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理科生读宋史
37246400000021

第21章 三征南唐

前面跟南唐谈判的时候柴荣就表示要求南唐割让长江以北的全部领土,这次打下寿州之后柴荣就回开封了,就连濠州都还没有攻克,这显然没有到达柴荣的目的,这也预示着这场战争还有没有结束。

南唐方面也没有接受失败,双方之间没有谈拢,战争依旧在继续。

公元957年11月柴荣自开封出发第三次亲征南唐。

他们的目标是什么呢?呸,当然不是没有蛀牙。

柴荣的目标是夺取南唐长江以北的全部领土。

第一场战斗在濠州城西的浅滩开战,明星将领赵匡胤成功攻陷该地,后周大军得以顺利登岸。李重进也攻破了濠州的南关城。

柴荣亲自率军攻打濠州,王审琦攻拔南唐水寨。水战已经不是南唐军的绝对优势,南唐军在濠州城北屯了几百艘战船,又把大木头立在了淮河河道里,用以限制后周战船活动。可是后周的战船已不是以往的小船,这些木桩完全限制不住后周的进攻。后周水军发起全面进攻,南唐军在淮河上的精心布防没过多久就崩溃了。

南唐军在战斗中共有七十多艘战船被焚,两千余人被杀。后周军随即攻陷了南唐军的羊马城,濠州主城内陷入一片恐慌。

其实综合来看可以发现柴荣进攻寿州和濠州所使用的战术是一样的。首先是对城池进行围攻,之后再针对敌人的援军进行攻击,谁来支援就打谁。这样最大的优点就是避免强行攻城所带来的损失众多人马,所以后周军队都是跟南唐打的野外遭遇战而没有打攻城战。

看起来很奇怪,明明是进攻城池居然不打攻城战而全是打的遭遇战,这样一来南唐本来作为防守方却没城可守。反而跟后周一起在野外开战,而且后周一般都是占据好地利优势后再打南唐的援军。

这么分析看来才发现柴荣是多么高明,明明是后周进攻南唐而南唐坐拥地利优势,这下成了反过来了,现在成了后周坐拥地利优势让南唐来攻。这才是南唐胜利的关键,看似是赵匡胤等武将打仗厉害,实质上是柴荣的战术高明,所以柴荣每次亲征后周都会大胜。

这下后周的围城的部队把南唐的援军都打败了,剩下的濠州成为孤城,跟寿州一样只能是不占而降了。

濠州城很快就被陷入围攻,濠州城内陷入一片恐慌。南唐守军无心抵抗,濠州守将郭廷谓上表称自己家人都在南唐,“如果自己投降他们可能性命不保,请让我先回金陵复命,然后再回来投降”。柴荣知道这是濠州就要投降的先兆,于是批准了他的请求。

这时南唐的援军从水路赶来了,有数百艘战船在泗水(淮河支流)东侧准备支援濠州。柴荣于是亲自率军前往迎击,并在洞口(今安徽五河县)大破南唐军,阵斩五千余人,俘虏两千余人。于是后周军乘胜东下,一路往东打,连战连捷。

后周军抵达泗州(今安徽盱眙县淮河北岸)城下。赵匡胤率军攻打泗州城南,放火烧掉了城门,攻破泗州城的舰队基地以及城楼。柴荣亲自登上城楼,督促将士们攻城。

面对后周军队的猛烈围攻,守城军队自知无力抵抗,泗州守将范再遇向后周献城投降。

柴荣来到泗州城下,命令军中割柴草的人不许割到百姓的庄稼。百姓们非常感激,争相用收割来的稻谷劳军。泗州城虽然攻下来了,但是没有一个士兵敢擅自入城。

柴荣听说南唐在洞口(今安徽五河县)又集结了几百艘战船,随即派遣骑兵过去探察,逼得南唐军退保清口(今江苏淮阴市西南)。这几百艘战船其实是南唐淮河上最后的舰队了,一旦失败南唐就再也无力防守淮河沿线。

这也许就是最后的战役了,后周的将士们为了胜利全都干劲十足。按***的名言叫:“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此时的南唐军完全失去了抵抗的意志,后周的进攻完全是摧垮拉朽。

柴荣亲自率军顺着淮河北岸前进,其余将领在淮河上前进,一同追击南唐军。当时的淮河由于是几十年来作为国境线的缘故,两岸边几十年都没有人走过,岸边全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芦苇,泥淖和沟壑也到处都是,完全没有道路可走,但是后周军队乘胜前进,早就忘记了疲劳。

在公元957年的最后一天,后周军队终于追上了南唐军队,一路追杀了几十里地。

后周军在楚州(今江苏淮安)西北大破南唐军。有的南唐军沿着淮河向东逃窜,柴荣继续亲自率军追击。

赵匡胤做为前锋,追了六十里后,成功俘获了南唐将领陈承昭,俘获南唐军士兵七千余人。这次战斗过后,除了已经烧沉的,后周军缴获战船共计三百余艘。

自此,南唐在淮河上的军力已被全部肃清。

濠州城的守将郭廷谓知道南唐军无法前来支援,于是举城投降。投降后,后周得到了城中的上万士兵和上万斛军粮。

不过我没看懂的是李璟知道后居然还给郭廷谓的儿子封官了,这是什么意思?越输还越嗨了吗?居然还给自己做了敌人降将的儿子封官。估计是郭廷谓坚守濠州的时候有点跟刘仁瞻一样的功劳,曾经成功抵挡了多次后周的进攻吧。只能是这样了,不可能是李璟已经傻了把。

之后海州、泰州等城相继告破,最悲催还是扬州,扬州在这几次战争中多次被攻,现在城墙都垮了,南唐也知道扬州无法守御,随后下令烧毁了扬州内的所有房屋,并把全部城中居民迁往南方,等后周赶到扬州的时候只剩下一座废墟。

南唐在这次战争中几乎无计可施,甚至南唐想到了离间后周大将赵匡胤。赵匡胤在这几次战争中威名日盛,再说他本来就是很高调的一个人,前文说了他每次出征打仗还要挂彩带和铃铛,简直可以用拉风来形容。于是南唐使出离间计,派人送给赵匡胤一封信,并馈赠三千两黄金白银。

你想想看三千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这分量必须装箱子搬过去,这得多大动静,可能赵匡胤的整个部队恐怕都知道了。即便赵匡胤想收也不敢收啊,赵匡胤把这些黄金白银全部送到柴荣那里了。这笔钱不管是想要还是不想要,这是真心不敢要啊,收了这钱不是变成“剁手族”甚至不是变成“剁手足”估计死的会相当的惨。另外还有成千上万双眼睛盯着呢,依赵匡胤的人品应该也是不会收这笔钱的,所以南唐的离间计失败。

下一步柴荣准备把这些战船开进长江,将长江以北全部占领。

从淮河到长江只有通过大运河过去。

有个问题就来了,要想从淮河转入长江必须经过大运河南下,几百艘战舰全被堵在了北神堰(今江苏淮安)。

中国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名称叫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市通州区,南至浙江杭州。这条伟大的运河是在隋朝时期修建的,但是淮河到长江这段是在战国时期吴王夫差时修建的。说起夫差大家都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的故事,没错就是这个人。

淮河到长江的这段运河叫邗沟,这段运河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联通长江一侧的水位更高,连通淮河一侧水位更低。众所周知水往低处流,这样就会导致长江来的运河水无止境的向淮河侧倒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就想了一个极具智慧的方法——修建水闸。这个水闸就叫北神堰。

要想通过水闸的方式大家可以参考三峡大坝。水位低的一侧要到高的一侧就需要在水闸中蓄水等水闸的水位上升后船也会随之上浮,之后水位齐平就可以通过水闸进入高水位一侧了。可是问题就来了,古代的水闸极其狭小,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大量的船只通过。

这下就麻烦了,后周的数百艘战船全被北神堰给拦住了。

现在后周的战船要过去只好另外想办法了,工程人员首先想到了挖掘楚州西北的鹳水以此来打通水道。但是柴荣觉得这个方法太费人力物力,而且花的时间太长了。

柴荣亲自前往视察后决定改掉方案,新方案只用了十天就完工了,对此我只想说柴荣怎么什么都会啊!他真的不是略懂,他是全懂啊。

几百艘巨型战舰出现在长江的时候,南唐人还以为后周军队是神兵天降(此时应该有点背景音乐会更震撼)。要知道这可是从淮河开过来的呀!

至此后周终于跟吴越国接壤了,以前后周使者出使吴越国都是漂洋过海,现在已经能从陆路来往了。

跟以往的作战方式一样楚州城的进攻也是围城之后先打援军,现在楚州也是完全没有援兵了。原本以为楚州城的守军也会跟其他的城池一样献城投降,不过这次并没有。

后周军已经围攻楚州长达四十多天了,但是南唐守将张彦卿依旧坚守着。柴荣亲自到楚州进行督战,并把行也行宫搬到了城下。

楚州外城被攻破后,张彦卿依旧组织军民坚持巷战,直到刀和剑都拼完了,张彦卿自杀,其所部千余人,到死都没有一个人投降。这仗可能是打的最凄惨的一次了,南唐溃败之后大家都只顾自己逃命居然还有这样的一座城池宁死不屈,值得让对手尊敬。

荆南国本来也是跟吴越一样依附后周,前期一直没参战,现在南唐败局已定了,南平也派了百余艘战舰与后周胜利会师鄂州(今湖北鄂州)。

南唐随着长江以北的州县一个个陷落,开始担心柴荣会攻过长江来了。

李璟的弟弟李景遂前后十次主动向李璟申请辞去皇太弟的职位,主动向李璟推荐让皇长子李弘冀做皇室继承人。现在的皇室继承人简直就是烫手山芋,要是后周攻过来了按常理是必死的。

齐王李景达也主动辞去元帅职务。万一后周打过来了,也不能跟后周做死对头,不然难逃一死。

李弘冀就这样当上太子了。这日子好过的时候大家跟他争,现在情况危急的时候了大家人都让给他,而且他还推不掉了,因为他是李璟的嫡长子,说起来还在与后周的常州之战立了功并收复了常州。李弘冀肯定当时得知自己当太子时最大的反应不是高兴,而是相当的难过。

李璟怕后周随时会攻到金陵来,开始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于是派“五鬼”之一的陈觉出使后周,准备向柴荣求和。此时长江以北的十四个州只剩下四个州还在南唐的掌控中。

陈觉奉表面见周世宗,请求将剩下的庐州、舒州、蕲州和黄州也全部割让给后周,两国沿长江为界,并乞求罢兵,用词十分哀伤。并表示会传位给太子,让太子继续依附于后周。

柴荣的目的达到了,自然而然的接受李璟的求和请求。柴荣对陈觉说道:“朕本来的目的就是兴师取江北之土为止,今你主公能举国内附,朕还有什么所求呢。”

柴荣也回复李璟。诏书中还称李璟为“江南国主”,并且告知李璟不必传位给太子。最终和平协议达成,南唐割让长江以北剩下的四个州,每年贡献数十万财物。

后周攻打南唐的目的完全达到了,后周下令战争结束,全军凯旋回都。至于南平和吴越这些帮着后周打酱油的国家自然也跟着停战了,大家都知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南唐打不过后周收拾这帮小喽罗还是绰绰有余的。吴越国上奏称其上直都指挥使、处州刺史邵可迁、秀州刺史路彦铢率四百艘战舰、一万七千名士兵在通州(今江苏南通)南岸驻扎,结果柴荣回复吴越国战争结束了。毕竟这些打酱油的国家也出了不少力,后周皇帝柴荣还是懂这些人情世故,于是下令赏赐吴越绸缎三万匹,赏赐南平绸缎一万匹,大将都欢欢喜喜回家。

公元958年四月,柴荣三征南唐的战争全部结束,后周得到了南唐长江以北的全部十四个州,六十个县。这是后周发起全国统一战争的第一场胜利,这为以后北伐契丹打下了基础,以后就不用担心北伐契丹的时候南方的国家来添乱了。

现在我们来点评一下这场战争。从时间上来看这是一场旷日时久的战争,从开战到结束一共耗时两年零四个月。从双方参战的兵力而言,后周动用了三十万兵力,南唐动用了十五万兵力,损失情况大约是南唐阵亡约七万人而后周这边胜仗居多阵亡相对少很多,这是参战人数众多的一场大仗。从战略来看南唐的失败是昏招不断,首先最严重的是主动放弃淮河的防守让后周轻松渡过淮河让原本处于地利优势的南唐全完失去已有的优势,其次南唐作战策略上屡屡错失良机,柴荣两次北返后南唐反攻时没有利用好兵力优势丧失了大好时机,第三是南唐用人上存在不少问题让将帅不和甚至派出陈觉这样的昏官去把齐王李景达架空使得李景达有五万重兵却只能作壁上观。

这场战争的意义非凡,五代第一强国战胜了十国第一强国,后周彻底让南唐称臣了。南唐作为十国中的第一强国,曾经多次跟中原王朝叫板,同时还在南方灭掉了南楚和闵国,可以说南唐的势力是很强大的。毫不夸张的说,南唐曾经在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入主中原的时候还是当时中国大地上最强盛的汉人政权,然而从一刻起中原王朝彻底崛起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汉人政权。自唐朝灭亡甚至可以说自唐朝安史之乱起的分裂局面即将走向国家统一。

后周虽然没能统一全国,但是北方的敌人才是柴荣最担心的。契丹的兵强马壮是大家都知道的,现在幽云十六州还在契丹人的手中,这是柴荣心中的痛。

契丹这个敌人也是柴荣与大臣反复讨论过无数次的问题。

这个来自大草原的国家为何如此强大呢,契丹人崛起之谜究竟是什么呢!