衍。人们是忙从的,在不知道,不了解的情况在就忙目从众,忙目跟从。你不成为一个普通人,就奇怪了。可是,人们却总喜欢做那种我是非凡人的梦。自高自大是每个的病,不了解而忙从是失败的源头。

公孙度不希望人们用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见识,喜好,去对待限制他人。

见取见,是佛教里的一个名词。大概意思是说,人们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观念是苦痛的来源之一。用客观的用科学的用严紧的认识来看待事物才能发现事物背后的真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